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考者的一些特征第1章学会提出好问题批判性思维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脑海中存一份淘金式思维的清单:(1)我有没有问“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他的观点?(2)在我想到别人的说法可能有问题时有没有把它记下来?(3)我对别人说过的话有没有进行客观评价?(4)针对某一特定主题我有没有在别人合理说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结论?弱势批判性思维(weak-sense):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
强势批判性思维(strong-sense):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
在进行批判性思考时,要注意一些策略。
以下是一些对话策略,可以利用这些策略来让谈话继续下去而不致中断:(1)尽量阐明你对别人言论的理解,不妨问一问:“我好像听你说过这个。
”(2)问一下别人,有没有证据能让他改变他的观点。
(3)提议暂停一段时间,你们可以尽量找到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
(4)问一问别人,为什么他认为你据以形成结论的那些证据显得不堪一击。
(5)尽量弥合分歧。
如果你接受对方的最好理由,并将这些理由和你的最好理由放到一起,有没有发现一个你们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结论呢?(6)寻找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其它一致同意的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对话中分歧产生的原点。
(7)好奇心再强,也要表现得体贴关心和不温不火,一旦讨论的语气升温,就要不断提醒自己,你是来虚心学习的,不是来舌战群英的。
(8)确保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都表现出谦恭的样子,而不是摆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势。
第2章论题和结论是什么要成为会批判性思考问题的人,第一步就得培养找准论题和结论的能力;一旦你找到结论,就将结论作为你评论的重点。
接下来你所关心的是:基于支撑这一论断的所有材料,我该不该接受这个结论?论题(the issue):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抑或争议。
它是后续所有讨论的驱动力。
结论(the conclusion):即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第3章理由是什么理由(reasons):指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它陈述。
只有当你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时你才能判断一个结论的价值。
论证(argument)或推理(reasoning):指用一个或多个想法来支撑另一个想法。
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组成。
只有论证和推理中才有可能存在逻辑错误。
因为一个理由本身只是一个孤立的想法,它并不能反映出一种逻辑关系。
找到理由的第一步就是采取质疑的态度去接触每个论证,而你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
你已经找出了结论,现在你想知道为什么这个结论有道理。
一旦你找到理由之后,在进一步深入阅读或聆听时你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温这些理由。
结论站不站得住脚主要取决于理由的扎实与否。
第4章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虽然找到结论和理由为你提供了基本清晰的论证结构,但还需要进一步检查这些部分的确切含义,然后才能公正地评价呈现在你面前的信息。
准确辨认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是决定你是否同意别人观点的必要步骤。
只有理解了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无论是直接的还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
我们说一个术语或词组意思不明确,是指它的意思在我们所考察的论证的上下文语境里让人捉摸不透,我们需要有进一步的解释才能判断推理的过程是否恰当。
要确定哪些词或短语意思不清楚:1.第一步要以表述出来的论题为线索来确定可能的关键词;2.第二步要找出哪些词或短语在决定作者的理由能否支撑其结论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
换句话说,就是找出推理结构当中的关键词;3.还有一个就是牢记下面这个原则:一个词或短语越抽象,人们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4.还可以通过反串(reverse role-playing)来找出潜在重要的又有歧义的短语。
问一下自己,如果你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你会不会选择用不同的方式来定义某些词或短语?检查词语有没有歧义的方法:做以下测验,你就能肯定自己已经找到了一个意思不明确的重要术语。
如果你能找到一个术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含义,每种含义放到这个论证的上下文语境里都说得通,假如你选择不同的含义,其理由支撑结论的效度就会大受影响,那么你就已经找到一处重要歧义。
因此,判定你是否找到一处重要的歧义,最好的检测方法就是将这个词的不同含义替换到推理论证的结构中,看看改变这个词的意思是否会对理由支撑结论的效度产生重大影响。
价值观:是指人们认为较有价值的那些观点。
价值观指的是人们认为较有价值而没有明说出来的观点。
它们树立了一定的行为准则,据此我们来衡量人类行为的品质高下。
假设:没有明说出来的想法。
所谓假设,就是一个看法,通常没有明说出来,而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并用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
假设有下列这些特征:(1)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大多情况下如此);(2)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3)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4)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价值观假设(value assumption):是指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
所谓价值观假设,就是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
我们把价值倾向和价值取向当近义词使用。
找出价值观假设的其他线索:(1)调查作者的背景;(2)问一下“为什么作者的立场产生的结果对他而言显得那样重要?”(3)寻找类似的社会论争,看看同类的价值观假设;(4)使用反串的方法,采取与作者相反的立场,看看哪些价值观对这一相反立场显得非常重要;(5)找一找常见的价值观冲突,例如个体责任和集体责任之间的冲突。
描述性假设(descriptive assumption):就是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想法。
描述性假设就是没有说出来的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一种看法。
说明性或者价值观假设是关于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那些想法。
发现描述性假设的一些线索:(1)不断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的鸿沟;(2)寻找支持理由的那些想法;(3)把自己放到对立的反对立场;(4)意识到还有其他潜在的方法可以获得理由中提到的种种好处;(5)对论题进一步学习了解。
谬误(fallacies):所谓谬误,就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
有三种常见的诡计花招,它们是:(1)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错误的或者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2)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结论有关,以此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3)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则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人身攻击谬误(ad hominem fallacy):人身攻击之所以属于推理谬误,是因为进行论证的个人品格或者兴趣如何通常和其做出的论证的质量毫无关系。
它是在攻击送信的人(messenger),而不是在讨论送来的信息(message)。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 fallacy):指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searching for perfect solutions fallacy):指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偷换概念谬误(equivocation fallacy):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诉诸公众谬误(appeal to popularity fallacy, Ad Populum):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appeal to questionable authority fallacy):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诉诸感情谬误(appeal to emotion):指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
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稻草人谬误(straw-person fallacy):指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either-or false dilemma fallacy):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乱扣帽子谬误(explaining by naming fallacy):指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光环效应谬误(glittering generalities):指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感情认同的美德词汇,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致检查其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red herring fallacy):指一个不相干的话题被插进来,将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走,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来帮助赢得一场论战。
这个例子中的谬误顺序如下:①甲主题正被讨论;②乙主题被介绍进来,好像与甲主题有关,实际上并不相干;③甲主题被置之不理。
循环论证谬误(begging the question fallacy):指在推理过程中已然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以偏概全谬误(hasty generalization fallacy):指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少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强求确定性谬误(impossible certainty fallacy):指认为一个研究结论如果不是百分百确定的话就应该被抛弃。
错误类比谬误(faulty analogy fallacy):指有人提出一个类比,其中却存在重要而又相关的不同点。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causal oversimplication fallacy):指依赖并不足以解释整个事件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因素来解释一个事件,或者过分强调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的作用。
因果混淆谬误(confusion of cause and effect fallacy):指将事件的起因和结果混淆或是认不出两件事之间可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neglect of common cause fallacy):指认不出两件事之间之所以有联系是因为常见的第三种因素在起作用。
事后归因谬误(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fallacy):指假设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所造成的,仅仅因为乙在时间上紧随在甲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