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指导:抓住细节

作文指导:抓住细节

④细致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 “小”处感人。铺垫。
⑤描写“我”的心理,真切入微。
我鼻子一酸。是啊,我长大了,可我何曾像爸爸那样关心 过妈妈呢?⑤
他们继续踱着,突然停在了一棵栀子树前。栀子花大朵大 朵地开放,仿佛精灵一般绽放在夜间。爸爸踮了踮脚,把枝头 的那一朵摘下,理理妈妈细碎的头发,微笑着轻轻地把那朵栀 子花小心地插到妈妈的发间,那纯洁的白花盛开在乌黑的头发 上,妈妈像个18岁的少女那样微微低下了头……⑥
《我的老师》
智慧结晶
一、慧眼独具——找准典型 二、深挖细掘——细致描摹 1、锤炼词语 2、巧用修辞 3、突出特征 4、运用五觉 三、余韵袅袅——用心感悟
①由雨丝引起对“怦然心动的瞬间” 的回忆。倒叙,悬念。
怦然心动的那一刻
静谧的夜,窗外游丝般的雨勾起无端的思绪。我闭上眼, 一丝熟悉的清香在微微潮湿的空气中荡漾。哦,栀子花又开 了吗?刹那间,我又回忆起那个让我怦然心动的瞬间……①
——老子
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开始做起的, 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枝末节处一步步形 成的。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 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 之处入手。
学习目标:
1.学会细心观察,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2.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b.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象要落下来,我用 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 她也笑了。
c.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 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d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嫩 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 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智慧结晶
二、深挖细掘——细致描摹
我说
走弯路 路长了
例2
散步
一家人 一起出去散步 爸爸妈妈走直路 我蹦跳着 把直路走成弯路 爸爸说 走直路 路近了 我说 走弯路 路长了
(二)面上找点(可以是诸多细节中最突出的一个点;可以是重复较多的一个细节,可 以是浓缩着一段记忆、感情的具体事物) 例:《强健的母爱》
例3 朋友告诉我:他的外婆得了老年痴呆症,记忆从此停留在过去……
人物细节描写: 外貌、语言、动作、
情态、心理
细节描写 景物细节描写: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的分类
动物、静物
生活细节描写:
情节、事件的 细节描写
(场面描写:是事件发生过程中人物活动 的画面描写)
智慧结晶
一、慧眼独具——找准典型
一篇文章的细微之处很多,不可 能面面俱到,要对这些细微之处进行 筛选,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对表达 文章中心最有帮助的材料。
⑦照应开头,解开悬念。抒情自然, 中心升华甚美。
【名师点评】
这是水到渠成的“怦然心动”!披衣、顺发、“责 怪”、插花构成的细节群描写,使涓涓细流汇成汹涌大 潮,猛然地冲击着情感之闸,弹奏出中年夫妻恩爱的动 人心曲;栀子花不仅作为背景,而且赋予比喻意义,增 添了文章浓浓的诗情画意;作者以“爱心传递”结尾, 别具匠心,形象地表达出一瞬间“怦然心动”深远的影 响力,言尽而意无穷。
有一年国庆节,来了远客,母亲亲自下厨。这时外婆的 动作十分怪异:她朝四周看了又看,就像一个正要准备偷糖 的孩子。当她确定没有人注意她的时候,大大方方地夹了一 大筷子菜放在口袋里,主客见了顿时大惊失色,却又装着没 看见。只有外婆一个人兴高采烈,似乎自己的手法十分高明。
当上完最后一道菜,母亲也坐了下来,一边同客人客套, 一边顺手从盘中捡菜吃。这时,外婆忽地从座位上弹了起来, 一把抓住母亲的手往外拉。母亲莫名其妙,只好顺从地起 身…
d.唐老师右手捏起一块芝麻烧饼,送到嘴边,小 心而又狠力地咬下一口,几乎同时,他伸出左手摊开 巴掌,在下巴颏下接着。一个烧饼吃完,芝麻也就铺 满了一巴掌。他不慌不忙,将左手的五指向掌心一拢, 芝麻便拢在一起,然后,忽地往张开的大嘴巴里一拍, 便香香地嚼起来。他又搓了搓手掌,左右开弓抹了两 把嘴,推起自行车上班去了。
寻找细节
退而结网:学以致用
如何寻找
步步追问 ①怎么“脏”? ②怎么“瘦”? ③穿着怎么“破旧”? ④又怎么样“笑”?
