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0 前言 (1)0.1任务由来 (1)0.2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程度 (1)0.3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1)0.4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1)0.5勘查工作的依据 (2)0.6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 (2)0.6.1勘查时间、勘查范围 (2)0.6.2勘查完成工作量 (2)0.6.3勘查工作质量评述 (3)1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 (3)1.1地理位置与交通概况 (3)1.2气象、水文 (4)1.2.1气象 (4)1.2.2水文 (4)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4)2.1地形地貌 (4)2.2地层岩性 (5)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5)2.3.1地质构造 (5)2.3.2新构造运动 (5)2.4水文地质条件 (6)2.5人类工程活动 (6)3 危岩区工程地质条件 (6)3.1地形地貌 (6)3.2地层岩性 (7)3.3地质构造 (7)4 危岩体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7)4.1危岩分布、类型及形态特征 (7)4.1.2危岩破坏方式 (8)4.1.3崩塌源堆积体、滚石的分布及特征 (8)4.1.4危岩体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8)4.2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11)4.2.1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11)4.2.2危岩形成机制分析 (11)5 危岩稳定性评价与危害性 (12)5.1危岩变形现状 (12)5.2定性分析评价 (12)5.3危岩体稳定性定量分析 (12)5.4破坏后的运动计算 (13)5.4.1运动形式 (13)5.4.2运动速度计算 (14)5.5崩塌堆积体的稳定性分析评价 (15)5.6坡面滚石的稳定性分析评价 (15)6 崩塌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15)6.1崩塌发展变化趋势 (15)6.2危害性预测 (15)7 结论与建议 (16)7.1结论 (16)7.2建议 (16)附件目录01探槽、探井展示图02勘查工作经费决算书03施工照片集04稳定性计算书附图目录图号图名比例尺1:1000 前言0.1 任务由来0.2 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程度5·12”地震发生后,XX山崩塌产生崩塌体积约1500m3,在坡体中部形成堆积体。
根据崩塌规模等级表0-1,XX山崩塌属于小型崩塌。
危岩体后缘张开小型裂缝,且被多组裂隙切割,在暴雨和地震等不利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可能再次崩塌,崩塌堆积体部分块碎石处于临界状态,在暴雨和地震等作用下会产生滚石。
XX山泥石流(崩塌)危险区面积约1万m2,关心村13组居民坐落在危险区下方,有19户居民62人,估计受威胁直接损失150万左右,一旦崩塌变形加剧,将威胁村民的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滑坡灾害危害对象的重要性和灾害损失程度确定危害等级为三级(详见表0-2)。
表0-2 防治工程分级0.3 工作的目的和任务1.2.1目的本次勘查主要目的是根据XX晓坝镇关心村13组XX山崩塌(泥石流)发育的自然环境、形成条件、崩塌的基本特征及危害,为崩塌治理方案选择和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地质资料。
1.2.2 任务对关心村13组XX山泥石流(崩塌)地质灾害进行详细勘查,评价其地质环境条件、边界、规模、结构,斜坡体和潜在滑带的岩土成份和物理力学指标。
评价泥石流的危险性;对崩塌(泥石流)所产生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危害性和防治必要性做出评价,提出防治对策和防治方案建议和防治工程初步设计的地质依据。
0.4 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在XX境内,前人地质工作较多,主要地质成果有1994年完成的XX幅(1:5万)区域地质普查、1990年完成(1:10万)涪江流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1998年完成的XX市(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1994年完成的XX省XX凯江上游柳家磨房—道喜沟段泥石流勘查、1996年完成的XX省XX凯江上游插秧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2005年完成的1:50万XX市地质灾害调查与规划、2006年完成的XX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008年XX省“5.12”地震灾区XX市XX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总结报告。
前人所做的地质工作以区域性基础地质研究为主,全面地反映了XX境内的地形地貌、地层时代与层序、地质构造与岩性组合、地下水类型与富水性及其补给、迳流和排泄特征等地质环境条件方面的内容,对区内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和发育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初步评价。
由于工作比例尺小,工作精度低,针对地质灾害的调查与评价工作不够,前人所做的地质工作不能满足XX 本次地质灾害应急勘查工作精度要求,但这些工作为本次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表1 前人主要工作一览表0.5 勘查工作的依据XX山崩塌勘查主要按《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1进行,并参考如下规范和规程开展工作。
