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人们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那么如何在
工作中对得起良心?试想从上班至下班时间,与学生一起走出教室的教师就有良心吗?难道天天给学生强灌很多知识,死记硬背,天天忙于考试及学生成绩排名的追求就有良心吗?这样的人在教师职业精神层面上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信念和立场。
并不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因为他们是高举训练铁鞭之下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发展,事实上是一种“假教育”良心是什么?良心是恻隐之心,是替自己着想也为别人着想之心,一个有良心的人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物。
每位教师天生善良,只是良心沉睡罢了,所以,在良心被唤醒之前。
不要用“假教育”扼杀学生的灵性和泯灭学生的良心。
教育良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形成的一种自觉意识,这
种意识既是教师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积极履行教育职责的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又是一种高度自觉的对自己教育行为进行道德控制和评价的能力。
教育良心首先表现为教师对自己应当履行的道德职责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而把对学生和教育事业应履行的责任、义务上升为对自己的责任、义务。
这种高度自觉的责任和义务是个人职业道德意识的深刻表现,成为教师个人职业的良心。
教育良心在教育活动中还表现为教师对自己教育行为进行自觉的道德控制和道德评价。
当教师深刻认识到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行动的合理性时,就能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去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评价自
己和他人的行为。
一、教师的教育良心的涵义
良心是和道德联系非常紧密的概念,它“谴恶扬善,对各个人、各种活动及行为
作出道德判断,良心是一种能对各种具体情况作出道德判断和评价的知觉力”[1]。
一
个具有良心的人追求真、善、美,远离假、恶、丑,进而促进个体德性的完满生成。
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他们在职业生活中所体现的是职业良心或教育良心,“是教师
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等
等”[2]。
(一)教育良心的特点
1.内在性。
对教师个人来说,教育良心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作为一种心理过程,表现
为一种发自内心的维护自己行为道德性的精神力量,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现于教师内心的动机、信念和情感的东西。
一个教师良心的歉疚和释然,是以他自己所接受的社会道德为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所体验的责任感和满足感。
2.综合性。
教育良心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各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些心
理因素分别处在各个不同的层面上,它不仅依靠理性的分析,而且依靠反映生活经验的
敏锐的感性,既诉诸于理性的评判,又诉诸于情感,有时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当时的激情。
它具有直觉性,这种直觉同他的经验、知识、思维想像能力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
教师的道德良心不是转瞬即逝或变化不定的东西,而是以一定道德信念为基础的,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稳定的信念和意志,比较持久稳定地发挥作用。
4.广泛性。
教育良心的作用十分广泛,渗透在教师的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师生活的一切领域中,左右着教师道德意识的各个方面,支配着教师行为过程的各个阶段。
5.崇高性。
由于教师劳动的崇高性质,以及教师本人对职业及道德要求的自觉认识,教育良心在境界上有着既立于世俗、又高于世俗的特点,表现为强烈的为人师表的自律精神。
二、教师的教育良心在师德生成中的价值
教师的教育良心是教师内在的道德力量,与师德生成紧密相关。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良心决定了师德的高度。
教师的教育良心在师德生成中发挥着驱动力、执行力和调控力等价值。
首先,教师的教育良心会促使教师不断求真向善,提升师德境界。
康德认为,良心实指善良意志,“权力、财富、荣誉,甚至健康以及通常的福利和舒适满足,这些
通常称之为幸福的东西,如若没有一个善良意志去匡正它们对心灵及其行为诸原则的影响,以使其与善良意志之目的普遍相合,那么它们就会引发自负甚至骄横”[8]。
这
也就是说,凡事符合善良意志是个体获得幸福生活的前提,而善良意志的本质是抑恶扬善。
对于教师来讲,教育良心是他们追求美好教育生活的内在动力,会促使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按照内在的善良意志来思考和行动,
使自身的观念和行为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教育
宗旨,尽职尽责,勤奋刻苦,努力提升教育效果,在认真履行自身教育责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师德境界。
其次,教师的教育良心会促使教师把内在的善良意志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动。
黑格尔把良心分为形式的良心和真实的良心两类,“当我们谈到良心的时候,由于它是抽
象的内心的东西这种形式,很容易被设想为已经是自在自为的真实的东西”[9]了。
在
他看来,道德和伦理是截然不同的,在道德范畴内,只是形式的良心;只有在伦理实体范畴内,才有真实的良心,真实的良心是主观认识的客观化。
良心首先是一种内在的善良意志,是对某种关涉良心的价值的确信,但是,这只是一个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前提。
一个人是否真正有道德,取决于他的行动。
一个既具有善良意志,也表现出善良行动的人,才是真正道德的人。
也就是说,善良意志只是教师成为有道德的教师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
只有当教师内在的善良意志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
动的时候,才能够成为师德高尚的教师。
事实上,教育生活本身属于伦理生活,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是教育生活中主要的人际关系,教师的教育良心可以在师生之间和同事之间的交往活动中充分地展开,转化为教师的道德行动,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道德的教师。
这也意味着离开了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良心就失去了实践的基础;教师只有扎根于教育生活之中,才真正找到了践行和提升师德的根基。
第三,教师的教育良心会帮助教师强化对教育过程的自我调控力,提升师德修养。
良心对个体道德的约束来自其内部世界,表现为道德自律。
这正如黑格尔所说:“良
心是自己同自己相处的这种最深奥的内部孤独,在其中一切外在的东西和限制都消失了,它彻头彻尾地隐遁在自身之中。
”[10]良心不需要任何外在的约束,它本身就是一种约束,而且是唯一对其有约束力的东西。
良心也具有独立的自我反思和评判的能力,它促使个体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行自觉反思,并作出评判,符合良心的会使人产生愉悦感、满意感,而违背良心的则产生羞愧感、自责感。
教师的教育良心是他们内在的道德规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具有自我判断、评价和调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