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伤性凝血病

创伤性凝血病


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
• 凝血的生理基础
– 生理性止血是通过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纤维 蛋白凝块形成这三个既依次发生又相互重叠的生理反 应完成 – 在完成止血的使命后,处于微血管水平的止血栓子被 纤溶系统溶解吸收,大血管的止血栓子通常机化后血 管闭塞或再通,也有少部分栓子脱落,形成远处栓塞
Tissue Trauma
• 组织损伤 是创伤性凝血病发生的基础。创伤的直 接暴力,休克,炎症反应,自由基等都可以引起 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下的Ⅲ型胶原和TF暴露, 通过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及Ⅶ因子 结合,激活凝血进程
Tissue Trauma
• 受损的内皮细胞释放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增加,纤溶酶激活,使机体的纤溶活性增强。在 凝血因子减少或功能受损时,纤溶活性增强进一 步导致了血凝块形成减少或不稳定,从而增加出 血量和加重凝血病
简述凝血过程
内源途径 外源途径
共同途径
液 态
稳定纤维蛋 白多聚体形成
凝 胶
固 态
成熟血块+血清
纤维蛋白+血小板+红细胞
凝血因子检测
• 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测
–全血凝固时间(CT) 正常值:5-10分钟 –临床意义:特异性差,除外源途径外,对凝血有影响 的因素对其都有影响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 正常值:70-140秒 –临床意义:特异性差,在判断不缺少凝血物质的前提 下,主要用于指导肝素抗凝和鱼精蛋白拮抗效果
发病机制
• 组织内皮细胞损伤和休克是诱发创伤凝血病的两 个关键因素。凝血启动的同时激活了抗凝和纤溶 途径;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和炎性反应等 加剧了已经存在的凝血病
发病机制
• 具有多源性
– – – – – – Tissue Trauma 组织损伤 Shock 休克 Hemodilution 血液稀释 Hypothermia 低体温 Acidemia 酸中毒 Inflammation 炎症反应
–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值:10-14秒 –PR=病人PT /正常对照PT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正常值:0.8-1.5 –临床意义:PT延长见于因子Ⅰ、Ⅱ、Ⅴ、Ⅶ、Ⅹ缺乏 或功能低下,纤溶亢进,使用抗凝药物。PT缩短见于 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血栓性疾病
凝血因子检测
• 共同途径
–凝血酶时间(TT) 正常值 16-18秒(全自动凝血仪法) – 临床意义: 低纤维蛋白血症,血中存在肝素等抗凝 物质,纤溶亢进,纤维蛋白异常 –纤维蛋白原Fib 正常值2-4g/L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慢性炎症、糖尿病、肾病综合症、 血栓性静脉炎等,减少见于先天缺乏、肝脏合成障碍、 消耗增加
凝血因子检测
• 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测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正常值:21.5-36.5秒(自动凝血仪法) –临床意义: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 –凝血因子低于正常15-30%即可出现异常,大于正常值 10秒为APTT延长,缩短见于高凝状态
凝血因子检测
• 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测
凝血情况分析与相应处理
凝血因子缺乏
血小板因素
存在异常 抗凝物质
凝血功能低下
血管因素
血色素、血液粘度 体温、血PH等
创伤性凝血病
• 定义
–创伤性凝血病是由于严重创伤导致组织 损伤,引起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 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是一种多元性的 凝血障碍性疾病,亦称为“非外科性出 血”或“微血管出血”
死亡三角
低体温
死亡
凝血功能障碍
酸中毒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标准
• 实验室标准(其中一项)
– – – – PT>18S APTT>60S TT>15 INR>1.6
• 有活动性出血或者潜在出血,需要血液制品或者 替代治疗
诊断标准
• 局限性: • 缺乏早期诊断的标准 • 实验室标准不能全面反映创伤性凝血病的凝血机 制异常:如血小板功能、纤溶等
– 正常值:PC 0.87-1.13(发色底物法) PS(FPS)0.72-1.30(免疫火箭电泳法) – 临床意义:PC、PS是维生素K依赖酶原,减少见于先 天缺乏,血栓性疾病、DIC、肝脏疾病、口服双香豆类 药物。增多见于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炎症 等
纤溶系统检测
• D-二聚体
–正常值:定性 阴性(凝集法) 定量﹤0.5mg/L(ELISA双抗体夹心法) –临床意义:用于鉴别原发性纤溶(正常)与继发性纤 溶(显著增高)。增高见于DIC继发性纤溶亢进,血栓 性疾病,先兆子痫,慢性肾病等
创伤性凝血病
目 录
• • • • • • • 背景资料 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 创伤性凝血病的定义 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 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标准 创伤性凝血病与DIC 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
背景资料
• • • • 创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每年约5000000人死于创伤,总死亡率1/10 其中50%:年轻,15岁-44岁 社会的沉重负担
损伤控制性手术(DCO)
• 损伤 控 制性 手 术 (damage control operation) • 原则:采用简便可行 、有效而损伤较小的应急救 命手术处理致命性创伤;进一步复苏和计划分期 手术处理非致命性创伤处理模式 • 目的是救命 、保全伤肢;控制污染;避免生理潜 能进行性耗竭;为计划确定性手术 赢得时机
创伤性凝血病与DIC
• DIC关键环节:凝血酶大量生成 • DIC变化规律:高凝状态(微血栓形成)低凝状 态(出血) • 凝血功能障碍
创伤性凝血病与DIC鉴别
• • • • • • • 凝血因子丢失 凝血因子稀释 低温 酸中毒 纤溶 凝血因子消耗 血栓形成
创伤性凝血病
DIC
创伤性凝血病的治疗
允许性低血压
• 推荐意见:对出血未控制的失血性休克病人,早 期采用控制性复苏,收缩压维持在80-90mmHg, 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注,并尽快止血;出血 控制后再进行积极容量复苏(D级)
——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允许性低血压
• Recommedation 18:We recommend a target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of 80-100mmHg until major bleeding has been stopped in the initial phase following trauma without brain injury. (Grade 1C)
Hypothermia
• 低体温 体温主要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主 要通过影响vWF,血小板表面GP Ib/IX复合体的 结合而起作用。34℃以下会影响,在32℃以下低 温时,会较明显地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
Hypothermia
• 产热下降,散热增加,大量低温液体的输注均会 导致严重创伤患者低体温,与死亡率明显相关 • 体温 ≥34℃ < 34℃ < 33℃ < 32℃ • 死亡率 7% 40% 69% 100%
抗凝物质检测
• 抗凝血活酶Ⅲ AT-Ⅲ
– 正常值: AT-Ⅲ :A 0.85-1.85(发色底物法) AT-Ⅲ :C 0.903±0.132(凝胶空斑法) – 临床意义:减少见于肝脏疾病、多器官衰竭、DIC 、 外科手术、血栓性疾病。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 急性出血、口服抗凝药物
抗凝物质检测
• 血浆蛋白C 、血浆蛋白S(PC、PS)
预防及纠正低体温 预防及纠正酸中毒 纠正凝血障碍 纠正肝素过量 纠正华法令过量 应用抗纤溶制剂
实验室检查
每输4-6URBC后重复血常规检查 PT, APTT > 1.5 倍对照 4 units FFP 纤维蛋白原(FIB) < 1g/L 10 units 冷沉淀 PLT < 75 X 109/l 4 单位血小板 补充氯化钙
创伤性凝血病与DIC
DIC出血(腹主动脉瘤术后)
创伤性凝血病与DIC
• 创伤性凝血病 • 出现在创伤后早期 • 由于大量血液丢失、低温、组织低灌注、酸中毒 等多因素导致的凝血物质的消耗和功能异常
创伤性凝血病与DIC
DIC(Diss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在创伤后早期出现,或者创伤后期由并发症引起 多出现在颅脑外伤,长骨骨折.挤压伤等 创伤部位释放出促凝物质,引起广泛的微小血栓 形成,引起凝血物质的消耗和纤溶亢进 • 血栓形成的危险,如深静脉血栓,心肌梗塞等 • • • •
Blood Reviews 23(2009)231-240

