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地理教学论 第六章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地理教学论 第六章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二、分析教学内容的关系(微观分析)
1、微观分析——了解教材逻辑结构
认识区域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
区域的定义 区域的特征
区域的类型
区域的分析
区 域 的 含 义
“日本”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
多火山地震 东 西 方 兼 容 的 文 化
地狭 人稠 岛国
多港湾、海上航运
丰富的人才资源
加工贸易发达
原料、燃料缺乏
。
案例:美国6-8年级地理课—— 中东地区的石油和水
学员活动: 与附近的学员自由组合,讨论: 您将如何设计“中东地区的石油和水”这个 主题的教学? 为什么?
讲解—接受地理教学模式程序
复 习 旧 课
导 入 新 课
讲 解 新 课
巩 固 新 课
检 查 反 馈
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程序
提 出 要 求 独 立 自 学 讨 论 交 流 启 发 指 导 联 系 总 结
引导—发现地理教学模式
发 现 问 题 提 出 假 设 验 证 假 设 提 高 总 结
咨询—研究地理教学模式
认知水平: 与了解有关的 行为动词有: 说出、背诵、 描述、辨认、 列举、复述。
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
说出
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
区域的定义 区域的特征 重要的区域 常见的区域
了 解
描述 辨认 列举
区 域 的 含 义
二、重构合理明晰的教学目标
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运用可观察、可测量 的具体行为动词,在一定的行为条件下,指出 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
第一步:分析课标陈述方式、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陈述方式:“结果性目标”
句型结构:“基本结构:行为表现” 行为主体:略 行为条件:无 行为标准——行为动词:“了解” 行为指向——核心概念:“区域的含义”
第二步
分解标准
学科内涵:区域是地 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 上,按照一定的指标 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的特征是:具有 一定的区位特征;一 定的面积、形状、边 界;每个区域都具有 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征。
3、微观分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教材中对学生学习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 ,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内容。如基本概念、 原理、特征,基本技能、方法等…….。
难点:学习有困难的知识、技能、方法……。 如新概念多、高度抽象、空间构形复杂、容易 混淆的地理现象、
第三节
提 出 课 题 设 计 活 动 收 集 资 料 研 究 课 题 总 结 评 议
案例: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 ”一节的教学过程设 计 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 第一步,依案自学。 第二步,自学反馈。 第三步,尝试解疑。 第四步,课堂练习。 第五步,归纳总结。 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步,依案导学。 第二步,引导启发。 第三步,精讲点拨。 第四步,调控训练。 第五步,总结反思。
地理教案的名称,一般 用课本中章、节或节内 标题的名称命名。 教学中引 导学生完 成学习任 务所采用 的教与学 方法。
课 题
地理课程标准各章教学 目标的具体化,从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 面分析确定。 重点是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 理以及基本的技能、方法和情感 态度价值观等内容;难点是学生 不易理解和掌握部分。 地理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教学 内容、教学行为和手段、学生活 动、提问、板书。详案编写 、规 范编写 、精心设计。
教 学 目 标 的 三 维 表 述
《日本》一节的教学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理比较法、综合分析法分析日本地理特 征。 2、在认识日本地理特征过程中提高分析各地理要 素之间相互联系、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总结国家地理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日本工业地理的学习,懂得发展经济要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2、通过日本森林资源、渔业资源等知识的学习,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3、通过地震知识的学习,培养防震、减灾意识。 4、通过日本经济、文化地理的学习,培养国际意 识和全球意识。
案例分析:
教 学 目 标 的 三 维 表 述 课题——宇宙 一、知识与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宇宙起源”部分的学习,说出 3种有关宇宙形 1. 在学习“宇宙大爆炸”假说和恒星演化的过 1. 通过对各种有关宇宙起源假说的了解, 成的假说的名称;简述“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程中,体会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永 领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用 无止境的,增强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形成辩 2.通过“恒星演化” 的学习,说出恒星的概念;运用赫 发展的眼光看待“宇宙大爆炸”学说。 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罗图,以表格形式概括出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 在观看恒星演化过程的图片、影像等资 2. 在“举例说出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树 3. 通过“星空观察”部分的学习,在给定的天球坐标系 料,及尝试概括恒星演化主要阶段和特点 立科学探索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简图上,确定北极星、织女星、牛郎星、天狼星等恒星 的过程中,体会归纳、总结、概括、提炼 的位置;读懂星空图;在给定的星图上辨认出银河及大 及运用书面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方法。 3. 通过野外星空观察活动,形成严谨的科学态 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金牛座、猎 度。 3.在“收集探索‘地外文明’的资料,谈 户座、狮子座等星座;说出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谈自己看法”的活动中,学会从各种渠道 在晴朗的夜晚进行野外星空观察时,准确辨认出当时星 搜集、筛选、整理信息、报告结果的方法, 空中的主要星座和恒星,掌握进行野外星空观测的技能。 体会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体验与人交流的乐 趣。
