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分享版1)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分享版1)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在社会历史领域,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 系表现为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主体选择: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主体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 检验。
D.休谟
赫胥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唯物主义三个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看成是世界 的本原,认为世界是主观意志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神秘的客观精神作为世界 的本原,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有没有统一性, 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
不同回答有不同的观点: 一元论、 二元论、多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意识的本质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 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结构复杂、机能完善,是意识产生的 物质基础。 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具有第一信号系统——接受实物信号; 人具有独特的第二信号系统——接受语言信号,获得抽象的理性认识。 第二,意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人脑只是思维的器官,不是思维的源泉,人脑不会自动产生意识。 只有外在的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大脑,通过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产生意识。 第三,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一切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具 有创造性;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具有差异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两种错误倾向 形而上学不变论:夸大相对静止而否认 运动的绝对性。
相对主义诡辩论: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 相对静止。
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外 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物运 动状态的唯一原因。 —— 牛顿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鲁底诺
唯心主义
8、“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9、泰勒斯:“水”是一)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把世界的本原归结 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特点:自发性、直观性、猜测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特性也就是一切 物质的特性,原子是世界的本质 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 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 质的共同属性。认为世界是孤立、静止不动 的。即使有运动也只是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物主义不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是标志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一 定范围内暂时处于稳定状态的哲学范畴。 两种情况: 一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 生位置的变化。 二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 止的存在,才能坚持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观点。 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只有承 认相对静止,才能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为 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可能。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 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意识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 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 着决定性作用。 劳动奠定了意识的物质器官; 劳动产生了语言,促进意识的发展; 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物质的存在形态
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 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 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社会 运动、思维运动。
割裂物质和运动辩证统一关系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的存在, 而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唯心主义:只承认运动的存在,而否认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辨一辨
1、“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心外无物”。 2、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3、“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4、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唯心主义 6、“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7、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必然与
偶然、可能与现实
四种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 历史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三两句话所证 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 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恩格斯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从起源、本质、作用看,意识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社会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 关系),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理论意义: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是反对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 实践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要求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 题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基本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 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第三、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 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 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玄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学”(朝闻道,夕死可矣) “理学”(道理,“存天理,灭人欲”) “形上学”(《易传》:“形而上者谓之 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1870年前后,首先使用“哲学” ( “爱”和“智” ) 反思、批判、超越、创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 来的。”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评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 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月22日为“生物多样性国际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相互区别: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永恒的、无 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暂时的、有 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辩证统一: 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在相 对静止中总是包含着绝对运动的一面。整个 物质世界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又静又 动的辩证变化过程。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 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空间以物质运动为内容,时间和 空间的计量都依赖于物质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 宇宙的时间空间无限与具体事物的时间空间有限。 无限由有限组成,并通过有限而存在。 有限的事物本身包含着无限,体现着无限。
1、实践是使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的历史前提,也是二者统一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 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