早期输注RBC 、FFP 、PLT
• RBC
有利于血小板着边 促进凝血酶生成 表面的弹性蛋白酶可以 激活凝血因子Ⅸ
维持血红蛋白 70-90g/L
严重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
明确是否存在外科出血并给予治疗(例如手术,血管栓塞)
适当的内科治疗
Acidemia
• 酸中毒 代谢性酸中毒在创伤患者中很常见,它 可以抑制各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也促进纤维蛋白 原的降解
Inflammation
• 炎症反应 凝血过程和炎症反应之间存在着内在 的交联关系。创伤是诱发炎症反应的一个重要因 素,炎症反应同样影响凝血的过程。单核细胞可 以表达组织因子并黏附到损伤部位的血小板上, 炎症反应引发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影响凝血病的 发生
推荐18:原发病无脑损伤,我们推荐的目标 Management of bleeding following major trauma 收缩压80-100mmHg ,直到主要出血已停止
an updated European guideline 2010
允许性低血压相对禁忌
• • • • 提醒:三类人不适合允许性低血压 颅脑损伤 既往有高血压患者 老年人
凝血复苏
快速识别创伤性凝血病的高危因素 避免血液稀释 早期输注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 血小板 合理使用其他凝血物质(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 复合物、冷沉淀、 Ⅶ因子等),止血药物 • 纠正酸中毒,低温,低血钙 • •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