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性善论性恶论

性善论性恶论

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向善论”延伸,《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理论内容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论证过程1. 以“不忍人之心”论“本心”,确立性善论。

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2. 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

即将善这种本性看作生而有之的先验的。

孟子的四端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3. 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只有尽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认识了解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在内心上不会抗争,由此知本性与本心。

而了解自己的本心是善的就知天了。

确认人的善来自于天将人的价值源头客观存在化。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恻隐和羞恶是人的一种心理常态,孟子说“人皆有之”,即认为这种心理常态是人人具有的,无一例外,以此是带有普遍性的。

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天然所固有的。

无一人能够例外,非个人能力所及,于是就成为一种绝对,一种极致。

所以孟子说性善“人皆有之”,又说“我固有之”。

孟子认为,这种人心所固有的心理常态就是仁义的萌芽之所,是仁义礼智的本原。

既然人是性善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充分施展人的这一性善本质,也就是如何依据性善而实践的问题了。

孟子认为,虽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是每一个人的作为都有善有不善,并非可以不加努力完全自动地依据本性去行善。

遵守性善的人,就是顺受其正,就得天之助,得人之心,就是正命,就得以成功。

不遵守性善的,就不得天助,不得人心,就非正命,就要逆天而亡。

有行之者,有不行之者,孟子学说最后的关键是聚焦在“取舍”一点上。

所以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强调一个“求”字。

冯友兰先生说:“荀子最著明的是他的性恶学说。

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

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

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

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

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

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伪,就是人为。

”“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

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

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

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

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孟子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又说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所谓“所如者不合”与“迂远而阔于事情”,是说孟子的学说主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差太远,孟子被认为是过于理想化了。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荀子说:“荀卿,赵人。

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

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所谓“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说明到荀子时社会现实更趋恶化,更不容提出过高的理想。

性善论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性善论对于社会道德的意义《孟子〃公孙丑上》指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人性‚四德‛可为现代道德教育找到了人之可教化的理论基础。

他说‚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与其他生物的差别是极小的,这人所多出的一点就是善性,倘若没有这种善性,人就不成其为人,就是两脚的禽兽。

其次为人‚向善‛与‚行善‛提供‚动机‛,揭示了为善的意义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孟子通过‚圣贤人格‛告诫人们,‚善端‛如果没有给予积极的保存,必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逐步消失。

‚内圣外王‛的高尚品质就是在‚为善‛中拓展‚善端‛的结果,它也肯定了人们是在‚为善‛中实现自我价值。

当然,《孟子》中又言,‚圣人与我同类‛;‚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圣贤‛的人格被人类赋予了极致性与神秘性,看似遥不可及,但是,‚学而至之‛的言论,又激起了人类挑战自我的志向。

人之‚四端‛,体现出人具有先天成德的天赋,但是孟子认定唯有‚向善‛的动机与‚为善‛的能力,才能扩充人的‚善端‛。

人从‚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全然依赖于‚求真‛‚向善‛与‚粹美‛的思想教育,这也是人在生存之际,锤炼人格的必经之路。

另一方面,性善论也警示后人,善性虽是天之所赋,却易于失去。

如果没有后天环境对善端的培育和引导,人的善良本性也会由于缺乏关照而丧失殆尽。

因此,道德完善重在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针对现实情况,不断创新方法、讲求实效。

通过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工作来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塑造人,使每一个人充分发展自己的善性,顺利实现个人道德的完成,达到‚人皆为尧舜‛的理想境界。

所以有《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学会做人,参与社会,恰如孟子所说的,居于安宅、行于正路,我们一定能为社会多做贡献。

因此我得出‚性善论‛(‚人性向善‛)能减轻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压力。

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人性向善‛的‚向‛字是一个动词,于是‚向善‛也就成为一个动态的评价标准。

当今社会,以动态标准评价或评定一个人已经开始普及。

比如‚这个人工作兢兢业业‛,就比说‚这个人工作很好‛要更实在一些;再如近年来的司法审判中有一条比较新的原则——‚程序正义大于结果正义‛,也是注重过程。

就算我们说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行情节恶劣,说这位罪犯品行极端恶劣,但只要他肯改过自新,就不必要求他一步到位,而是要先让他做到‚开始转向善的一面‛,一段时间之后他就会真正成为一位全新的‚性善‛的公民。

总之,将‚性善论‛解读为‚人性向善‛,由于是一个动态评价标准,‚向善‛是一个过程,所以会减轻当今社会因本着‚人性本善‛的原则进行道德建设的许多压力,从而加速国民素质比较普遍的提高。

(二)‚性善论‛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性善论‛是教育史以来,第一次从理论高度上对人自身本质加以认识和阐述。

现代教育思想从施教者和受教者两个方面,探究出人‚善‛之本性,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教师本着‚善‛的品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以学生‚善‛之本,规划了其发展的进程。

学生本着‚善‛之端,在他人教化中使其得到拓展;本着‚善‛之根,在自我教化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德生活的起点并不是零,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

设想,倘若教师在教化过程中,体会到学生内在具有‚不思而虑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的‚善端‛;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体会到自我‚向善‛的意愿和‚为善‛的能力,也许,德育实效性就能真正得以实现。

孟子的‚四德‛与‚五常‛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一种道德意识、伦理精神。

扩充‚善‛的过程,正是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伦理的过程。

社会在德化中发展,人类在德化中成才,没有德育存在的社会,就没有人的精神家园;没有德化的人生存的社会,是混乱而危险的社会。

德育本着‚人性善‛而为社会与人类提供着最根本的物质与精神保障。

‚仁者无敌‛‚与民同乐‛的‚民本论‛启示学校教育必须立‚德教‛为本,倡‚尊贤尚德‛为主的德育目标,仅此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基于‚善之始‛,即性善论,它为学生自我身心发展提供了舞台。

(三)性善论对中国人治的意义如果说西方是沿着防范人的恶来设计它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的话,中国则是按照性善论来展开自己的政治体制和法律理念的。

其中罪犯改造制就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

西方人认为犯罪是人的生理本性恶的表现,是没办法改造的,而中国的‚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在西方看来简直是胡说八道。

西方对于罪犯的改造不叫改造,叫做纠治,他认为人犯罪了说明他的生理器官有毛病,就要给他治病,他把犯罪看成是生理疾病。

意大利报纸报道,一个人连续三年犯强奸罪,法官判决割掉他的生殖器。

或许看了之后你和我一样会很震惊,但西方的人权组织也赞同这种做法。

中国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犯罪只不过是一时糊涂,只要对他进行思想教育他就会幡然醒悟,重新做人。

中国的刑法当中还有一个独创,就是死缓。

西方国家要么是有期徒刑,要么是死刑。

中国人觉得要仁至义尽,必须给他一个悟的机会,所以就出现了死刑缓期执行。

这也说明中国人是乐观的,认为人性是善的,可以改造。

确实正也救了许多改过自新的人。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人民调解制,由人民调解员来调解,这也是觉得人都是性善论的现实意义首先,性善论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简称“是八荣八耻”。

提出“八荣八耻”的目的在于引导中国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胡锦涛同志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性善论在两千多年的现在,对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善性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具体表现为“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