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原理
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
总质量,即达到动态的、暂时的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维持的。
而化学反应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进行。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变化,处于暂时的稳定的化学平衡状态。
如果我们对这个概念理解深刻了,那么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
化学平衡的原理,其实就是微观世界中相关的公式所表达出来的。
是将微观世界的原子或者分子之间的数值关系用宏观世界表达出来,化学平衡原理则是研究这种关系的最基本方法。
化学平衡原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2。
化学平衡的条件: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种类和质量总和不变。
如: CO2+H2O→2HClO+2H2O这个反应的方程式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种类总和都没有改变,即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总和都不变。
3。
判断化学平衡的方法
它与微观上不同,因为宏观与微观并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宏观角度看微观是静止的,微观是运动的;而从微观角度看宏观是运动的,宏观是静止的。
但它们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就是把微观的形态变化与宏观的状态变化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整体来研究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宏观上表现出来的现象是微观的,微观上表现出来的现象是宏观的。
因此,在宏观和微观上都要研究化学平衡,做好“四抓”:一抓量变,二抓质变,三抓平衡,四抓限量。
4。
化
学平衡原理的应用(1)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3)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分离与提纯;(5)溶液中的反应。
化学平衡原理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理论根据,当然,在教材中还会讲到其他的例子,例如对不饱和烃和氨基酸的相互转换,使人们得到不少的启示。
“化学平衡原理”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不是初中化学课堂的主要学习内容。
但也不能忽视这一部分的知识,因为在中考试卷中有一道选择题,“写出2个不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就考查了学生对化学平衡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我们知道,凡是反应进行到一定阶段都会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如果反应速率过快,则正好超过平衡速率,不能形成平衡,反应速率就会越来越慢,直至停止;如果反应速率过慢,则平衡被打破,达到了新的稳态,不能形成新的平衡,而是逐渐趋向于反应速率的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