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文字
0 李立国
最初,人们把青铜器上刻铸的铭文叫做钟鼎文,后来,觉得这个名称不能概括大量兵器、酒器上的铭文,因此,就把它改称为金文,表示刻铸在所有金属器物上的文字。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夏代和早商的铜器上没有铭文。
铭文产生于商代盘庚迁殷以后,最初只有一、二个字,多至四、五个字,极个别长的也不过几十个字。
铭文“父丁”,“母戊”只表示这个器皿是专门用来祭祀父丁或母戊的,图形文字“天鼋”,则表示器皿所有者的族名。
这些铭文的作用只是识别用途和标记所有者,因此,一般都刻在器物的内壁、外底、盖底等不显眼的地方。
西周时代,统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在青铜器上大肆颂扬祖德,刻功记烈,并且,还刻上国家的重要文书和条约,这样一来,铜器的铭文就变长了。
《散氏盘》三百五十七字,“曶鼎》四百零三字,最长的《毛公鼎》多达四百九十七字,铭文在百字以上的更是不胜枚举。
东周时代,一方面,文字的应用日益繁多,在金属器皿上刻铸终究不如书于简册来得便易;因此,记事的铭文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周王室权力衰退,诸侯们各擅威风,自行制器,无人再以接受周王的册命为荣,因此,记载受天子赐命、显扬祖德的铭文也少了。
东周的青铜器铭文一般都比较短,通例是“某某择其吉金,自作某器”,或者“某某作媵器,永保用之”等。
这时期的铭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字的装饰性大为增强,出现了鸟书、虫书、蛇脚书等美术字,并且,一反常态,把这种字刻在器外显眼的地方,有的甚至在阴文字的凹线内,嵌以黄金,十分富丽堂皇。
到东周末期,铜器铭文更趋简略,有的器皿只记工匠或所有者的名字,极其草率。
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殷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4](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前221年~219年)。
金文之全盛时期为周,周以平王东迁分为西周及东周──西周趋于端整雄浑,造成金文之黄金时代;东周因列国割据而形成地域特色。
秦代金文渐至末流,所存石刻书迹亦不多存。
金文大都是印铸的,它和刀刻的甲骨文不同,线条浑厚圆润,有的甚至是块面。
金文的结体或长或圆,有大有小,变化而又统一,许多长篇金文的章法错落有致,艺术性很强。
著名的《毛公鼎》,《大盂鼎》、《墙盘》和《散氏盘》就是金文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它们对近现代中国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影响很大,吴昌硕等著名的金石书画家都曾从金文中吸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商代的金文书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的字数不多,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各有风韵。
有人曾归纳为两种风格,一种是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起止多露锋芒,间有肥笔,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形体瘦筋,笔划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
周灭商以后,商王朝铸造青铜器的工匠相继归周。
周人继承了商人的金文书法,使之发展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金文书法艺术。
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是清秀隽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自如。
其前期的作品风格质朴平实,多挺拔的悬针笔法,仍带有甲骨文的影响。
如武王时的利簋和天亡簋(或称大丰簋),字体平易古朴,笔划方圆兼备,具有凝练平直之气。
利簋仅用短短32 字就记述了武王代商的重大历史事件,因而被称为武王克商簋,是迄今所见西周最早一件铸铭铜器,开创了西周金文书法的先例。
后期的风格凝
重雄放,已显出金文的独特艺术。
金文铸造过程
殷周金文被铸在青铜器的内侧,但是怎样在铸模上刻印上金文仍然未能确定。
根据在工场遗址所发现的大量模具所推断,青铜器的制造方法如下:
1. 利用粘土做一个与制成品大小相若的土胚(模型)。
2. 另外再用粘土包裹着模型,待干透后切开外层的粘土,作为外模。
3. 将模型削去外层,作为内模。
4. 在内模刻上图案文字。
5. 组合起外模和内模,并在之间放入铜片作为间隔空隙以待注入铜液。
6. 将已溶化的铜注入。
7. 将模冷却打破,取出青铜器。
但是,怎样在内模上加上文字图案等,仍然是一个谜。
由于在青铜器内侧的金文是凹入去的,因此在内模上的文字应该是凸出来的。
加上这些凸出来文字的技法,有各种不同的假设:∙将溶成泥状的粘土,逐渐贴上。
∙此为清朝权威提出的假设,但没有实证实验
∙在内模贴上薄粘土,再削去多余部份。
∙这是民国以前被提出的假设。
工序中必然会在内模上造成痕迹,而青铜器上亦必然有之,然实际上并没有。
∙先在木片或龟甲上刻上文字,用粘土填满后,再将粘土移印至内模上。
∙经实验证明这个方法可行,但是没有发现相关的物证,因此仍只可当作假设。
各种各样的金文文字
0 李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