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旅游法的基本知识

第六章 旅游法的基本知识

提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0
(三)中国旅游立法/执法现状
1、 旅游法制建设步伐日益加快
动因: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加入WTO; 《行政许可法》的实施。 表现:由单项内容逐步向综合方面过渡; 规范范畴逐步从传统转向新兴领域; 由行政手段为主加速转向法制化。 2、 一些领域的旅游法制渐成体系 表现: 旅行社业的旅游法制建设日趋健全; 导游管理有法可依; 出境旅游管理逐渐步入法制化。
样一个想法,甚至已经列入到了当年的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则,但
是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旅游业刚刚起步,对于《旅游法》制定过程中所涉 及到的很多问题,要么是没有认识,要么是认识还不统一,因此这个问题就
一直没有正式列入到日程中去。1990年再探讨了这个旅游法的出台,但因
为当时我们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制发生变化,很多问题无法 解决,又搁置了。
21
3、地方旅游法制建设取得明显突破 表现:省市旅游立法起点较高; 绝大多数省市已制定了《旅游条例》; 旅游立法适应了地方旅游发展需要。 4、旅游行政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明显提高 表现:旅游行政执法队伍不断壮大; 日常性的旅游执法数量增多。 专项旅游执法活动成效明显。
22
(四)旅游业发展向立法提出的客观要求(立法的必要性) 1、关于旅游业的法律地位(产业贡献、发展方式、路径) 2、关于旅游管理体制问题(谁管、怎么管) 3、关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旅游公共服务问题(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要求) 4、关于旅游业经营者的市场规制问题(进入、质量、价格、退出及权 益) 5、关于旅游者权益保护问题(如何整治市场乱象:合同违约、强迫消 费、安全保障)

目前,全国星级饭店总数达1.4万家,旅行社达2.5万家,各类旅游景区景点
达2万多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153家。
10
旅游业发展的转型
旅游业发展方式也发生着转变,智慧旅游试点城市新增 15个,智慧 旅游新业态蓬勃涌现,生态旅游、森林旅游日渐深入百姓生活。此外, 各地旅游协调推进,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 北老工业基地及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成为转型发展重要动力。
智慧旅游
生态旅游
森林旅游
旅游法律规范的滞后
但与高速发展的旅游行业相对比,我国一直没有一个针对旅游业的基本法,以
前实施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出国人员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已远远不能满足 需要,市场的规范急需有一部层次更高的法律来进行调控,旅游市场中的一些市场
秩序混乱问题悬而未决,游客满意水平仍然不高。《旅游法》出台将解决规范旅游
【案例】
“900元昆明、大理、丽江双飞六日游,只有3个购物点,绝不强迫 消费。”面对诱人的广告,浙江的张某立即就报了名,为了保险起见, 他还与旅行社签订了合同。然而,当飞机落地昆明,一切都变了样。旅 行团坐着大巴车赶到丽江,风景还没看到,又被拉回了昆明,购物行程 也由此拉开序幕。螺旋藻、银器、翡翠玉器、茶叶店、精油店……合同 上白纸黑字的“3个购物点”却变成了10多个。导游还约谈了几位不买的 游客:“你们怎么能这样?还有一些购物点,你们不买东西,就别想回 去!”就这样,6日游变成了6日购,全团26人消费总额超过20万元。
庆长假接待游客增长41%,收入增长44%。国内旅游消费占
居民消费总量达9%左右。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50万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前,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350万,带动相关行业就业超过8000万。 红红火火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全国9万个村镇开展,其中农家乐达155万 家,2800万农民从中受益。

截至2012年底,外商投资的星级饭店共有470家,其中四星级以上299家,外 商投资设立旅行社78家。国内旅游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148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
25
《旅游法》特点
1、采取综合立法模式(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
2、在权益平衡基础上注重保护旅游者 3、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规则(统一准入、经营规范、 标准化) 4、借鉴吸收国际立法经验
26
二、旅游法立法目的和适用范围
立法目的 第一条 为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 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 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制定本法。 本条的立法目的规定看,保障旅游经营者 合法权益是与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并列等 重,但从法条内容看,对旅游经营者的约 束规范更多更严,主要是平衡利益关系。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在这酝酿的30年过程中,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一个让人惊诧,甚至
是目瞪口呆的发展。2012年中国旅游业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旅游业总收入
约2.57万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国内旅游达到30亿人次,同比增长13.6%, 国内旅游收入约2.3万亿元,同比增长19.1%。出境旅游超过8000万人次,同 比增长16.7%。入境旅游1.32亿人次,下降2.23%。2018年全国旅游业发展旅 游总收入9.56万亿元。



