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史版)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宋元时期的经济

(通史版)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2讲宋元时期的经济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核心论点:宋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放开对城市的商业管理,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3.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为官;流行“榜下捉婿”的风习;官 商分利原则运用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众多商人与官府 合作,地位尊崇。
【教材补遗】 租佃关系 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制。租佃制下,地主与佃农之 间形成了租佃关系。租佃关系形成于战国时期,宋代时,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
史料
重点二 宋元时期城市的发展 唐宋时期城市发展变化
【史料解读】 (1)图一说明唐以前的城市以政治中心为主。 (2)图二反映了宋代的城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问题思考】 (1)根据图一、二分析,这两座城市的政府所在地都在城市的中央,向南都有宽敞的大道 与城外相连,这种建筑格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政治理念? (2)图二与图一相比,在城市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重点一 宋元时期的经济制度的变化 两宋农耕经济发展
史料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精耕细 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 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 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研真题·引领航向]
一、拓展知识广度
1.(2019·高考江苏卷·T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命题点:宋代市镇的发展
试答:
【提示】 (1)体现了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是中央集权体制在建筑上的反映。 (2)从图一唐代坊市的严格限制到图二宋代“市”的时间、空间限制被打破,反映了政府 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削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 从城市功 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 能看 超过政治功能 从商业活 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 动看 晓市、夜市 从数量和 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 规模看 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从地区分 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 布看 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重点三 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史料一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料二 下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 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 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史料解读】 (1)根据史料一的出处判断,史料反映的是宋朝东京“市”的情景。“鬼市子”“夜游吃 茶”反映了宋代东京商业不受时空限制,城市的市场由以前封闭性市场演变为开放性的 市场。 (2)根据史料二可以看出,宋朝商家有了商品品牌和商标意识。 【问题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试答: 【提示】 市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市场扩大;有饮食服务设施,人们的商业意识增强。
第2讲 宋元时期的经济
知识点一 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_占__城__稻__的引种,提 高了水稻的产量。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_水__转__翻__车__。 4.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术创新
管理制度,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不少创新
奠定了中国古代海 直至明代,中国商人的贸易范围仍然与宋朝时期一致
外贸易的基本范围
“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具有经济、政治价值,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早在先秦时 期,秦国与西域地区已存在民间经贸往来;汉唐时期,汉唐与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 文化交流频繁;宋代以后,借由海上丝绸之路,我国与沿线国家密切交往,这些都为“一 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历史、文化背景支持。在“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加强中华文化 的海外传播,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风采意义重大。
【史论归纳】 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纸币出现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 城市兴盛
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商品经济 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
繁荣 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解析:选 D。根据材料“黄池镇”“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可知,当时黄池镇一个市镇就能满足官府需求,这说明黄池镇经济发达,也从侧面说明 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故选 D 项。
2.(2018·高考全国卷Ⅰ·T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 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 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命题点: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构图解史】 “市”“坊”的发展与演变
信息提取:“交子”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其便于携带的特性也推动了商业发展。
【轻巧识记】 古代商业的“先”与“后”
【教材补遗】 宋代商业革命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肖尔在合著的《中国: 传统与变革》中都认为宋代出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商业革命”,其理由主要是:宋代 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首次出现了商业大都市;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 足。”
——《陆游集》 核心论点:表明南宋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已完成。
知识点二 手工业的进步 1.纺织业 (1)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2)元代_黄__道__婆__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棉技术,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 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2.冶金业: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_煤__作为燃料的明确记载。
——摘编自《宋代海外贸易史》
【史料解读】 史料从对外贸易的范围、国家、商品种类及对外贸易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问题思考】 据史料,归纳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表现。 试答: 【提示】 贸易港口大大增多;贸易范围有所扩大;贸易规模持续扩大。
【史论归纳】 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表现及历史地位 (1)表现 ①贸易港口大大增多,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大小并存、主次分 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 ②贸易范围有所扩大,超过唐代,开始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航行,远至红海沿岸 及非洲东海岸。 ③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商品的种类增加。
(2)原因 ①唐朝中晚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②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③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南方经济较快发展。 ④宋朝统治者执行了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 ⑤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 ⑥若干民族政权的并立,给商业贸易创造了空间。
【知识拓展】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2)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四大特点 (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 (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
解析:选 A。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 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 B 项;只依据四川井 研县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 故排除 D 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 得到发展,故 A 项正确。
【史论归纳】 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总体特点 (1)私有制的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唐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 宋代手工业中官营不断缩小,民营日渐扩大。 (2)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宋代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手工业中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 势;宋代雇募制更成为普遍的方式。 (3)国家干预逐渐减少:唐宋时期,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 空间让渡给民间;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 (4)国家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管理:唐宋时期,在专卖、对外贸易等制度的活动中,都体 现了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
3.陶瓷业 (1)宋代制瓷业兴盛,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2)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_海__上__丝__绸__之__路__”也被称为“瓷 路”。
知识点三 商业的繁荣 1.繁荣状况 (1)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2)北宋时在益州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_交__子__”。 (3)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大港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 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