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论1、学习的概念: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
(1)学习的广义是指人类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
(2)学习的狭义是指人类的学习2、学习的内涵:(1)学习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活动;(2)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4)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5)学习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可以是无意的;(6)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3、学习的分类:(1)加涅关于学习的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的顺序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高级规则的学习)按照学习的结果,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类:①智慧技能: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②认知策略:指调控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的学习;③言语信息:指有关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定义以及特征等方面的事实性信息的学习;④动作技能:指通过身体动作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形成整体动作模式的学习;⑤态度:指影响个人对人、事、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注意:这五项内容分属于三个领域,前三项内容属于认知领域;第四项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项内容属于情感领域(2)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分类:从两个维度对学习进行区分:①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②从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注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类型,也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3)其他关于学习的划分:①从学习主体来说,学习可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械学习;②从学习时间的意识水平,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③从学习内容,我国学者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4、学生学习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学习形式: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2)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3)学习内容: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4)学习目标:具有全面性;(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主要规律(1)泛化与分化①刺激的泛化:是指机体对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
②刺激的分化:是指如果只对条件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做反应,则出现了刺激的分化④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2)消退消退现象:是指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3)恢复恢复:是指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2、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也叫替代——联结学说)(1)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牢固地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2)习惯形成所遵循的规律。
习惯的形成遵循频因律和近因律(3)华生认为环境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个环境决定论者3、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1)学习的实质——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2)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3)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①准备律:是指连接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②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不重复或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
练习律分为应用律和失用律两种。
③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4)联结——试误说的教育意义:该理论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技能、策略(5)对联结——试误学习理论的评价桑代克是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1)斯金纳把人和动物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①应答性行为:是指由特定刺激所因为其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②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3)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强化①强化是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机体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②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A正强化:也叫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B负强化:也叫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③强化的类型:连续强化、间隔强化、固定比例强化、变化比例强化、固定时间强化和变化时间强化A连续强化:指每次行为之后都给予强化B间隔强化:指间隔一定时间或比例才给予强化C固定比例强化:间隔一定次数给予强化,例如:每隔5次给予一次强化、计件工资、每举三次手给一次发言的机会D变化比例强化:每两次强化之间间隔的反应次数是变化不定的,老虎机、钓鱼、买彩票E固定时间强化:间隔一定的时间给予强化、例如:每隔5分钟给予一次强化、计时工资、每周五测验F变化时间强化:强化之间间隔的时间是变化的。
例如:冲浪运动、随时小测验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①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类条件作用。
②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的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类条件租用消退消退是指条件刺激形成以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现象例如:学生上课扮鬼脸为了得到老师或学生的关注(强化),老师与学生可以不予理睬,不给予其希望得到的强化,那么此类行为就会逐渐减少。
惩罚①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
注意: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②依据刺激是呈现还是移除,惩罚可分为呈现性惩罚和移除性惩罚。
A呈现性处罚:是指在行为后施加厌恶刺激以抑制或减少该行为的发生概率。
例如:小孩在在过马路乱跑是打孩子的屁股,以打屁股的厌恶刺激,以减少行为的发生。
B移除性处罚:是指在行为后移去满意刺激,以减少行为的发生。
例如:老师要求学生“不完成作业不能出去玩”,用“出去玩”这个满意刺激德尔移除来减少学生“不写作业”行为的发生(4)斯金纳关于程序教学的意义①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斯金纳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一定德尔程序编排呈现给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是采用连续接近法。
②程序教学的原则:A小步子原则;B积极反应原则;C自定步调原则;D及时反馈原则;E低错误率原则(6)斯金纳关于行为塑造意义:①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强化帮助学生达到目标②在塑造行为时要注意这样一条原则:学生必须在他们力所及的行为范围清华,同时这些行为又必须能向新的技能延伸。
例如:学生能在15分钟内解出10道数学题,如果能在12分钟内解出就应给予强化。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学习的实质——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2)观察学习的特点:①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②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③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3)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行为(4)班杜拉把观察学习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5)对强化重新解释:①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②代替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强化而受到强化③自我强化:是指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的自我奖励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苛勒关于学习本质的观点:(1)学习的实质——形成新的完形(2)学习的过程——顿悟过程注意:顿悟:是指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与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不是相互排斥和绝对对立的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1)学习的实质——期望的获得。
期望是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2)学习的过程——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1)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2)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注意: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或者说,是某一学习者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⑤学习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3)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⑥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A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好奇內驱力、胜任內驱力、互惠內驱力B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C程序原则;D强化原则(4)发现学习①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的方法是发现学习。
注意: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②发现学习的作用:A能提高智慧的潜力;B有助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能激发学习兴趣);C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方式;D有利于所学材料的保持。
⑦发现学习的缺点:适用范围有限。
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1)他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接受学习不同于发现学习。
(2)发现学习比接受学习多一个发现即解决问题的阶段,。
大量的材料是通过接受学习获得,而各种问题则是通过发现学习解决。
(3)儿童的发展中,接受学习比发现学习出现较晚,接受学习的出现意味着儿童大道了较高的水平的认知成熟程度(4)接受学习未必都是机械学习,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发现学习也未必都是有意义的学习,他也可能是机械学习,学校应该主要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5)有意义的学习本质就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得到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6)奥苏贝尔提出组织学习的原则: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7)奥苏贝尔提出组织学习的策略: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和作用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是指限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