1、《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指挥部 2004.12.);2、《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1);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50287—99);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5、《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7、《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DL/T5185—2004);8、《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B50/143—2003);9、《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T /T0220—2006);10、《地质勘查坑探规程》(DZ0141-94);11、《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 89-92);12、《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13、《地质勘探安全规程》(AQ2004-2005);14、《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
0.6 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0.6.1勘查时间、勘查范围我单位在勘查设计书通过评审后,按评审意见对勘查设计书进行认真修改并报专家组认定后,组织测量、地质、探槽及后勤等人员进场开展工作。
本次勘查于2010年1月17日全面完成了各项野外工作,1月19日监理工程师、现场监理工程师对野外工作进行了验收。
各项资料的汇总并经室内整理、综合分析,于2010年3月18日完成本勘查成果报告。
根据收集的资料和现场调查分析,崩塌源所在坡体宽度近30 m,坡高达40m,坡度达45°左右,坡体后缘发育裂缝较短;关心村13组部分居民居住在坡体前缘坡脚下的XX沟流域;根据周边地质环境条件和坡体的规模、将来发生崩塌(泥石流)灾害危害影响范围等情况等。
确定勘查范围为从山顶到居民房位置及泥石流潜在区初步判定周界向外围拓展50m左右,勘查面积为:0.22Km2(详见平面布置图)。
0.6.2 勘查完成工作量本次勘查工作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作业,包括资料收集、地形图测量、地面调绘、工程测量、探槽等。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见表0-2。
0.6.3 勘查工作质量评述本次勘查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标准。
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各单项工作第一手资料的可靠性、准确性,项目负责人随时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对达不到技术要求的坚决返工。
由单位质量、安全相关部门组成的检查小组对现场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指导。
本次勘察工作全面完成了设计书所要求的各项任务,野外资料齐全、准确、可靠,为最终勘查报告的编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勘查工作采取的具体措施及要求:1、工程测量测量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各项测量精度均达到有关规范的要求。
地形图测量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并实地绘制草图,配笔记本电脑,运用较先进的地形测图软件(南方CASS5.0)组成的数字化测图系统进行作业,既提高了野外地形碎部测量的精度,又大大缩短了内业图件编辑的时间。
最终图件成果采用了电子文件的方式直接提交供地质勘查工作使用,给内业图件的绘制提供了方便。
工程测量对重要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点、勘探点、勘探剖面,采用全站仪进行了准确的初测及施工结束后的定测,以保证其有足够的精度,提交了相应的成果资料。
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的范围和比例尺与地形图相同(1:500),主要采用半仪器法(地质罗盘定方位、皮尺测距离)对地层、岩性、裂缝及变形破坏界线进行勾绘,确定不稳定区、地层产状、裂隙点位置。
除上述简易工程地质测绘手段外,还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工作,具体了解最初崩落时间、近期变化、危害情况等问题。
本次工程地质测绘严格按地质灾害技术细则执行,其精度及质量满足相关规程、规范,达到了勘查设计书要求。
3、探井、探槽探井、探槽为本次勘查的重要手段,目的是通过井、槽探查明拟设置拦挡工程部位岩土体结构、工程地质性质。
根据勘查设计书,井、槽挖好后,及时进行验收编录,绘制展示图,达到了规范和设计要求。
4、野外记录均为现场记录,当天整理,及时核对,达到了勘查技术书要求。
5、野外工作结束后,项目组开始进入室内资料综合整理和综合研究阶段,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⑴对野外完成的探槽展示图、野外调查记录本、工作手图等进行整理完善。
⑵根据野外地形和剖面测量数据、勘探工程编录资料,绘制纵横工程地质剖面图及立面图。
⑶依据野外工作手图,将野外工程地质测绘定测的工程地质点、勘探点绘制到地形图上,编制实际材料图。
⑷在充分应用剖面资料基础上,加强区内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和研究,连接工程地质界线等完成工程地质平面图。
⑸在完善工程地质剖面图的基础上,对危岩体进行稳定性计算和评价。
1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1.1 地理位置与交通概况XX地处XX省东北部、XX市西北部,龙门山中南段与XX盆地的结合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50″-104°38′10″,北纬31°22′23″-31°47′36″,行政隶属XX市,东与江油市、XX市涪城区接壤,南与德阳罗江县为邻,西南与绵竹市交界,西北与茂县毗邻,北与XX县相连。
县境域东西宽54.9km,南北长43.0km,幅员面积1404km2。
XX通往外地的交通较发达,主要交通干线呈北东而南西向展布,省道S105线、绵(阳)—广(元)高速公路、宝成铁路纵贯县境。
县城驻地花荄镇南距绵广高速公路5公里, 西南方向距XX 科技城10公里,经XX、德阳至成都110公里,东北方向可达广元市;省道S105线沥青路由南向北贯穿县境,并与绵(阳)—安(县)路呈“丁字”形交叉,构成境内交通骨架,通过省道S105线经县境内安昌镇、永安镇,可抵达XX县。
区内铁路交通也比较发达,县城花荄镇距宝成铁路仅10余公里,宝城铁路西南方向经XX、德阳可达省会成都市,向东北方向经江油、广元可出川,交通较为方便。
晓坝镇位于XX西北距XX县城70km,面积17.139km2,人口6228人,人口密度36人/ km2,全乡均为山区,全县所有16个镇、 24个乡及90%的以上的村委会通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