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教案
学 明、清时期也曾大量出现,它非法发行,受限制。
三、早期报纸的形式和内容
唐、宋报纸形式是书卷式,元朝改为小本,明、清是一册一册的,清末是报纸
过 型。官报刊载内容是皇帝起居言行和皇室的动态、封建王朝的决策、公报、任免、
选拔、赏恤、褒贬以及大小官吏的章奏疏表。它的读者是分封各地的皇族和各级政 府官吏、封建士大夫。宋朝以后的小报多登封建王朝要闻、小道消息、社会新闻。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新闻事业史的定义、范围
新闻事业史,就是新闻事业基于社会需要,历史演变的事实。它属于文化史的
范畴,是总的通史的组成部分。新闻事业史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卫星通讯、新
闻教育、新闻法学等发展变化的历史。
(二)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意义
1 了解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新闻事业是人创造的,但人的主观活动受到客
相关 内容 素材
《弢园文录外编》及相关论文。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一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1873-1894)
一、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化报纸 艾小梅主编的《昭文新报》1873 年 7 月创刊于汉口,“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
教 由日刊改为五日刊,不到一年创办了《汇报》,由两日刊变日刊,报纸为纪事、 京报全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及船期、行情等栏目,一年半后停刊。
《申报》的创办,使中国新闻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
了多方面的经验
程
(一) 重视新闻,尤其重视重大社会新闻的报道
(二) 重视副刊和广告
二、《新闻报》
售价低、广告多、发行快。
三、我国最早出现的通讯社
教
学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早期外报对我国近代报业的影响及其
历史作用,并且通过学习,借鉴成功的商业报纸改进业务和经
教
学 本节通过对《循环日报》的学习并且通过对创办人王韬及其政 论的分析,使学生对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概况形成印象。
后
记
第二章
章节
第二节 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办报高潮
课时
3
第三节 海外华人报刊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教
学 本节课重点介绍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创办的几份报刊。要
目
求学生能够全面的理解维新派报刊活动的特点。
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出版了《新闻研究资料》,复旦、人大新闻系都出了有关新闻
史的书,编了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各新闻院校、新闻研究所的本科生、研究生写
出了一批学士、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四)学习研究应注意问题
要积累史料,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研究、分析问题,克服各种干扰。
教
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掌握中国新闻事业的
外国人办报活动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815—1842)
教
这时期代表性的报纸是《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丛报》等。其中文报纸特点:多数
在东南沿海和南洋群岛出版;以宗教作掩护;宣传中外友好。其外文报纸特点:刺探情报,系
统介绍中国情况,极力煽动入侵中国。这时的办报人马礼逊、米怜、裨治文、麦都思等人都是
程 一个报刊政论家。其政论主旨:“救时以内为本”;“治内以重民为先”;“图强以变
法为要”;“变法以人为重”。其政论特点是:内容广泛,篇幅短小,及时论述时政, 论述透彻。 三、郑观应的政论及其资产阶级新闻思想 郑观应(1841—1920)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人,他的政论有炽烈的爱国思想, 他主张注意“兵战”;废八股,育人才;全面修改不平等条约等。他认为报纸应是 “通民意,达民情”之工具;强调报纸的社会监督,向导国民的作用。
教
学 本课讲授的是深度报道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它的特征以及意
义。对这些内容的掌握可以使学生基本了解深度报道的特征,
后
以及深度报道的意义。
记
章节
第二章第一节
课时
3
教 通过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历史及其报纸的性质、内容的
学 介绍,使学生从历史教训中懂得国富民强的道理,进行
目 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要学习和借鉴外国人办报的宣传
相关 内容 素材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一、中国报纸的起源 一种说法认为周朝就有报;第二种说汉朝有报;第三种说唐朝有报,已被较多的历史
教 资料证实。 二、早期报纸的性质及发行制度 官报,即邸报。它是封建地主阶级手中的舆论工具,是为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 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小报,即非官方报。它始于宋朝中叶,盛行于南宋,