二、找寻细节的基本方法
(一)同中找异(与众不同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表情、
打扮等) 例、《散步》 散 步
例2
一家人 一起出去散步
爸爸妈妈走直路ຫໍສະໝຸດ 我蹦跳着把直路走成弯路爸爸说
走直路 路近了
③初夏的夜,眼见爸爸妈妈手牵着 手“风花雪月”,很是诧异。
“阿嚏!”猛然间,妈妈打了个喷嚏。爸爸紧张起来,一 把脱下身上的外套,赶紧给妈妈披上。
“哎呀,怎么着凉了!”爸爸紧了紧妈妈身上的衣服,又 细心地把她额前轻扬的发丝顺到脑后。
“没事,没事。对了,这么凉,孩子也会着凉的!”妈妈 有些焦急。
“孩子长大了,该知道冷暖了,还是把自己照顾好吧!” 爸爸像责怪一个孩子那样柔声说道。④
⑥栀子树下,爸爸为妈妈小心地插花,尽 显生活点滴温馨。为中心张本。
那一刻,我怦然心动,刹那间终于明白“执子之手,与子 偕老”的温馨,明白了父母在为儿女操劳时,也有自己的世界; 我更懂得了珍惜幸福,付出爱意。
栀子花飘香的季节里,重温那怦然心动的感觉,我也在深 思:长大以后,我是否能左挽妈妈,右扶爸爸,在栀子树下, 让那栀子花在生命中长开不败呢?⑦
探究在线
认真朗读选段一,谈谈选 段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作者 抓住了什么细节进行描写? 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刻 画?作者抓住了几个方面具 体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 用词上有何特点?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 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 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 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 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 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 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 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 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 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 要好得远。
《骆驼祥子》
智慧结晶
二、深挖细掘——细致描摹
4、运用五觉:调动各种感觉器官, 借助肖像、动作、神态、语言各个方 面的描写,用入微的感觉(味、听、 嗅、触、视),细腻描摹,写准写活 人、景、物的形、声、味、质感等要 素。
a、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
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 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 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那 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 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
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景物 或场面的某一特征作细致、具体的 描绘,以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 的描写方法。
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成功的细节描写,作用巨大,能使 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感同身受,震人心魄,令人过目不忘, 回味无穷,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 真实性。
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 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它具体渗透 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往 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2、巧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 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变 无形为有形,变平淡质朴为文采斐然。
a、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 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 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 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 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 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 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小试牛刀
仔细观 察罗中立的 油画《父 亲》,欣赏 这个人物描 写的片段。
小试牛刀
一张古铜色的老 脸上,满是艰辛岁月 耕耘出的一条条车辙 似的皱纹。在这张刻 满了皱纹的面孔上, 微笑显得那么的勉强 与无助。
他的手中端着一
个破旧的茶碗,那犁 耙似的手啊,曾创造 了多少大米白面,多 少大豆高梁!
他的身后,是汗 水换来的一片金黄。
智慧结晶
二、深挖细掘——细致描摹
1、锤炼词语:通过对一些精彩的动 词、形容词的辨析和筛选,精心锤炼 词语可以对所描述的内容进行准确生 动的修饰和限制,同时以少胜多,一 字传神。
a.屠户把银子攥得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 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 了回去?” ……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 里揣,口里说道:“也罢……”
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b、(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 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 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 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 ,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c.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 泪就流出来了 。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 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 声音,我挨打了!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 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
智慧结晶
三、余韵袅袅——用心感悟
抓住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身 临其境般的细致描写,将细节生动具体的 再现出来,就会让读者感同身受,深受感 染。一篇成功地记叙文,还需要有抒情、 议论来揭示文章主题,所以,还需要在描 写的基础上适当的加入一点抒情、议论的 句子。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 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 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 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 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 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