旅游者本质上属于消费者,旅游消费,即旅游者通过购买 旅游产品,满足自身旅游需求的过程。 旅游者的特殊性: 1、参加旅游活动的目的是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由于旅游活动的空间移动性和一定的时间性特征,旅 游者的弱者地位更加明显 3、旅游消费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先付费再旅游的特点, 使旅游者对旅游经营者的依赖更加明显 为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旅游法规定了旅游者的权利和 义务。
明确政府义务
旅游法一共分为10章,共112条,包括总则、旅游者、旅游规划和促进、旅 游经营、旅游服务合同、旅游安全、旅游监督管理、旅游纠纷处理、法律责任和 附则。此次《旅游法》的基调是以人为本,突出以旅游者为本。
旅游法的三大重点内容

一、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权益; 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三、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李巧珍以流利普通话说:“世界怎可能有免费午餐,你想想,你们付一千 多块,连飞机票都不够,我们不是做慈善事,要做善事我做呀,汶川大地
震阿珍就捐了一万零五百元啊!”又指:“现在是你们欠着我的,不是我
欠着你,我给你吃,给你住,但是你们不付出,你这辈子不还,下辈子也 会要还出来!”

在离开珠宝店、前往钟表店的路上时她警告:“我们下面手表店一个半
23
背景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经2013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 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号公 布。《旅游法》分10章112条,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旅游法》有利于行业整体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使消费者 的旅行体验和旅游质量得到保障。旅游法从国家层面来立 法,以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明确 各方权利、责任,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维权、政府部门的监 管执法都将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国旅游业将进入依法治 理、依法维权的新时代。
18
2、单项立法得到实质性突破 提出抓紧旅游综合立法,加快制定旅游市场监管、资源 保护、从业规范等专项法规,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3、在对旅游认识的观念上取得重大突破 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 提出: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设立中国旅游日,落实 带薪休假制度。
19
(二)发展战略转变
1、强调以国内旅游为基础
旅游法的基本知识
1
目录
一、概述 二、旅游者 三、旅游规划和促进 四、旅游经营 五、旅游监督管理
2
第一节 概述
3
你喜欢哪一种旅游资源?
5
你知道旅游会带来哪些影响吗?
经济影响
环境影响
社会文化影响
30年的立法进程
2013年10月1日,《旅游法》开始实施,为了这部《旅游法》,我们
已经酝酿了30年的时间。在1982年的时候,国务院相关部门就准备起草一部 旅游的相关法律,但因为种种原因终止。在1988年的时候,也有旅游立法这
香港阿珍事件

2010年3月,一个由安徽合肥出发到香港的旅行团,以610元人民币,招待
旅客来港4日3夜。旅行社安排旅客从合肥乘火车到东莞,然后有两架旅游
巴接他们从罗湖过关,交给香港的导游,但旅客报团后,全无票据。抵达 香港后,旅行团交由香港金凯国际旅游的导游李巧珍接待,导游因旅客在
珠宝店、化妆品百货等地购物不足,在旅游巴上大发雷霆。根据视频影片,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国内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总量 9% 左右,在 2012 年,城
乡居民旅游消费需求蓬勃发展,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贡献 很大。目前乡村旅游成为国内旅游主战场和居民消费重要领 域,年接待游客 7.2 亿人次。红色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年 接待游客 6 亿人次,增长 15 %。假日旅游持续火爆,中秋国
市场秩序的实际工作中“无法可依”的难题,依法治旅,市场秩序有望更加规范。
旅游业四大乱象

1.“零负团费”,是旅游业一大毒瘤; 2.强迫购物成旅游市场顽疾; 3.景区门票三年必涨; 4.欺客宰客时有发生;
旅游法亮点

二 三 四 五 六
突出“旅游者”
景区纳入规范范围 明确旅行社资质要求 落实旅游规划 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
一、《旅游法》的立法背景及其特点
(一)旅游发展定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09.12.1)
1、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
旅游业发展定位: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 现代服务业。
战略性产业: 指有广阔市场前景、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关系到国民经 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键性、全局性、长远性的产业。 支柱产业: 指产业规模大,增加值在GDP中占5%以上。 现代服务业: “三高三新”: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用现代化 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向社会提供高技术、高附加值 、高层次、高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