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奥布卡因凝胶用于混合痔术后止痛促愈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总结分析盐酸奥布卡因凝胶用于混合痔术后止痛、促进创面愈合临床疗效。
方法对混合痔术后使用与不使用盐酸奥布卡因凝胶换药的60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观察患者创面疼痛情况、愈合时间及愈合效果。
结果盐酸奥布卡因凝胶用于混合痔术后换药,局部止痛效果明显,创面愈合快,治愈率达100%,愈合时间最长20天,最短7天,平均愈合时间14天,愈合创面良好,无瘢痕,无肛门失禁,肛门排便功能正常。
结论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具有明显减轻术后伤口疼痛,促进创面愈合等特点,缩短住院时间,且对局部组织无不良刺激,临床操作简便易行,患者容易接受,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盐酸奥布卡因凝胶混合痔止痛促愈疗效
我科于2002年8月-2014年8月,对收治的600例混合痔患者,分别采取混合痔术后,使用和不使用盐酸奥布卡因凝胶进行换药治疗,结果混合痔术后使用盐酸奥布卡因凝胶进行换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600例患者,男性320例,女性280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6岁。
所有患者
均为混合痔,行混合痔内扎外剥术。
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300例)与对照组(300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手术方法:混合痔内扎外剥术。
麻醉生效后,取右侧卧位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指力扩肛,能容纳四指,最好5指,注意勿损伤肛门扩约肌,助手暴露好手术视野,用大弯或中弯夹内痔,不夹外痔及皮肤,用有齿镊提起外痔,用剪刀作“V”型剪开外痔皮肤。
分离开皮肤后,用高频电刀电凝剥离切除外痔,用“7#”丝线结扎内痔,用高频电刀创面止血,同等手术方法依次处理其它痔核,手术完毕后检查肛门口是否狭窄,必须轻松容纳一指,手术视野无活动性出血,全手术过程只用一块小纱布,出血量约10ml,剥离创面最好不缝合,若创面较大者可缝合1-2处,避免术后发生肛门狭窄。
换药方法:清除肛门创口分泌物,用双氧水和0.9%氯化钠注射液于创面及肛周常规清洗、消毒,蘸干创面后,将盐酸奥布卡因凝胶挤入肛管内及均匀涂抹于创面上,量约2ml,再于创面上覆盖无菌纱布并包扎固定。
同法早晚各换药1次。
2.2对照组
手术方法:混合痔内扎外剥术(具体手术方法同治疗组)。
换药方法:清除肛门创口分泌物,用双氧水和0.9%氯化钠注射液于创面及肛周常规清洗、消毒,蘸干创面后,再于创面上覆盖无菌纱布并包扎固定。
同法早晚各换药1次。
3.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组别
术后使用
镇痛剂
平均愈
合时间
平均住院天数
术后创面感染
术后肛门狭窄
术后肛门失禁
术后瘢痕形成
治疗组
4例
14天
13天
对照组
15例
18天
17天
2例
4例
7例
两组患者均治愈出院。
在混合痔内扎外剥术后使用盐酸奥布卡因凝胶换药治疗,局部止痛效果明显,创面愈合快,治愈率达100%,愈合时间最长20天,最短7天,平均愈合时间14天,愈合创面良好,无瘢痕,无肛门失禁,肛门排便功能正常。
4.讨论
盐酸奥布卡因凝胶主要成分为盐酸奥布卡因,本品为局部麻醉药,表面麻醉作用强。
作用机制与神经细胞膜钠通道内侧受体结合,从而阻止Na+内流,产生局麻作用。
本品渗透力强,吸收迅速,起效快,可在酯酶作用下,迅速分解成4-氨基-3-丁氧基苯甲酸和二基氨醇。
给药后4分钟内起效,8分钟可得到充分的麻醉效果,持续药效40分钟以上。
混合痔术后患者往往疼痛明显,以排便、活动时尤为明显。
换药时,于创面涂擦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具有明显止痛效果,促进创面愈合。
其作用机理主要为以下几点:(1)创面涂擦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后,其通过粘膜浸润麻醉起效,主要作用于创面感觉神经末梢,阻断神经传导,达到止痛效果;(2)本品可渗透肛管直肠粘膜,从而使肛门括约肌松弛,减轻肛管紧张引起的疼痛;(3)盐酸奥布卡因凝胶还有明显的润滑作用,可明显减轻因活动摩擦,肛门收缩,排便等对创面的刺激,增加止痛效果;(4)使用后可在创面形成的隔离膜,可以有效地保护创面,隔离周围环境对创面的刺激,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从而促进创面愈合;(5)本品局部使用麻醉效果好,同时还有良好的润滑作用,可明显减轻术后因活动、排便等对于创面的刺激,减少出血,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综上所述,盐酸奥布卡因凝胶具有明显减轻术后伤口疼痛,促进创面愈合等特点,缩短住院时间,且对局部组织无不良刺激,临床操作简便易行,患者容易接受,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第7版.
[2] 蔡炳勤,谭志健.中医临床诊治外科专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10月第3版
[3] 金定国、金纯肛肠病中西医治疗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4]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年1月第13卷第1期
[5] 杨宝峰.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第8版
[6] 徐启明.临床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