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思想的演变

管理思想的演变

理思想的演变》这本书是本科学管理学这门课时的参考书目,这次要写读书笔记,我想到的第一本书就是它。

光从题目来看,就知道它是一本的宏观、时间跨度很大的书,是一本管理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历史,是学习管理课程的必读书目。

《管理思想的演变》作者是美国的丹尼尔·A·雷恩,出版社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我在学校图书馆借到的版本是1986年1月第一版。

在全书的结尾丹尼尔·A·雷恩颇具哲学意味地点明了“管理思想演变”的过去和未来:“对于管理学者而言,历史中存在许多教训,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过去作为序幕加以研究”。

在雷恩的这本书中,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早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和当今时代。

除“早期管理思想”外,管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代: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现代。

雷恩这一见解的卓越之处,在于它不是以时间来划分,而是以本文所说的管理哲学基本问题来划分的。

科学管理的核心人物是泰罗。

泰罗强调的是效率。

为此,他根据“工时研究”确立了他的管理方针: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使工人和资本家都得到利益。

在一般人看来,成问题的主要是泰罗的“头等工人”概念,因为他是按照头等工人的标准来确定生产定额的。

这说得再好,也是要求工人提高劳动强度,然后由工人和资本家分享由此得到的剩余价值。

泰罗是从研究如何消除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开始的。

他把“磨洋工”分为“有意的”和“无意的”两种,然后认为即使“无意的”磨洋工也应当消除,办法就是提高劳动强度。

当然,泰罗并非要求无限制地提高劳动强度,而是把强度提高到所谓的“一个工人能够承受的正常进度”。

他为自己辩解说,他的头等工人并不是像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某种“超人”,而是适合于完成他的工作的有抱负的人。

怎样才算有抱负呢?看他有没有“达到目的的意志”。

这个“目的”就是“能够承受的正常进度”给他带来的额外的工资或奖金收入。

泰罗的“工时研究”关注的无疑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在这里,他受到了
人与人的关系的制约。

他所鄙视的是“那些能够工作而不愿工作的人”,也就
是他所谓的“头等工人”之外的那些工人。

现在“愿意工作”的标准提高了。

达不到头等工人标准的人都是“不愿工作”的人。

难怪泰罗要遭到工会的反对。

“科学管理思想既鼓舞了忠实的信徒,也鼓舞了坚决的反对者。


站在科学管理前列的追随者有传播效率主义的巴思、甘特、吉尔布雷思夫妇、埃默森以及莫里斯·库克,他们都为科学管理思想的创立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如莫里斯·库克在泰罗的培养下把科学管理运用到了教育和市政机构。


认为使科学管理行之有效的不是制度,而是制度中人们对制度的信任。

科学管
理并不像人们常常硬说的那样是忽视人的因素而是以个人为重点的。

然而有组织的劳工和科学管理的提倡者们发现他们处于宗旨上的根本冲突
之中,一方面劳方认为科学管理意味着工产实行专制,而在于管理方面的关系
把工人置于不利地位。

泰罗承认实践中的种种弊端违背了思想革命的精神,但
他认为,从科学地确定工资报酬和标准中,从个别化地对待工人中,从一种设
法创造更多财富而不是为分配盈利而争斗的精神中,工人和所有其他人都会得
到最大的裨益。

最后双方的立场都重新作出调整。

劳工在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影
响之下终于接受修改后的泰罗制。

科学管理运动也在修正派的影响下顺应着工
业合作的新要求作出了改变。

科学管理传播到国外,由于法约尔、韦伯的努力行政管理理论出现。

行政
管理理论的出现采取了两种形式(1)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原则和要素;(2)韦
伯为了保证技术效能而探索理想的组织安排的蓝图。

