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学实习技术总结

测量学实习技术总结

测量学实习技术总结
一、测区概况
1、校外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实习地点在临安浙江农林大学图书馆旁的小山坡,测区内包含有山顶,山脊,山谷等一些典型的地物地貌,山上覆盖有大量种植的树木以及野生灌木丛,有三条小路通向山顶,等高线地形图绘制要求为等高距5m,比例尺选为1:500.
2、校内导线测量及地图绘制:实习地点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以电子信息馆与化学馆之间覆盖的区域,其中包括有化学馆,电子信息馆,李国豪像花坛等一系列建筑和复杂地形。

实习日期为:2014年8月23日————2014年9月2日
二、技术依据以及使用设备
1、技术依据:《测量学(第四版)》同济大学出版社
《测量实习教程(第二版)》同济大学出版社
2、水准测量具体要求:
①.水准仪i角误差小于20″。

②.各等级水准测量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

③.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应使其中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平行而第三脚轮换至于路线方向的左侧或右侧。

④.同一测站上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

⑤.观测中不得为了增加标尺读数而把尺桩安置在沟边或壕坑中的方法。

⑥.四等水准测量按双面尺法单程观测,观测时前、后视距离必须读取上、下丝读数计算,每测站观测顺序按“后—后—前—前”或“后—前—前—后”均可,按规定格式记录。


⑦.水准测量各段测站数不限,但每测段测站数必须为偶数。

⑧.因测站观测超限,在本站观测时发现的应立即重测;如迁站后发现,则应从水准点或间歇点开始重测。

3、水准测量基本技术要求:
项目等级视线长度
(m)
前后视距
离差(m)
前后视距
离累计差
(m)
红黑面读
数差(mm)
红黑面所
测高差之
差(mm)
高差闭合
差(mm)
三等水准测量三等≤75 ≤2 ≤5 ≤2 ≤3 L
20
±

四等水准测量四等≤100 ≤3 ≤10 ≤3 ≤5 L
20
±
≤或
n
12
±

注:n为总测站数;L为水准路线长度,以km计。

4、地形图测绘具体要求:
①.仪器对中误差不大于5mm。

②.每个测站安置好仪器后,应以较远的一点标定方向,用其他点进行检核,然后才能进行细部点测量。

为确保定向的准确,防止因控制点坐标或点号有误或其他原因造成整站作废,后视定向在不同的条件下应采取不同的方式:
⑴选另一控制点做方向检查,偏差不应大于2′。

⑵以测站点与定向点做距离检查,距离较差不应大于±7cm;高程较差不应大于±7cm。

③.测量地形地物点时,当仪器2C小于±40″时,水平角可测半测回;测站至地物点的距离一般不得大于80m。

至地形点的距离一般不超过150m;地形点间隔一般不大于15m。

施测细部点高程时,垂直角可测半测回,当垂直角指标差大于1′时,应加以改正,仪器高,标高量至毫米。

5、图根导线具体要求:
①.二级导线水平角采用2秒全站仪按照测回法进行观测,水平距离需往返观测,并按规定格式记录。

②.图根闭合或附和导线水平角按测回法进行观测,垂直角按中丝法进行观测,水平距离只需单程观测,并按规定格式记录。

6、导线测量观测技术要求:
等级附合导线
长度(km)
平均边长
(m0
每边测距
中误差
(mm)
测角中误
差(″)
测回数
(DJ6)
方位角闭
合差(″)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

二级 2.4 200 ±15 8 3 n
16
±1/10000
图根(1:500)0.5 75 ———— 1 n
40
±1/4000
注:水平距离观测1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4次;n为测站数
7、图根支导线
因地形限制图根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不多于四条边、长度不超过450m,最大边长不超过160m的支导线。

边长可单程观测一测回,水平角观测一测回。

8、使用设备:
①.2″全站仪1台、脚架1个、对中杆2根、基座1个、单棱镜2个、小钢尺1把
②.S3水准仪仪器1台、脚架1个、水准尺1对、尺垫1对
③.其它:记录本1个、记录稿纸若干。

三、测量内容
①.平面控制测量:在测区范围内布置导线点,利用已知点的坐标通过测量转角与相邻导线点的距离计算出各个导线点的坐标。

经过坐标改正后,求出各个导线点的坐标。

②.高程控制测量:校内水准测量内容为一公里四等水准测量,在两个已知高程点之间设置若干测点进行水准测量。

③.细部测量:
ⅰ校园平面图测绘:依据先控制后细部的原则进行细部地图的绘制,范围内在导线点上对细部测点进行测量。

ⅱ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在山上主要特征点设置细部测量点进行测量,将相同高程的点连成平滑曲线,改为等高线地形图。

四、放样计算和报告
1、放样过程:
①.利用全站仪的测量模式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待放样的点,用测量模式读出该点的坐标(代替在图纸上寻找点的坐标)
②.将全站仪调整到放样模式,利用测站点和后视定向点进行后视定向
③.将全站仪沿着后视定向的方向进行角度置零,将待放样点的坐标输入全站仪内,并将全站仪旋转相应的夹角,沿着该方向用皮尺量出相应的距离,进行定点。

④.使用全站仪的指示向四处调整位置直至全站仪不再提示为止,此时调整已到最大限度。

⑤.将最终放样点与最初做标记的点进行比较,若在误差范围内(3mm),则放样成功,反之则失败,需重新放样。

2、实地放样简图
五、心得体会
1、实地测量的问题,经验教训:
ⅰ等高线地形图:在临安测量时进行的是一个山坡的测量,由于部分区域树林较密,导致测量难度较大,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不能够通过道路上的已知点在树林中找到一个能够测量较大区域的好的测站,导致效率低下,与此同时,这也造成了各点密度分布不均,在平坦,好观测的区域点密,在陡峭,树林深处的区域点疏,这就导致了等高线上的山脊等典型地形表现不明显
ⅱ校内地物测量:在校内测量时面积较临安小了许多,但由于建筑物,路灯,花坛等标志性地物较多,使得测站需要频繁的变动,而校内的已知点较少,因而选取一个合适的测站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在测量中需要不停的改变目标高来适应地物的变化,而不能固定目标高,同时,注意各个区域点的疏密程度要保持基本一致,而不能出现不均的问题。

2、内业计算的问题,经验教训:
内业工作永远不能与外业工作脱离开来,在每次小范围的测量后,回到宿舍后进行内业计算后都应当找出其中数据反映出的测量中的问题,并在第二天的测量中有针对性的改进,用内业计算来指导外业工作,以使其更有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