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复习资料一、填空。
1. 敦煌进奏院报是现存最古老的报纸(两件残页),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偷走,现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和法国巴黎。
2. 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是《急选报》。
3. 近代第一份报纸是于1815年在南洋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4. 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于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5. 《申报》的创办者是美查,创办于1872年。
6. 《循环日报》的创办者是王韬,创办于1874年。
7. 维新派最早的报刊是由康有为创办的《中外纪闻》。
机关报是《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8. 维新派在澳门办的《知新报》,于1897年创刊,是戊戌政变后幸存的屈指可数的几家维新派报刊之一。
9. 严复的《国闻报》,在天津创刊,是维新派在华北地区出版的唯一报纸。
10. 同盟会第一个大型机关报是《民报》,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
11. 于右任的“竖三民”是《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12. 《大江报》著名时评是詹大悲的《亡中国者和平也》、《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
13. 戊戌政变之后的在国外的第一份报刊是《清议报》、于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
14. 天津《大公报》的四不原则: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15. 戴季陶的“横三民”是《民权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
16. 民初“三杰”: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
17. 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8. 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的专著。
19. 现代第一份报纸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
20. 三个评论是《每周评论》、《湘江评论》、《星期评论》。
21. “四大副刊”是《学灯》、《觉悟》、《晨报副镌》、《京报副刊》。
22. 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刊是1922年创办的《向导》。
23. 《劳动周刊》是党直接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工人报刊。
24. 《热血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份日报,主编瞿秋白。
25. 新记公司“三杰”: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
26. 成舍我的“世界报”系:《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
27. 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奥斯邦台(1920年)中国人建立的第一座官办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中国人自建的第一座私营商业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28. 中央第一个通讯社是红色中华新闻社。
29. 《红星》是长征途中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事委出版的唯一一份报纸。
30. 范长江的代表作是《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
31. 斯诺的代表作是《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
32. 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改版社论为《致读者》。
33. 鼓吹“第三条道路”的代表刊物是《观察》周刊。
34. 1948年,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的编辑人员,作出了《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的重要谈话。
35.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举办由华北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刘少奇发表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二、名词解释1.开元杂报:中国最早的原始报纸,最迟不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
孙樵(字可之)的《孙可之文集》(又名《经纬集》),在该书中收录了他的一篇《读开元杂报》的文章。
2.黄皮京报:就是加有黄色纸张封面的京报。
3.马礼逊:英国传教士,先文化、经济渗透,努力的“习华文,学华言、衣华服,食华食”。
在华25年,1815年办英华书院、印刷所。
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考》。
4.《察世俗每月统记考》:简称《察世俗》,1815年在马六甲创刊,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宗教刊物。
内容:(1).基督教义、圣经。
(2).封建伦理道德。
(3).各国新闻、天文地理。
编辑方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短、教化作用。
主要在平民百姓间进行传教。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创办人、主编郭世立,普鲁士人。
目的: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的科学和思想,增进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
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以传教为次;主要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
编辑:文字通俗,文风简短。
宣传策略:附会儒学。
6.《万国公报》:前身是美国传教士自费创办的一家中文周刊《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教会新报》)。
是当时最典型、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报刊。
内容及影响:(1)A.不遗余力推广、普及“西学”、“新学”。
这又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内容。
B.在社会科学方面,注重新学说的介绍,大量介绍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文章,《回头看》是我国报刊上最早出现的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文字。
(2)及时反映中外时局变化,注重介绍世界大势。
林乐知、蔡尔康两人对中日甲午战争的报道和评价。
《中东战纪本末》八卷及《续集》四卷。
(3)倡导新政,鼓吹变法。
林乐知《中西关系略论》。
孙中山《上李傅(李鸿章)相书》长达7000字,分两期刊登。
“安内攘外之大经,富国强斌之远略”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7.林乐知:1836~1907,美国传教士,以创办和主编《万国公报》而知名的。
1859年来到中国,死于上海。
对外国传教士的评价:传教士在华办报,是对半殖半封中国的“攻心”策略,早期西学是手段,目的是传教,后期由“教”而“政”,实际也是“攻心”,但形式有开化中国人头脑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文明的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8.《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由英国商人美查(183?~1908)同伍华特、普莱亚、麦基洛集资合办,后来股权归美查一人所有。
(1872~1949),近代影响最大的报刊。
9.王韬:(1828~1897)《循环日报》的创办者,1874年集资在香港创办。
王韬与《循环日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名来“天道循环,国家亦然”“弱击强之机,强制弱之渐”青年时期上海时期香港时期“普法战纪”、“弢园之录外编”晚年时期王韬和《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报业的贡献:1. 首开我国政论报纸的先河。
2. 开创新的报章文体。
“时势不同,文章亦因之而变”“时文不废,天下不治”3. 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0.《中外纪闻》: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的最早报刊。
初名《万国公报》,1895年由康有为在北京创刊,是刚成立的“强学会”的机关报。
11.《强学报》:1896年由康有为在上海创办,该报宗旨为“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明隐。
”、“学则智群泽强”12.《时务报》:1896年8月创刊于上海,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撰稿人是梁启超和汪康年,较为有影响的稿子:《变法通议》“变亦变,不变亦变”“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学;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13.《中国日报》:1900年创刊于香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早期宣传内容:(1)宣传反清反封建。
(2)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3)报道革命活动。
(4)宣传反帝救亡。
(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14.苏报案和《苏报》:“苏报案”与《苏报》宣传的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的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军之关系》一文的发表。
在文章之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既批判了康有为又骂皇帝,这为清政府提供了直接的迫害借口。
1903年七为月十五,一场以清政府为原告,章太炎和邹容为被告的特殊审讯便在英租界“会审公廨”的法庭开始了。
在审讯初期,清政府要求判章﹑邹死刑,没被接受。
1903年十二月中旬,法庭判处章、邹永远监禁,又遭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1904年5月21日重新开庭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
这就是著名的“苏报案”。
15.《清议报》: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刊,戊戌政变后保皇会在海外办的第一个机关报。
主编梁启超。
16.《新民丛报》:新民丛报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
于1902年2月由梁启超创办于日本横滨。
从创刊到1907年11月停办﹐前后近六年﹐共出版九十六期。
这是梁启超宣扬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
17.《民报》:近代政论杂志,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
18.“竖三民”:指的是《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19.癸丑报灾:1912年3月,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袁世凯,新闻传播的短暂繁荣也随之结束。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它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初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二,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刊”。
20.黄远生:原名为基,字远庸,远生是他的笔名。
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他长于采访,勤于写作,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被称为“报界奇才”。
《远生遗著》我国最早的一部新闻通讯文集。
生于1885年1月15日,1915年12月25日晚在美国旧金山市被暗杀,时年仅31岁。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四是语言通俗生动。
21.邵飘萍:1918年,邵飘萍在北京创刊了著名的日报《京报》,他自认社长。
和蔡元培、徐宝璜一起,于1918年10年14日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担任该会的导师编写、出版了《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两部新闻学专著,其中《实际》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的专著。
22.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陈独秀是其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
23.《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它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创刊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
《每周评论》是4开的小型报纸,栏目新颖多样,内容很丰富:(一) 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二) 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
(三) 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
23.《湘江评论》:1919年7月14日创刊于长沙,是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毛泽东主编。
是一张4开4版的小型周报,主要任务是传播“新思潮”,以述评为主,时事报道和评论相结合,从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引人注目。
最突出的内容有:1. 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及其对世界革命的影响。
2. 进行了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宣传。
3. 阐述了“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的思想。
24.《向导》: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