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巢湖一中蒋士高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考纲细化及考题预测二.复习目标及重难点【复习目标】1、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
2、应用实例,能够说出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重难点】1、了解城市的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应用实例说出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三.教材基础知识过关〈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一般将城市用地分为、、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功能分区(1)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空间上的。
(2)特点:无明确的,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也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类型及特点〈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概念: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和构成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称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3、形成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1)经济因素——最重要的因素a、表现: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里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决定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的高低。
b、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和两个方面。
c、教材图2.7中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
(2)其他因素a、的不同,会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b、高低。
c、种族或宗教团体(西方城市)。
d、历史原因。
4、发展变化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功能用地。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区的向外搬迁,工业用地改造为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
四.教学过程(板书)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任何城市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和土地,根据城市土地的用途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18页内容,结合下图分析相关问题。
问题设置:城市中的土地有哪些主要利用方式?城市中土地利用方式与功能区之间有什么关系?总结归纳: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一般有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必将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各种城市功能区。
探索问题一: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和类型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教材19-20页内容,结合上面的几幅图思考下列有关的问题。
问题设置:1.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什么位置?为什么?说说我们所在的城市的商业区的分布。
2.随着城市的发展,住宅区会出现怎样的分化?不同等级的住宅区有什么差异?3.中心商务区有什么特点?它和一般的商业区有什么不同?4.工业区在位置上有哪些要求?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点评并归纳总结)【归纳总结】三种功能区的基本特点1.住宅区地位: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形成:工业革命前居住单元与劳动单元混杂布置,没有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工,工业革命后形成。
2.商业区特点: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
区位:区位需求是有便捷的交通,只有便捷的交通才能吸引大量的消费入口,所以商业区多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中心商务区特征(具有商业和服务的功能):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
3.工业区工业集聚的原因与意义: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强。
集聚既加强城市的经济实力,又拓展原有城市的地域范围。
其他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区,有些城市还有行政区和文化区,而中小城市这些部门占地面积小,或是分散布局,不能形成相应的功能区。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转折】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的形成与城市性质、城市发展历史及自然环境因素有关,也将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科学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能够保证城市的各项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但是一般来说,最主要是处理好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二)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城市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1.经济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影响探索问题二:读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分析下列问题。
1.读“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示意图,思考分析影响城市土地租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讨论如何确定图中各区段哪种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最强?3.图中各区段城市土地所布局的相应各功能区具有什么优势?(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点评并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对城市来讲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不同,直接影响各功能区的选址。
城市各区段地租高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1)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2)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商业、工业和住宅的付租能力也随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
2.其它因素:城市地域结构形成除受经济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工资水平、历史与文化、民族与宗教等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
请大家结合图2.8和你的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转折】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各功能用地混杂,尤其是市中心吸引了工业的自然团聚。
随着工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兴起,市中心出现各种问题,工业用地改造成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三、城市的合理规划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能够使各功能区之间相互联系,又避免相互干扰,从而保证城市的各项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
一般地说,最主要是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为了创造一个卫生、舒适和安宁的居住环境,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布置适当的卫生防护带。
另外为了方便职工上、下班,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活动与探究】下图展示了我国北方某城市居民区和工业区布局的两种方案,试评价哪种方案较为合理,为什么?如果你有更好的修改意见,请标注在图上。
这道题旨在通过分析比较两幅城市居住区和工业区布局的方案,理解合理的城市规划形成合理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使各功能区之间既相互联系,又避免互相干扰,从而保证城市的各项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布局原理。
【点拨提示】上图展示的是我国北方某城市居住区和工业区的两种布局方案,其中较合理的应该是方案二。
方案一居住用地集中在市中心,这样造成职工上下班交通负担较重,并且工业区处于东南和西北方向,位于盛行风向的上风向,容易造成市区、居住区的大气污染。
方案二居住用地和工业区相邻,可以减轻交通压力,方便居民上、下班的需求,虽然这样比较合理,但工业区位于城市的东南和西北方向,也就是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是不合理的。
改进的措施是将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盛行风向的垂直方向即东北和西南方向(如下图)。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类型,分析掌握了城市功能区的类型、分布和特点,同时分析讨论了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原因及发展变化,特别是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直击真题剖析高考】——感受真题体会命题方向(2016•江苏卷)图7 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13-14 题。
13. 图7 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A.①B.②C.③D.④14. 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答案】13.A 14.C考点:城市的功能分区,城市的影响。
【名师点睛】解答城市功能分区时,一定要看清图中的图例,看看各图例在图中表示的区域范围和位置。
一般来说城市中面积最大的是住宅区,面积小的在城市中心的为商业区,工业区一般在城市的外围,交通条件比较好的地方。
解答地租问题时要注意下面几个方面1、通达度: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市中心有多条公路穿过的地方最好,土地租金也最贵,市中心延伸出的主要公路两旁和公路交汇处次之,土地租金比较贵,远离主要公路的地区差租金比较低。
2、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位于距市中心租金最大。
位于距市中心较近的地区,介于租金较小。
在距市中心最远地区只租金最低。
3、一般而言,大城市的中心是商业区或中心商务区。
因为市中心对商业活动最有吸引力有关。
板书设计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土地利用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一)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二)城市功能区的形成(三)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和类型二、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与变化(—)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二)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因素1.经济因素2.其他因素(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发展变化三、城市的合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