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案 (2)

《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案 (2)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背诵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了解学情,因学施教。

2、采用三步诵读法学习本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背诵课文。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简单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多媒体展示反映战争场面的图片)这几幅图片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看完后你有何感受?战争是残酷的,无数将士浴血沙场、马革裹尸,普通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苦不堪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反映唐朝安史之乱中百姓之苦的叙事诗《石壕吏》。

(板书课题)
2、背景简介: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缓兵,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式发生逆转。

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二、明确目标:1、熟读成诵,理解诗意。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明确节奏。

2、学友读给师傅听,师傅作具体辅导。

3、齐读。

4、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5、小组讨论交流。

6、课堂解疑答惑。

四、二读:明题旨、出口诵
默读思考: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说一说它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来谈一谈。

3、联系故事情节,带上感情放声诵读,背诵全诗。

比一比看谁背得
快。

五、三读:大胆问、放胆评
细细品读本诗,你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大胆地提出来。

针对诗中的人物、故事或语言等勇敢地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看谁评得好。

如: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

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如:我认为“有吏夜捉人”一句中的“捉人”一词用得好,因为作者不用“征兵”、“点兵”、“招兵”,而用“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六、课堂小结: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危亡,诗人的情感煎熬,这一切都是战乱“惹得祸”。

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仍然是战乱时有发生。

然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乱带给人们的永远都是灾难!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让我们珍惜和平,努力维护和平,让石壕吏的凄惨故事不再重演!
七、作业:
必做题:默写全诗。

选做题:改编《石壕吏》,把它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要求:1、发挥想象,生动刻画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

2、合理补充适当的故事情节。

3、书写工整、清晰美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