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知识要点梳理:一、作者、作品:选自《孟子•告子上》二、文体:议论文三、阅读理解:⒈本文主题:论述人应当怎样对待"所欲"——舍生取义。
⒉本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⒊本文结构:①、正面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②、反面论述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
⒋一段分层:①、从比喻入手入手引出中心论点。
②、进一步以生虽为所欲,但不为苟得,死虽为所恶但患有所不辟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③、以"如"字发端,反面提出假设继续论证自己的论点。
④、以"行人"、"乞人"为例进一步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⒌以"鱼"与"熊掌"比喻"生"与"义"是比喻论证。
⒍"不为苟得"的原因:所欲有甚于生者。
⒎"有所不辟"的原因:所恶有甚于死者。
⒏"有甚于生者"与"有甚于死者"分别指的是什么?义与不义。
⒐如果"所欲"没有超过"生"会怎样?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⒑凡"所恶"没有超过"死"会怎样?凡可以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⒒"凡可以求生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避患的手段都可以使用,但是有人不用。
"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所欲的""所恶的"是"有甚于生者义"和"有甚于死者不义"。
⒓"是心"指的是什么?"所欲"的"义"与"所不欲"的"不义"。
⒔孟子认为在舍生取义这一点上人们的态度怎样?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⒕第四段的结构作用?承上启下。
承接人皆有是心。
导出失其本心。
⒖第二段分两层:①、"万钟"与"一箪食,一豆羹"相照应说明什么:不辨礼仪接受万钟没有好处,只有不是。
得到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以及所认识的穷人的感激,以"义"换取这些东西就是见利忘义。
②、继续与前文的舍生取义相照应,用排比句,以"向"与"今"比较指出不能为了华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穷人的感激的目的而忘义,明确提出了不这样做就是丧失了本心。
⒗第一段是正面论证,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
第二段是反面论证,论述了见利忘义是丧失本心。
⒘一、二段论证的目的说明义比生命重要人应保持本心。
⒙保持本心和丧失本心指:舍生取义和见利忘义。
⒚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是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
②、对比论证:例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向合今对比。
③、举例论证:例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
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
⒛对孟子的把"道义看成人心所固有的"的观点怎样评价?这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这是不可取的,但他认为为了道义而舍生是有道理的。
《鱼我所欲也》一文提出的中心观点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配套习题:一.《鱼我所欲也》选自,作者是。
本文以和作喻,巧妙地回答了“人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个问题。
作者认为人人都有所欲,但所欲不可能都得到满足,就要有所取舍,当与发生矛盾时,就应。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得兼( ) 苟得( ) 恶( ) 患( )辟 ( ) 由是( ) 勿丧( ) 行道之人( )蹴 ( ) 不屑( ) 万钟( ) 辩( )何加( ) 奉 ( ) 得我与( )乡 ( )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 ( ) 本心( )三.翻译下列句子:1. 何不用也?。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 呼尔而与之。
4.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 乡为身死而不受。
四. 阅读理解:1. 本文的观点(中心论点)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可用哪个成语来概括?。
2. 本文开头运用什么修辞和什么手法来引出中心论点?。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最后一句中“是心”指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所欲”“所恶”各指哪些事情?。
6.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7.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如何?。
8.第二段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9.作者赞什么样的人?斥责什么样的人?告诫人们什么?10.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一.《孟子·告子上》鱼熊掌生义舍生取义二.同时得到苟且偷生厌恶祸患(灾难)通“避”,躲避按照这种方法不丢掉过路的饥民用脚践踏固轻视而不肯接受万钟的俸禄通“辨”,辨别(有)什么好处侍奉通“德”,感激通“欤”,语气词通“向”,从前介词,为了动词,接受这种停止(放弃)天性(天良)三.翻译:1.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2.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4.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5.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四.阅读理解: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2. 比喻类比3.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 追求正义、弃恶扬善、甚至可以放弃生命5.正义的事业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6.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但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7.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8.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9.赞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10. 比喻论证: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能掌,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时“舍生而取义”举例(事实)论证:乞人不受“蹴尔”之食,路人不受“呼之”之食论证舍生取义是人所共有的本性。
对比论证:鱼和熊掌、生和死、“向”和“今”对比,突出舍什么、取什么。
中考真题:一(2011北京市)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为“辩”③有教材为逗号④有教材为叹号⑤有教材为逗号⑥有教材为逗号⑦有教材为“乡”⑧有教材为冒号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蹴尔而与之蹴:(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呼尔而与之1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答案】12.(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13.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1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二2008年河南省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
(共10分)(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2分)答案: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2)感激(1分)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2分)(共4分)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2分)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三(2011·四川省广安市)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29-32题。
(15分)【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注释】①予:给,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