法约尔和韦伯从不同的背
景不同的角度试图提出行政管理的方案来管理大规模的组织。

法约尔强调的是
管理的教育而不是技术训练,不是计划和组织的重要性以及指挥、协调和控制
等中的各个阶段。

他把“管理”和“行政管理”加以区分,认为前者是一种一
体化的力量,后者完全要通过人来起作用。

韦伯在他的官僚集权的理想中采用
了行政管理的观点。

他试图摆脱传统的和神授的领导和组织,他试图为权力建
立一个合理合法的基础,以及挑选人员和进行各种活动作出有秩序地安排。


伯提出的最好行政体系的概念和泰罗的概念十分相似。

他们两人都认为,管理
或行政管理意味着在知识的基础上行使控制。

他们两人都想从那些按照事实而
不是臆想、根据能力而不是偏爱来进行领导的领导人身上寻找技术上的能力。

如果说科学管理主要着眼于管理的技术方面,那么霍桑实验则把人们关注
的焦点引到了人际关系方面。

梅奥反对“只坚持生产的经济逻辑”,提倡以人
际关系为导向的“新型”领导。

新的工业人的领导所需求的不是技术技能,而
是社会技能。

他们应该在效率的逻辑和工人感情的非逻辑之间维持一种平衡。

人际关系指向型的监工通过对事实和感情的区分,以及培养倾听和人群方面的
技能,能够克服社会反常状态的失调,并恢复集体团结,从而达到既满足人们
的社会需要又满足组织的经济需要的双重目的。

非正式组织不应该看成是“坏”的,而应该看成是正式组织的必需的、相互依存的一个方面。

社会人的来临了。

这一时代的两个代表人物是福莱特和巴纳德。

正如雷恩所指出的那样,福
莱特虽然在时间上处于科学管理的兴盛期,但她的思想的性质却属于社会人时代。

福莱特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组织对于个人的超越性。

她的论点是:“我们只
有在团体组织之中才能发现真正的人。

个人的潜能在被团体生活释放出来以前,始终只是一种潜能。

人只有通过团体才能发现自己的真正品性,得到自己的真
正自由。

”为此,她建议通过“结合”的方式解决矛盾、冲突。

在她看来,一旦工人坚持认为存在着一种资本家的观点,而资本家则认为存在着一种工人的
观点,那就根本不可能协调劳动力和资本。

只有把企业看作是工人和资本家之
间的结合体,让工人和管理当局双方真正感到他们是为一个共同目的服务,才
有可能超越个体有限性,实现真正的自我、“社会自我”。

巴纳德的贡献在于他对正式组织的进一步研究。

他认为,一个正式组织包
含着三种普遍的要素:(1)协作的意愿;(2)共同的目标;(3)信息交流。

非正式组织没有正式的结构,而且常常不能自觉地认识到共同的目的。

它是通
过同工作有关的接触而产生的,并因而确立了一定的态度、习惯和规范。

非正
式组织常常为正式组织创造条件,反之亦然。

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这种关系使巴纳德确信,组织中的权威不是来自
某种等级系列或组织地位的权力,而是来自下级的服从。

如果下级不接受、不
服从上级,上级就没有权威可言。

只有把“领导的权威”与“地位的权威”结
合起来,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

梅奥受巴纳德的严重影响提出权力应该以获得协作的社会技能为基础而不
是以技术技能或专门知识为基础。

通过由小团体组成大团体获得协作为基础来
进行领导将能恢复社会团体而保存民主。

通过团体就可以避免乌合之众的情况。

这本书最后一个部分就是管理思想经历了科学管理、社会人时代之后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当代西方管理理论的一些学派。

主要有: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
学派等。

哈罗德·孔茨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这本书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一是为管理学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脉络,书
中对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原著的窥探让我的视野更加开阔。

原本以为想当然的
东西比如以前已经学过的泰罗制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记下几条
科学管理原则,而是对科学管理运动本身、对泰罗本人及其追随者的理论贡献
有了了解。

我发现很多理论成果都是在前人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书
中各个管理理论及其代表人物的详细介绍,可以得出一个研究专题的理论渊源,前人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做了哪些贡献。

二是书中讲到科学管理和社会人时代得
出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的。

米德维尔钢铁公司的试验、西方电气公
司的奇遇以及哈佛研究小组等等说明了科学结论的产生是许多次实验的结果。

只有这种实证的精神才使得我们的管理成为了一门科学和学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