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端之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对话

开端之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对话

江西社会科学“开端”之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对话■肖三蓉许媛媛马荣王挺开端问题就是所谓的哲学“本体论”问题。

康德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就是为寻找一个哲学的“开端”,他把哲学的开端奠定在先验理性的层面,为德国古典精神哲学开了先河。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则是要消解开端和自在之物之间的紧张关系,他的辩证法是要把开端和结果统一起来。

黑格尔主张开端一定是与人的精神,人的可经验的世界相关的。

[关键词]康德;黑格尔;开端之论;认识论[中图分类号]B51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5-0036-06肖三蓉(1977—),女,海南医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技术、西方现当代哲学;(海南海口571101)许媛媛(1981—),女,大连汇文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辽宁大连116033)马荣(1981—),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现当代哲学;(上海200433)王挺(1974—),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学、道德心理学。

(上海200062)“开端”是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可以说,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从开端问题开始的。

世界的开端问题也就是哲学的开端问题。

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探求世界的“起源”,他们把这个起源称作“始基”,称作万物的“本质”、“材料”。

当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惊奇时,这个惊奇就是对“开端”的惊奇。

一开始只是对某时某处某物的开端的惊奇,而后来则是对整个世界的惊奇,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是对“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惊奇。

《圣经》中开篇就谈世界的开端问题,也就是上帝创造世界的问题,这一开端处充满了玄妙不可测的事件,但正是这一开端启动了整个世界的运行与发展。

即使到了已转向认识论的近代哲学,开端的意识仍然历久弥新。

近代的哲学家或者把先天的东西或者把经验的东西当做开端,知识的一切部分只有和这个开端相连才能具有意义,正如基督教认为的只有把历史和人生与那个作为开端的上帝相连,历史和人生才有意义一样。

然而,西方哲学在康德那里发生了重要的转向,用康德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发生了“哥白尼革命”。

简单地说,传统的哲学追问的是,知识如何符合对象?而康德的问题是:对象如何符合知识?康德的追问开启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

这种新的思考方式当然也就影响到对“开端”的思考,使这一重要的哲学问题呈现出新的面貌。

黑格尔和康德尽管在从事哲学研究中用语和思路有很大的不同,但黑格尔秉承了康德开创的批判哲学的精神。

简单地说,开端不能到与人的精神无关的和人的不可经验的世界中去寻找,开端一定是与人的精神,人的可经JIANGXI江西社会科学36JXSHKX验的世界相关的。

一、康德论“开端”我们在康德的哲学中没有看到特别明显的关于开端的论述,原因在于康德是从认识论出发的,只有在他把认识论上的问题解决以后,他才能去论述开端问题,所以,康德的哲学一开始就是复杂的认识论上的讨论。

作为开创者,康德正是有感于那种外在于我们的客观的开端问题之不可解决而转向了对主体的关注。

因此,关于开端的思想我们不能从他自身体系的开始处出发,而是从他的体系中的一个问题出发,这就是:世界在时空上有没有一个开端?(一)世界的开端问题在康德看来,这个问题只有用理性才能提出来,知性是不能提出来的。

知性只是针对现象中的某物做判断,所针对的是有条件者,而理性则进行推理,追寻“一般”,针对无条件者。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直观的两种本源的量[1](P351),而且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序列,空间虽然不能像时间那样成为一个序列,但对空间的领会毕竟是在时间中相继综合的,所以也可以看做一个序列。

序列中的每一项都是有条件的,而理性的先天原理则是:如果有条件者被给予了,那么它唯一由以成为可能的那整个条件总和,因而绝对的无条件者也就被给予了。

[1](P349)理性可以使知性脱离感官对象直接设想整个序列已经被给予了,因而想到一个“开端”(对康德来说,由这个序列往前追溯是理性的任务,但往后追溯对理性没有意义,因而理性只会询问开端,而不问结果。

[1](P351)但这时候理性就将陷入幻相,既可以说有一个开端,也可以说没有一个开端。

两种说法都有理可据,而又同样可以反驳。

康德认为问题出在这个地方,就是理性在运用知性的时候脱离了感官对象,而认为自己可以一般地设想一个无条件的总体,这样,当它把这个无条件的总体作为一个对象,无视它在经验直观中找不到的事实时,就产生了幻相。

因此,对康德来说,说世界在时空上有一个开端,或者说世界没有一个开端,都是错误的。

一方面,既然在我们的经验直观的相继综合中找不到这样一个开端,我们怎么能说在时空上有这样一个开端呢?另一方面,只要在经验序列的回溯中理性不断地把我们拉向一个无条件者,使我们不能在任何一个有条件者中停下,因此,我们也不能说世界在时空上没有开端,不能说时空是无限的,而只能说时空是“非限定的”[1](P417-421)。

康德称这种解决方式为理性的调节性原则。

与其说它是一种学理,不如说是一种对理性自身的说明。

这正践行了康德的思考方式:从我们理性自身出发来思考对象问题,而不是从对象出发。

因此,对康德来说,追问世界整体在时空上的开端问题是无意义的。

表面上看,康德在这里追问的只是时空上开端的问题,而实际上,这个问题包含了一系列关于世界开端的其他问题。

如,世界的“始基”是单纯的还是复合的问题(“始基”正是古希腊人关于世界开端的设想),作为世界的原因的开端问题,以及传统宗教中作为世界开端的上帝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关于世界开端问题的不同的思考方向。

