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区分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如何区分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如何区分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从一道高考政治试题说起作者:陆乃庆文章来源:本站原创发表时间:2008-11-13 点击次数886 次树人网讯这篇文章本来以为符合《思路.方法.技巧》栏目的,所以前两天投给了四版但编辑说不符合栏目,我也不好估计哪个栏目最适合(不知“误区辨析”是否合适),所以干脆放在这里供编辑老师选择了。

请各位老师多多指点。

原文如下(同时上传附件):如何区分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从一道高考政治试题说起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24题):中共17大报告指出,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下列行为属于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是()A.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B.物价部门核准公共交通的价格C.国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D.工商部门给新办企业发放营业执照此题考查考生对国家宏观调控三大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理解,对于C、D,考生很容易就判断出来了,国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是法律手段,工商部门给新办企业发放营业执照是行政手段。

但对于A、B,却把不少考生难住了,两个选项都涉及到“价格”,到底哪个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呢?出现这种疑惑,主要是由于对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区别缺乏全面的理解造成的。

那么,同为国家宏观调控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到底有何区别呢?一、二者的含义不同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它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引起经济活动主体的利益关系变动来实现的。

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

经济计划在我国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年度计划等。

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后,便可选择相应的经济参数来具体实施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如税率的变动)、货币政策(如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贸易政策。

它表现为由宏观调控主体机构颁布的有关条例、规定。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主体机构往往通过调整价格、税率、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等经济参数来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实现国家的调控目标。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标、指示、规定、查封、扣押、检查、监督、审批、行政许可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它的实施主要是国家凭借政权的力量,通过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及行政区域中的一些主管单位及其所属职能部门进行调节来实现的,这种调节是通过纵向性的逐级下达而实现的。

二、二者的地位不同: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受价值规律的支配的。

如果要使企业实现国家的计划目标,就只能采用物质利益诱导的调节方式,使企业的行为与国家的计划目标相一致。

而经济手段正是这样的调节方式,它不仅使企业的活动纳入国家目标范围,也使企业能够保持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位。

因此,经济手段是市场经济中比较理想的调控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行政手段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补充。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

因为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和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法律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

当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都不能有效地调节经济活动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

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例如2008年的南方雪灾和四川地震),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

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三、二者的特点不同:经济手段最终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起作用。

国家通过制定实施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参加者进行制约和引导,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通过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具有灵活性、间接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经济手段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利率和汇率等经济杠杆,不同的经济杠杆具有不同的功能,可以灵活运用。

经济手段一般不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主体,而是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市场供求关系,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其调节是一种间接调节,是一种温和的引导性质的调节。

正是因为这样,经济调节的效果不能很快体现出来,而是要过一段时间后才能体现出来,带有滞后性的特点。

行政手段的运用一般不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

行政手段由国家掌握和控制,体现着国家的统一意志和行为。

与经济手段相比,行政手段具有以下特点:①强制性。

由于行政手段是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对经济进行调节的,国家调节经济的指示、命令、规定一经发布,所有的经济活动主体就必须执行,不能自由挑选。

②直接性。

运用行政手段可以直接作用于调节对象而不必通过市场机制。

③快速性。

行政手段直接作用于调节对象,因此它能较快地实现预定的目标效果。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行政手段主要侧重于解决市场秩序问题,而经济手段主要侧重于解决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再回过头来做上面的这道高考题就不难了。

在宏观调控手段中涉及到价格问题时,如果价格的调整是为了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进而影响资源配置,则是经济手段,如提高粮价、降低农药、化肥价格以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水价以促使人们节约用水等;如果调整价格要经政府有关部门核准,如公共交通、通讯、电价、水价由国家物价管理部门核准确定,则属于行政手段。

据此不难看出该题答案为A。

关键词:宏观调控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正确区分“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点击数:432 【字体:小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区别:(1)含义不同。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2)实施依据不同。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来实施的。

行政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权的力量,采取强制措施(如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来实施的。

(3)地位不同。

经济手段是市场经济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

经济手段的调节既可以使企业的活动纳入国家目标范围,又可以不使企业丧失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地位。

行政手段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补充,它不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

当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都不能有效地调节经济活动时,这时就需要适当的行政手段进行调节。

如:为遏制通货膨胀急剧上升的势头,控制物价飞涨,就必须运用行政手段,关闭个别要素市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商品实行限价销售。

但这些都只是短期的非常规手段,一旦形势好转就要放弃。

(4)特点不同。

经济手段的调节具有间接性,它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其模式是“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经济活动的主体”。

经济手段有利于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

而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但行政手段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

(5)作用不同。

经济手段最终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起作用。

国家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经济利益的调整,可以有效地平衡供给和市场的矛盾,平抑物价,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而行政手段的使用一般不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

行政手段是由国家掌握和控制,体现着统一意志和行为。

只要运用恰当便能动员社会力量,为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创造条件。

其次,当市场经济运行出现意外情况时,国家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经济问题,以减少经济动荡带来的损失,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稳定。

联系: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与法律手段共同构成了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

它们各有所长,各具特色。

经济手段的突出优点在于它是符合市场经济运行原则的间接调控,因此,它是最重要的调控手段。

行政手段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补充,只有把几种手段综合运用,才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进行有效的调控,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行政手段淡出新一轮调控更多运用经济法律手段2006年05月23日08:06 【字号大中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前的行政管理体制还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健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

”“这意味着原先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中,行政手段已经淡出。

”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研究员祝宝良昨天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朱之鑫在讲话中强调,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进一步推行政企分开,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内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要进一步调整和改革政府公共权力运行中“越位”、“缺位”现象。

2004年的宏观调控,政府在2月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内部过早下了经济过热的判断,于是除了运用经济手段,还采取了强硬的行政手段,大规模清理投资项目。

社科院宏观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说,“铁本事件”是当时著名的例子,但“一季度的数字其实并不足以说明问题”。

袁钢明认为,在最近一轮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介入调解的作用已经加大。

政府并不急于对形势作出判断,边做边观察,政策更具有结构性调整的意味。

比如,今年一季度信贷高涨,央行并没有如市场的猜测,上调贷款准备金率,而是上涨贷款利率,采用了金融杠杆;发改委下发的关于产能过剩行业调整的指导意见也相对温和,并不是强制性的;停止银政打包贷款执行起来也不是“一刀切”,而是以一定的时间点为限制。

此前,发改委宏观研究员副院长陈东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本轮宏观经济调控不宜动“大手术”,要减少“一刀切”的行政干预,以免导致整体性抑制经济。

要采用结构性微调,区别对待,继续用“点刹”。

“相比上一轮2004年的宏观调控,这一轮的政策更成熟、稳健。

”袁钢明说。

(记者宋蕾)来源:第一财经日报第一,含义不同。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律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则是国家通过行政机关,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第二,内容不同。

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

经济计划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

经济政策是指政府指导和影响经济活动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一切准则和措施,它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信贷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汇率政策、税收政策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