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与楚河汉街空间形态特点分析滕菲【摘要】民国时期的武汉因租界的出现形成了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独特的建筑风格,楚河汉街这一试图建立武汉中央文化区的商业项目对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有一定的继承.文章论述了武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内涵,分析了楚河汉街空间形态的特点,分别从楚河汉街的建筑形式语言、材料结构特点以及空间尺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尝试对楚河汉街设计中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表达进行评价,希望对当代建筑及城市发展之路起到些许借鉴作用.【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4(032)008【总页数】4页(P192-195)【关键词】民国时期;楚河汉街;空间形态【作者】滕菲【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民国时期是指从清朝灭亡的1912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大陆被中华民国政府统治的时期。
19世纪,英国海军司令率4艘军舰自上海抵达汉口,要挟湖北地方官员签订《英国汉口租界原约》,将汉口自花楼街巷向东8丈起,至甘露寺江边卡东角止划为租界区。
在此之后的1895年至1898年期间,湖北地方官员又先后与德国、俄国、法国、日本签订了租界合同。
至此,五国租界沿长江北岸一字排开,南起江汉路,北到黄浦路,长达7~8km,面积数千亩。
在整个民国时期,由于居住礼尚与规仪方面的急剧变革,居住观念的更新以及建筑样式的多样化发展,使得这一时期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均存在着中西交汇、新旧交错的现象和时代特征。
民国时期建筑初期的主要风格为19世纪末流行于欧美的复古主义,随后由于新建筑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兴起,现代建筑派对汉口民国时期的建筑产生了影响,使得这一时期建筑风格主要表现为古典、折中以及现代主义等几种主要的类型。
其中,古典主义大多运用于公共建筑中,折中主义则普遍运用于民国时期的各类建筑之中。
楚河汉街位于武昌区东湖与沙湖之间,地理位置相当于武汉市的几何中心。
“楚河”全长2.2km,水面宽度为40~70m2。
“汉街”沿楚河主要分为南、北两个地块,位于武昌区中北路与东沙大道交汇处。
南地块净用地面积35100m2,容积率1.2;北地块净用地47200m2,容积率5.7。
从楚河汉街项目整体规划设计来看,其倾力于打造一个以文化为中心兼具旅游、商业、商务、居住功能的文化旅游项目。
目前已经成形并投入使用的主要是商业街的部分。
建筑空间形态包括构成建筑的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两个方面:建筑的形式语言、结构语言、空间特点等为有形要素;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色,如场所精神、环境认知与环境行为等,即为建筑空间形态的无形要素。
其中,有形要素是对空间形态最为直观的表达。
楚河汉街作为一个对武汉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继承者”,它是否有效传递出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又是如何表达这种建筑风格的。
下文将从建筑形式语言、材料结构特点以及空间尺度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3.1 形式语言特点(1)立面元素的特点①柱子民国建筑作为西方殖民文化的一部分,其母体是西方建筑文化,柱子则是西方建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建筑元素,也是区别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很关键的一点。
在汉口的租界建筑中,最为普遍的是古典柱式的使用,既有“纯正”的古希腊罗马古典柱式,也有其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对它的演化发展形成的新的柱式。
它的流行来源于欧洲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及兴起的资产阶级政治目的的要求,主要是应用在国会、银行、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中。
而在这股古典复兴的潮流中,英国、德国主要以古希腊式的样式为主、法国则以古罗马样式为主。
在楚河汉街的建筑中可以看到经典的希腊古典柱式的运用,包括多里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
柱子的放置、排列方法则用到了罗马时期的巨柱式和叠柱式。
也有折中主义的影子,如用简洁的立方体竖起共用柱头与柱础的双柱,浮出墙面1/2的圆形壁柱等。
还有配合现代风格建筑而设的合金板饰面方柱。
②墙面从汉口民国时期租界建筑来看,根据建筑类型的不同,墙面的材料及装饰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公共建筑中,诸如银行、领事馆等多用大型的饰面砖进行装饰,或者通过粉刷墙面来获得不同的装饰效果;而在居住建筑中,如里分住宅中,基本没有附加面砖装饰,而是将砖墙及灰缝暴露在外,依靠砖墙本身的砌法变换获得不同的装饰效果。
楚河汉街的建筑中两种饰面方法都有运用,其中大部分是仿照了里分住宅的做法,即以砖墙的砌筑变化来改变墙面的尺度、形象以获得丰富的墙面装饰效果(表1)。
③门窗民国时期的公共建筑为了表现出其庄严、肃穆、沉稳的一面,立面多采用西方古典三段式布局。
大门开间较大,进行强调。
窗户多为竖向长窗,以此来缓解墙面、柱子等造成的横向划分,加强垂直方向的联系。
窗户多为方形,也有弧形窗,两者搭配的设计方法也较常见。
门窗檐部均有装饰,或为三角形山墙装饰,或以简单的水平线脚装饰。
不同的门窗形式以及多种排列装饰方法的自由运用使得武汉民国时期的建筑形态各异,既有端庄的特点,也有轻巧的个性。
楚河汉街因其商业街的功能需求,门的开间并没有扩大,也没有在建筑形式上做强调,寻求的是一种通顺连贯的沿街立面效果。
然而每栋建筑的门又有着自己的特点,与整栋建筑的风格相协调。