教 《大美晚报》等。这些报纸,毫不掩饰它们妄图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他们猖狂、
放肆地侵略宣传,激起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的愤慨。
外国人在中国办报,从文字到版面安排都注意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会做广告,
学
注意社会新闻;并注意图画、时事漫画报道;开始办副刊。其新闻业务对我国报纸
业务的改进有一定影响。
过
一、《申报》
后
营的措施。
记
第三章第一节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
章节
课时
3
起
教
学 通过这章学习,了解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及特点,
目
学习王韬、梁启超等人的政论风格。
的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本节课重点介绍国人自办报刊的滥觞。突出方法为课堂 讲授。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本节课难点是《循环日报》及王韬的政论特色。突破方 法为人物分析和对文本的重点讲授。
学 中国通,都拥有神职人员的公开身份,积极推销贩卖鸦片,都是侵华活动的帮凶。 二、第二阶段(1843—1919)
这时期外人在中国办报活动由沿海逐渐扩展到华中、华北,他们创办的中外文报刊 170
多种,占同期我国报刊的 95%,这些报纸可分三类:
过
第一类是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主要有《遐迩贯珍》、《六
的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本节课重点介绍梁启超的办报活动和文风。突出方法为 重点讲授。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难点是梁启超的政论风格。突破方法为结合史实和文本 讲授。
相关 内容 素材
参照梁启超的著作以及介绍相关文章。
教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学
第三节 海外华人报刊的出现与初步发展(1898-1907)
过
戊戌政变后,康、梁受到慈禧为首的后党政府通辑,逃亡日本,开始在日本、南洋、 美洲等地办报。
程 一、《清议报》
《清议报》1898 年 12 月 23 日创刊于日本横滨,出到一百期,于 1901 年 12 月 21 日报社被烧停办,它是改良派的机关报。 主编梁启超、麦孟华等。其宗旨是“倡民权”、“衍哲理”、“明朝局”、“励国耻”等。 它捧皇帝斥太后,宣传政治改良,主张渐变。 二、《新民丛报》及海外其他报刊 《清议报》停刊后一个月,改良派又在横滨办起了《新民丛报》(1902、2、8-1907、 11、20)共出 96 期,梁启超是主编,编辑有蒋智由、麦孟华等人。其宗旨是“起民 权”、“移风俗”、“衍哲理”、“牖新知”等,它迂回保皇。
程 它的发行者多是朝廷的进奏官,地方政府机关的中下级官员,士大夫和经营书肆印
刷者。
四、十六世纪中叶,明王朝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监督下发行京报。报房京报可公开 叫卖和接受订户。其主要读者是官吏、豪绅和巨商,其性质同邸报。 五、中国反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统治的农民起义军多用揭贴、旗报和牌报。
基本脉络,明确学习新闻史的意义和学习方法,有助于今后的
后 学习。
记
章节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课时
3
教
学
通过这章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报纸的产生发展及其
目 性质,正确认识早期的报纸。
的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报纸起源。突出方法为课堂重点讲授。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难点是了解中国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明确报纸起 源的年代。突破方法为结合实例重点讲授。
合丛谈》、《教会新报》、《中西闻见录》、《万国公报》等。
《万国公报》1868 年 9 月 5 日创刊于上海,原名《中国教会报》,是个周刊,1874 年 9 月
程 5 日起改名《万国公报》变为月刊。1889 年成为英、美资本家及其传教士组织的广学会的机关
报。它出版近四十年,累计近千期,是外国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
章节
绪论
课时
3
教
学 本章主要明确学习这门课的意义,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史
目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的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学习中国新闻史的意义。突出方法为课堂 讲授。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难点是中国新闻史的历史分期和学习方法。突破方法为 结合历史实例讲解。
相关 内容 素材
主要参考的素材是关于中国新闻史的概述性著作。
本章的难点是学习把握好《申报》、《新闻报》等商业报 纸的改进措施。突破方法为结合实例重点讲授。
相关 内容 素材
《申报》和《新闻报》的相关著作和论文。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与上海报纸的崛起
鸦片战争以后,海禁大开,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官、传教士和商人等大量留居
我国。这时期外文报纸猛增,多达 120 种以上,主要有《 剌报》、《字林西报》、
学 其他还有:《新报》、《维新日报》、《述报》、《广报》、《奥报》等。
二、《循环日报》和报刊政论家王韬 《循环日报》(1874-1947)创办于香港,是大型日报,主编为王韬。它是中国第一
过 个以政论为主的铅印报纸。
王韬(1828-1897),本名利宾,又名翰,字懒今,苏州角直人,是我国报刊史上第
观条件的制约,支配主观的客观条件,是有变化的,这一变化是有规律的。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