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宋明理学学习目标1.理解宋明理学诞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3.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4.探讨宋明理学的主要影响。
预习内容一、三教合一的趋势三教:、、。
1.魏晋南北朝:三教相互影响和融合。
(1)儒学:吸收、的精神,呈现新的发展。
(2)佛教:吸收儒学精神,逐渐中国本土化。
(3)道教: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2.隋唐时期:三教的发展和融汇。
(1)隋朝①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②主张以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唐朝①统治者奉行“”的政策:尊道、礼佛、崇儒。
②佛、道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③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两宋:程朱理学1.理学含义北宋时期,儒学家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儒家学者融合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从而建立了以“”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1)二程:①核心思想:“”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
②“天理”和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③提出“”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朱熹强调“”:理之源在于,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是人性的;深化“”:①“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②“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而不是。
3.理学影响(1)适应了的政治需要,南宋以后长期成为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
(2)朱熹编著的《》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流传至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朝鲜、日本形成了“”学派。
(4)程朱理学的纲常名教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三、宋明:陆王心学1.陆九渊心学(1)生平:南宋儒学家,号“象山先生”。
(2)观点:“”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
强调“,”,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心学:把理学发展为心学(1)概况:号阳明先生,继承发展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形成“陆王心学”。
(2)主要观点:心即理:①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
②宣扬“”“”。
致良知:①认为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易被侵蚀。
②主张加强,去人欲,恢复良知本性。
知行合一:①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用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②无法科学地说明。
合作探究1.什么叫格物致知?从学习程朱的思想中,你认为他们是为了让人们探究真理吗,为什么?2.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呢?3.理学是吸收佛、道而形成的新的儒家思想体系。
你能根据所学,从理学当中找到佛、道思想的影子吗?4.宋明理学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既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地方。
你如何认为呢?可以各抒己见。
课堂练习1.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2.两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A.尊道礼佛之风盛行B.心学广泛传播C.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形成D.出现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3.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天人感应”学说D.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5.朱熹同王阳明的主张相同之处有()①主张理在气先②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③要求克服私欲,维护统治秩序④心外无理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6.朱熹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而听、而言、而动),便是人欲。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心即理也B.反对人的各种欲望C.理是万物本原D.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7.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孔子材料二(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古今适用的道理)。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
——《二程遗书》卷十五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
——朱熹材料四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胡适《吴虞文录序》(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孔子有哪些主张(不得摘抄原文)?这些主张反映了他生活时代的哪些社会特点?(2)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有关世界的本原和贯通明理途径的观点是什么。
(4)材料二和材料四存在怎样的矛盾?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矛盾?检测反馈1.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
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
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臣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不敢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A.①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③④2.“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
”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3.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4.最近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最大的悲哀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评论着眼于程朱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B.此说法有失偏颇,没有辩证地客观评价程朱思想C.我们应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D.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5.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下列诗词中能体现这一意境的是()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6.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
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
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
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
书院讲学,由此酝酿。
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
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二(修身之要)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材料三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
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打开“新风气”借鉴的其他理论。
(2)据材料一分析书院兴起的原因。
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3)材料三是对哪一理论及其弊端的批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批评的看法。
(3)理学,空谈(清议)误国。
看法:不全面。
他们不仅有清议,也有实际行动。
第3课宋明理学答案1.提示:所谓格物,指接触外在事物;致知,指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把格物致知看作是把握理的途径。
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学之真。
2.提示:二者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强调天理与人欲是相对应的,要求人要进行积极的自我修养。
但是程朱主张通过“格物致知”来掌握“理”,而陆王心学主张“发明本心”,他们的认知方法不同。
3.提示:神秀所讲的“成佛”是指通过修星“勿惹尘埃”,从而彻底觉悟,这需要“格”出外界种种“尘埃”才能做到,慧能则认为,专注个体自身修养就以彻底觉悟。
程朱的“格物致知”与神秀成佛方法类似,是一种“渐悟”,陆王心学与慧能成佛的做法有些相似,是一种“顿悟”。
4.提示: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课堂练习1.A 解析:宋明理学作为封建社会的精神统治工具,其根本出发点就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秩序。
2.C 解析:A项是隋唐时期的社会风气,B项在明朝时期较为流行;D项是明清时期对社会的想象;C项符合两宋时期思想发展的状况,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3.B 解析:③与程朱理学是在吸取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史实不符,B项正确。
4.D 解析:理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这里的“理”应是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5.B 解析:①是客观唯心主义,是朱熹的观点,故排除;④是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主张,故也应排除;两者思想的本质都是唯心主义,所以②是共性,两者都为统治阶级服务,所以③是共性;因此正确选项是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