康德根据自己得出的理性的批判原则指出,尽管在经验世界的序列中我们都能在某时某处某物中找到一个开端,但追问世界整体的开端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当我们在这里产生幻象的时候,康德认为,并不是世界本身处于矛盾中,而是我们在运用自己的理性时产生了矛盾。

所以,在我们追问世界开端问题之前,我们应首先追问我们认识的开端,即,我们的知识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二)认识的开端康德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但同时又说,它们却并不因此就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

[1](P1)在汉语中,“开始”与“发源”都可以理解为开端,那么康德认为知识有两个开端吗?知识的开端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是从笛卡尔提出“我思”开始的。

“我思”作为知识的第一开端是由笛卡尔确定的。

但这个“我思”在后来的哲学中却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经验论的方向,以感觉经验为知识的开端;另一个是唯理论的方向,以先天的非经验的理性原则为知识的开端。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设定了这两种理论方向,并且同时与这两种理论作斗争。

这个斗争的重要策略就是从追问“知识如何符合对象”转向追问“对象如何符合知识”。

这一转向比笛卡尔更多地“开端”之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对话37JXSHKX江西社会科学2011.5强调了精神的意义,康德论证道:一切知识的真正根源在我们的精神中。

于是,在先验感性论中,作为空间和时间的纯直观是一切数学知识得以可能的前提。

在先验分析论中,范畴是一切自然科学得以可能的前提。

在先验辩证论中,理念是一切形而上学得以可能的前提。

所以,纯直观、范畴、理念才是一切知识的真正开端。

一方面,纯直观、范畴、理念并不同于唯理论的先天的理性原则,后者在康德看来只有单纯的知识形式,而不包括知识的内容,因此只能产生空洞抽象的思辨知识,从而导致独断论。

另一方面,纯直观、范畴、理念又不同于经验论中的感觉经验,后者只有内容,没有形式,因此只有杂乱无章的经验,形成不了普遍客观的知识,从而导致怀疑论。

因此,认识只能从作为先验的纯直观、范畴、理念开始。

先验的东西才是认识的真正开端。

可是,康德自己也说,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这如何理解?事实上,在这里,康德提出了“时间上在先”的概念。

他说:“所以按照时间,我们没有任何知识是先行于经验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中开始的。

”[1](P1)但时间上在先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开端,真正的开端是先验的东西,先验的东西是使经验的东西得以可能的东西,它比经验更为本源。

后来黑格尔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逻辑上在先”的概念。

(三)“哲学的开端”或者说“哲学作为开端”在追寻世界的开端问题碰到了难以解决的困难时,康德转向了理性自身,转向了对认识之可能性的探求。

这就是康德的批判哲学。

批判哲学不同于以往的学科,因为它不能把任何东西作为想当然的前提。

几何学可以直接研究空间,而无需追问空间的合法性问题;自然科学可以把范畴拿来就用,而无须理会这些范畴的合法性。

但是,作为批判的哲学却没有这样的便利。

批判哲学研究理性,也就是说,要求理性在思维之前首先要为自己使用的概念作出说明,但是要做这样的说明,必须已经使用了理性。

因此,这个开端是困难的。

它不能预先确定任何具体的原理和原则,但又要包含一切原理和原则。

事实上,哲学的开端也就是认识的开端。

这个问题和另一个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其他知识的开端。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言中,他说:于是从所有这些中就得出了一门可以叫做纯粹理性批判的特殊科学的理念。

因为理性是提供出先天知识的诸原则能力。

所以纯粹理性就是包含有完全先天的认识某物的诸原则的理性。

纯粹理性的工具论就将是一切先天纯粹知识据以获得并被实现出来的那些原则的总和。

这样一种工具论的详尽的应用就会获得一个纯粹理性体系。

但由于这个体系指望的很多,而这又取决于是否在这里一般的也会对我们知识的某种扩展,以及在何种情况下这种知识是可能的;于是我们就可以把一门单纯评判纯粹理性、它的来源和界限的科学视为纯粹理性体系的一个入门。

[1](P18)因此,对理性的批判是一个开端,这个开端将会导向一个纯粹理性的体系。

但作为开端,我们得到的并不是积极的知识,而是否定的知识,不是用来扩展我们的理性,而是用来澄清我们的理性。

这也是康德的书命名为“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的原因。

尽管批判哲学作为知识的开端形成的不是积极的知识,但康德对这门学问是很有信心的。

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他说到:关于这样一部批判,可以说,假如不是把纯粹理性连它的最细小的各部分都全部完成了以后,它就永远不是可靠的东西,并且在这个能力的领域里,必须是要么就全部规定,要么就什么也不规定。

对这样一门学问的真理性,要么就采纳我的意见,要么就彻底反对它,用另外一种来代替它。

[2](P14-15)世界之开端问题不可解决,康德于是转向了认识的开端问题,并把自己的批判哲学作为一切其他知识的开端,甚至宗教也起源于这个开端。

但是在认识之外,康德设置了一个物自体(自在之物),看上去这个物自体也是一个开端。

这使得康德哲学处于矛盾之中。

但正是这种矛盾才是康德哲学的魅力所在,黑格尔哲学彻底发挥了康德哲学的这个矛盾的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