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对高校年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
思考
一、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1.队伍具有不稳定性
近几年来,凡是能够进入高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毕业生,都是经过了严格的层层把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都是相对素质较高、文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有着较强上进心的佼佼者。
但是在社会上,人们对辅导员这一工作岗位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很多人都不知道辅导员具体负责什么工作,认为就是看着大学生,类似于一个保姆的角色。
学校领导层对于辅导员认可也有偏差,认为高校中只有教师、教授才是最重要的,教学师资力量的充实,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排名,关于辅导员的个人发展没有明确的政策依据,在实际工作中都是“论资排辈”,本身的工作压力和责任都很大。
很多年轻的辅导员看不到工作的希望,认为无法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找不到认同感和成就感,整个辅导员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2.学生的满意程度不高
受到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为了解决师资力量的欠缺,都在几年的时期内引进过大批的人才,年轻的辅导员很多都是本科毕业,硕士毕业的占的比重不大。
面对和他们年纪比较相仿的学生,起初碍于角色上的差异,学生对辅导员还是比较尊重,但是随着交往的深入,他们逐渐的认为,自己的老师并不比自己强多少,很多方面还不如自己。
加之一些辅导员还没有充分的融入角色,在和学生的接触程度上不能很好地把握,很容易就和学生打成一片。
很多学生对辅导员丧失了尊重感和信任感,特别是那些平时和辅导员接触较少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造成了学生对于辅导员的满意程度比较低。
3.学习和深造的时间少工作效率低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影响,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正确思想的充分学习和理解,面对新的问题,就会讲不清、说不透,对自己和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不利的影响。
所以辅导员必须在对经典论著、思想充分学习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此来教育我们的学生。
同时,因为专业的差异性,很多辅导员在大学中,并非思想教育专业毕业,仅仅有时间不长的岗前培训。
面对着事无巨细的班级管理工作、院系的其他工作,占用了辅导员工作中的全部时间,难有时间去学习和深造,加之以往又没有相关的个人经验,造成了工作方法较为陈旧,工作的效率较低。
4.自我意识过于突出
年轻的辅导员们由于成长和学习的环境都处于一个教育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年轻人,他们的个人意识往往都比较突出,同时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和服务于其他人。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例如学校一些活动的举办,很多辅导员考虑的并不是通过这次活动,能够让学生们有怎样的收获,而是为了一种个人的满足感和荣誉感,特别是面对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等,往往表现的过于激进,陷入了一个个人和小集体的圈子里,这在多数学校和多数辅导员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
二、年轻辅导员实现发展的策略和要求
1.转变价值观念,融入角色意识
广大的年轻辅导员,要始终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无论是以往的,还是现代的,只要是被实践检验过的,能够指导教育发展的,都要予以认真的学习,来转变和完善个人的思想观念。
同时,随着教育的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辅导员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发展成为了德育教师,从最初的学生工作和发展成为了整个院系的大管家。
面对着工作的需要,要求辅导员要积极地面对各种工作角色,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观念,不断的督促自
己融入各种角色,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开图进取,大胆拓新。
2.全面自我教育反思自主发展
所谓自我教育,是指有意识的、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
包含知识、技能、道德、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全民自我教育。
这种自我教育的前提是个人自我教育意识的生成,面对着现实和个人理想之间的差异,构成了人的自我矛盾,面对着这种矛盾,就要促使着个人去改变现状,萌发出自我教育的意识。
这种意识是在后来的受教育过程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能够促使着个体主动地去改变不满意的自我,称为实现其个人价值的内驱力,对于年轻辅导员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全面的推进作用。
如果说自我教育是主动学习新的知识,来推动个人的进步,反思自我发展,则是从回顾的角度,以自己的教育过程为对象,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使这种教育实践更具有合理性的过程。
通过这种反思,有助于提高辅导员的主体性,扩宽其知识领域,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三、学校方面对于大学生队伍发展的措施
1.营造学术文化氛围
大学的氛围是鼓励竞争、奖励创新、宽容失败,不仅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倡导了学术自由,给大学辅导员提供了广阔的钻研学术交流学术的平台和空间,大学辅导员长期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熏陶,通过各种高规格、高水准的学术活动,自身知识不断充实,能力不断提高,创造性逐渐凸显,促进专业素养形成。
2.开展专业校本培训
岗前培训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育者有组织地获得教育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学习需要社会或相关部门组织。
这里主要是指大学这一社会机构。
近年来,关于大学辅导员的各种专门的学习班崭露头角,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等。
通过这些岗前专门专业的学习,不断缩短与理想角色的差距,
满足社会或大学对辅导员角色的期望。
大学作为大学辅导员职业的主要生存空间,急需促进大学辅导员专业素养的形成,加快大学辅导员专业化步伐,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目前的辅导员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还有着很大的差距,这其中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辅导员自身,只有通过自身的不管努力,才能够使自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有力的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注释:
赵金昭.论我国高校德育目标[J].江苏高教,2004(6).
梁燕玲,潘愚元.高等学校辅导员制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