概括说来,楚河汉街建筑门的类型主要有拱券式、折中主义式、现代式三种(表2)。
从汉街门的类型的排列变化可以看出,自东湖路到烟霞路,汉街的整体风格是由重民国风渐渐转变到重现代风的,这也许是想通过空间的转换来暗示时间的转变。
随着游客行走的过程,建筑风格逐渐转变,时间与空间都在发生着变化,从而引起人们对于更深层次的关于文化的思考。
窗的风格与门相类似以取得一种协调感。
窗洞有方形和拱形两种,以深色铝合金及玻璃作为窗扇,主要的装饰部分在于窗檐上,加入民国时期的建筑元素符号,如券心石、弧形线脚等彰显其建筑风格。
窗的排列方式主要有竖向与横向两种,根据建筑样式选取不同排列方式来使用。
④栏杆在民国时期租界建筑中经常见到或凸或凹,或方或圆的阳台与露台,正是因为阳台与露台的多见,使得栏杆也成为了民国时期建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建筑元素。
民国时期,栏杆的材料主要有石灰制、铁制、木制三类。
建筑立面多用白色石灰制的弧线柱式的栏杆和卷曲成花草叶形状的铁制栏杆,建筑内部中庭上方的走廊或楼梯则多用木制栏杆。
汉街立面上栏杆仅有两种,一种是白色石灰制的栏杆;另一种是铁制栏杆,以卷曲的线条作为装饰(表3)。
两种材料的栏杆混合用于整条汉街的各式各样的阳台与露台之中,既不显得单一,也不会觉得杂乱,使得整条街立面连贯却又不雷同。
(2)现代风格的融入楚河汉街的定位是一个现代化的综合性强的中央文化区,所以汉街的建筑在仿照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同时需要融入许多现代建筑的元素以彰显其“现代性”。
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是将现代风格引入的一个通用做法。
汉街中北路至沙湖大道一段共有10处大面积玻璃幕墙。
其中两处是使用金属框架作均匀分隔,一处为折线波浪式的幕墙,一处为侧向突出的三角形幕墙,其余的六处则使用了同一种装饰手法,即在大片玻璃幕墙上使用突出的金属棱条分隔装饰,其中4处均为竖向分隔,只有街道首尾两处的小面积玻璃幕墙作横向分隔。
同种装饰手法的玻璃幕墙的重复使用使得整条街道的立面相互呼应,加强了整体性,首尾两处的细小变化又打破了不断重复产生的单调感,增强了多样性(图1)。
(3)街面的连贯性表达汉街建筑中运用的建筑元素非常多样化,既有古典主义的样式,也有折中主义和现代的风格,如何使这些不同的样式出现在同一条街道上,并且不产生突兀感,使之协调、连贯,在汉街中主要运用了这样几种手法:①特定单元的重复使用。
汉街上共有百余座建筑,它们并不是迥然不同的个体,而是由一定的基本单元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的建筑群。
简单说来,汉街上窗、门、墙、阳台的样式分别都只有几种特定的样式,从门窗、墙体、阳台的样式中按照一定的规律选取出来一种或几种,组合起来,便形成了汉街上的既多样又统一的建筑。
②交错的横向联系。
通过研究汉街建筑的门与窗的排列,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相邻的两栋建筑,它们的门或窗或墙,至少有一个元素是相同的,在并列的三栋建筑中,这样的趋势更为明显,呈现出一种交错的横向联系。
③沿街对立面的镜像错位处理。
为了加强街道两旁相对的建筑立面之间的联系,采用了一种镜像的方法,即正对的两个立面基本相同,只在建筑层数以及建筑的排列顺序上有些许变化。
3.2 材料结构民国时期建筑由于其建筑材料及施工手段的限制,以及其内部空间尺度的需要,主要分为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三种主要结构类型。
砖木结构:砖木结构一般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租界建筑中。
这类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用砖、木做成。
其中,竖向承重构件的墙体和柱采用砖砌,水平承重构件的楼板、屋架等构件采用木材。
砖混结构:这类建筑物的竖向承重构件采用砖墙或砖柱,水平承重构件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屋顶板,其中也包括少量的屋顶采用木屋架。
建造层数一般在6层以下,造价较低,开间和进深的尺寸及层高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钢筋混凝土结构:新材料的应用使这类建筑结构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欧洲开始广泛发展。
在这一时期的租界建筑,尤其是大型公共建筑也广泛的应用了这一新的建筑结构。
承重构件如梁、板、柱、墙、屋架等,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大材料构成。
其围护构件如外墙、隔墙等,是由轻质砖或其他砌体做成。
墙体多用砖,屋顶多用木和瓦。
而在汉口的里分住宅中,房子多是砖木结构,建筑材料与结构是相一致的,墙面选择了抗压能力较好的砖石材料,坡屋顶的梁架则选用了传统的木材做法,在大多数的里弄住宅中,建筑的结构材料都暴露在外,没有做表皮修饰。
汉街的建筑虽为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但其建筑完全是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有拱形门窗的拱券仅仅是装饰出来的并没有起到真正的结构作用。
所有的砖砌墙也都是贴面的效果,整个墙体实为钢筋混凝土墙体。
坡屋顶及老虎窗也都是外表皮装饰,并没有实际的结构功能作用(图2~4)。
3.3 空间尺度特点民国时期建筑的空间系统的分类可以从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两大类来进行探究。
民居建筑在建筑的风格上将欧洲联排式住宅楼和中国四合院以及中国天井式院落民居进行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
而在公共建筑中,由于其实现了西方古典式砖木结构相西方现代式钢筋混凝土式或钢框架式结构的转化,进而使得建筑楼层增高、内部空间增大,装饰更加考究,形成一种高大宏伟的建筑尺度。
民国时期的街道则基本沿袭了欧洲传统的古典主义做法:道路多采取尽式布局,主要街道端部都有高大建筑作底景,着重显示建筑体量的高大。
如汉口沿江的租界区的主干道沿江大道,其尽端便是高大宏伟的武汉关。
这座具有希腊古典式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耸立在沿江大道直角部位,将东、北两面展现在人们眼前,以长长的街道做序,突显其庄重(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