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能力一、填空题1、(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2、(离差智商)反映一个人在同龄人中智力所处的位置。
3、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叫(常模)。
4、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5、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智力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产品)。
6、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7、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8、能力按照它参与其中的活动的的性质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选择题1、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是(液态能力)2、人的智力达到顶峰是在(18——25岁之间)3、为了减少测验的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叫(标准化)4、能力结构群因素说的提出者是(塞斯顿)5、能力的二因素说的提出者是(斯皮尔曼)6、能力在性质上的差异表现在能力结构上的不同。
7、一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足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125)8、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且较多的依赖个人的先天秉赋的能力是(流体能力)9、提出能力结构独立因素说的是(桑代克)10、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11、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心理特征是(能力)12、一般能力的综合体是(智力)13、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概括能力)14、提出三元智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斯腾柏格)15、智力的高级表现是(创造能力)三、名词解释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通常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事件的过程中体现。
3.天才: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的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能够高水平、创造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于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高度发展的才能通常被称为天才。
4.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
5.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6.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7.创造能力: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8.液态能力: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9.晶体能力: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能力。
晶态能力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并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10.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它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
11、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
12.信度:是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也可称作可靠度。
13.效度:是指所测得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
14.测验的标准化:为了减少测验结果的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就叫做测验的标准化。
15.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
四、简答题1.简述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答: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一种智力结构没想。
他认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这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方体,内容有五种,操作有五种,产品有六种,由此就构成了总数为150种的不同。
每一种组合代表一种能力。
2.简述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答:英国心理学家弗侬继承和发展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了层次结构理论。
他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
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G);第二层次分两大群,即语言和教育方面的因素、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该层次称作大因素群;第三层次为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能力、手工操作等;第四层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
3.什么是三元智力理论。
答: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柏格提出的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三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影响下形成的。
该理论试图以认知过程的观点,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
根据这种理论,个体之所以有智力高低之分,主要是由于个体对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决定的。
该理论设想:人的智力是由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而成的智力统一体。
智力统一体的三边可视为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之长度因人而异,由此造成了个体的智力差异。
智力统一体的三种成分分别是:(1)成分性智力。
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的能力。
(2)经验性智力。
个体运用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
(3)情境性智力。
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
它包括三种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改造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
4.简述多元智力理论。
答:加德纳认为,人类具有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七种智力。
他认为,通常人们并非一种而是几种智力在相互作用。
在七种智力中,他将语言智力列为第一种智力,因为”语言是最广泛最公平地在人类中得到分享的一种智力”。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都能摸索到各自成功的道路,简单地说一个人是否聪明其实没有意义。
关键是明白自己的才能在哪一方面。
他强调人的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探索自我、把握自己命运的重要性。
5.简述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人的能力在一生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能力的发展变化既有一般趋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人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能力变化的一般趋势也有所不同。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从3—4岁到12—13岁,智力与特殊能力的发展几乎是等速的。
随后,智力发展呈负加速度增长。
(2)根据目前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人的智力在18—25岁之间就达到了顶峰。
但是,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知觉推理能力接近成人水平的时间较早,言语理解和语词流畅性达到成人水平则较迟一些。
(3)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发展的研究,人的液态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定上升的。
(4)成年人是各种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
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常常在这个时期出现。
(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
高能力者不仅能力发展快,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也较晚;而低能力者能力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也相对较早。
6.能力的概念及其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答: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并且有其规律性。
高能力者不仅能力发展快,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也较晚;而低能力者能力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也相对较早。
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同一年龄层次中,能力的发展水平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以智力为例,某些人智力超常,某些人则智力迟钝。
(2)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表现早晚上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某些人少年早慧,某些人则大器晚成。
(3)结构的差异。
能力是多种心理特性的综合,并且组合方式有所不同,由此就构成能力结构的差异。
能力结构的差异也是个体能力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
五、论述题1.根据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分析“高分低能”现象。
答: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第一,所属的范畴不同。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而能力则是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生理机制不同。
知识、技能赖以获得的神经机制,是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和动力定型;而能力的神经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和巩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特性。
第三,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
知识是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中对相应经验的概括化结果,技能是在行为方式的练习巩固过程中对相应行为方式概括化结果,而能力则是调节行为活动的相应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结果。
第四,迁移的范围不同。
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范围都比较狭窄,它们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能力则有相当广的迁移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间(即使它们并不很相似)发生作用。
第五,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较之能力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能力也不是永远随知识、技能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发展。
(2)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相联的。
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则更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高分低能”的人,他们具有比较高的知识,但在生活实践中不能把知识灵活应用。
这主要是因为在发展知识的同时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发展学生的能力简单地等同起来,也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来衡量他们的能力高低。
要注意不仅要传授学生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中使能力得到发展。
2.联系实际分析影响学生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实践的经验以及个人主观的努力等因素,都会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发生性质不同的作用。
(1)先天素质。
人的各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先天秉赋所具有的,只有一定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其中高级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特点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它们是能力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
在心理学上,把这些造成人们之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称为素质。
这样,素质就成了人们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人能力发展的潜力。
正如一个色盲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
(2)环境和教育。
环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
学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都会对人们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尤其是早期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有着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都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性。
学校教育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系统性的。
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中,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
尤其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分不开的。
(3)实践活动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虽然,掌握知识对于能力发展是重要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经历和掌握事物,也就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形成应对事物的能力,人的最终能力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于实践的性质、广度与深度不同带来的。
这正如一个推销员的销售能力往往比一个农民更强,而一个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又比一个推销员更强。
(4)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