1、适应认识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需要 2、适应学生的特点(能力、水平) 3、发挥教师优势 4、要有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适应“不同情 况”,“随机应变”
第四节
设计和编写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又称地理课时计划,它是地 理教师上课的具体计划,是地理课堂教学的 实施方案。 教案编写是将设计思想具体落实到纸面 上的过程,是地理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第六章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节 确定教学目标 第二节 设计地理教学内容 第三节 设计地理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四节 设计和编写地理教案
案例研究:地理探究教学设计
第一节
确定教学目标
一、分解课程标准
案例:分解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内容:了解区域的含义
(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地理必修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了解区域的含义。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 区域差异。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 境的影响。)
2、微观分析——了解教材表述结构
课文表述系统 以文字符号(包括数字) 的形式储存和传递教学 信息的。教材中的“逻 辑系统”。 正文 + 教学辅助材料 图象表述系统 以具有直观形象 的图像形式储存和 传递教学信息的。 教材中的“直观系 统” 。 地图+景观图+示 意图+统计图
活动表述系统 以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等活动方式来传递教学信息的。 教材中的“实践系统” 。 讨论 + 思考 + 制作 + 观察+……
认识方法的设计
确定学生认识活动阶段——划分教学因子 确定各教学因子的认识活动特点: 是感性知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还是技能训练? 设计各教学因子的认识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归纳、演绎等
地理教学手段的设计
1、适应认识方法的需要 2、考虑现实条件 3、尽量使用现代化地理教学工具
教学组织方法的设计
二、按照教学模式设计地理教学方法 一般中学地理教学方法设计要经过4个阶段: A.基础工作阶段:设计的准备(分析地理课标、教材、 分析学生情况) B.定向工作阶段:设计的构思(确定地理教学方法的 总的方向、总的“蓝图”,是由教学目的、教学内 容与学生水平三者结合而产生的) C.形成方法结构阶段: 设计认识方法 选择教具、设计使用方法 设计组织方法。 D.整体平衡与调整阶段:调整教育功能,调整教学时 间,建立反馈机制。
一、探究式学习的概念与案例
通过设计和创造恰当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和鼓 励学生进行充分而必要的实践活动,大胆提出自 己的见解和疑问,最后再得出共同的结论。
探究式学习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 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 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 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 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 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 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 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升华。
学生能够说出区域的定义,描述区域的 特征,能够列举常见的重要区域,例如,长 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中国 东北地区以及美国东北部等,并能够从所给 出的有关区域图中辨认出上述区域。——掌 握区域的概念。 总结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三、表述教学目标 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ABCD法
A.行为主体是学生 陈述目标 B.行为条件要明确 C.行为标准要清晰
探究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任何 事情和所有事物的认识都属于探究的范畴。 有人称这样的探究为普通探究,它既无研 究范围的限制,也无研究方法的限定。 普通探究包括若干个子系统,其中之一便 是所谓的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在一定的信念和假设指导下进行的。 它可以是指科学领域里的探究,即科学家提出 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寻求答案,深化理解的过程; 也可以是指学生在科学课堂所进行的探究,即 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 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 提出模型和交流等。 因此,探究式学习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 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 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 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