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道家“自然”概念的意义及对当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道家“自然”概念的意义及对当代生态文明的启示
念。事实上,早于巴门尼德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 一、道家首创的“自然”概念对人类文明发展 史具有重要意义 子(约公元前575~约公元前471年)应该是第一 个明确提出并使用“自然”概念的人。《老子》一书 中提到“自然”一词共有五处咚“太上,不知有之;其 多数学者认为“自然”概念出现于公元前6世 纪古代希腊的爱奥尼亚学派(Eleatieism)。爱利亚 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 公元前515年一约公元前445年)认为,自然界所 有的变化都是些转瞬即逝的表面现象,蕴藏在这 些不断变化的表面现象内部的是不变的实体。这 种认识代表了古希腊哲学家们想用一种理性的 方式取代传统的神秘主义来对自然界中所发生 的一切事件做出解释。①然而,虽然巴门尼德的思 考为当代自然观确定了发展基础对象,奠定了此 后西方的自然观都是对这个“不变的实体”概念 的不同诠释,但是巴门尼德当时并没有解释“不 变的实体”究竟是什么,更没有提出“自然”的概
(P39)
由此,《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把“自然”解 释为:“中国哲学术语。道家用以指原始本来状态。 ……也指道家理想的生活方式。”121(P568)日本学者 池田知久也认为,“自然”在中国思想史中作为确 定的词出现,也以《老子》一书中的五个“自然”例
万方数据
子为最早。但是,《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有将“自然” 作为名词的用法,由此判断,这也不是最早出现 的“自然”一词。他推断,更早的“自然”一词应该 出现在原始道家中,可能是在《老子》以前的初期 道家的文献中。t3}0,288)日本学者在这里只说对了 一半。事实上,老子的“自然”观不仅在中国文明 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全球文明发展史来 看,“自然”的概念始出道家老子,后经庄子及其 他道家经典演绎,对“自然”的释义构成了道家理 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因此道家的自然观在世界文 明史上也具有独特贡献和学术价值。不过,由于 西方现代自然观的遮蔽,影响了对道家自然观的 理解和诠释,进而影响了对“自然”这一范畴的现 代意义研究和发掘。西方学者认为,贯穿在早期 希腊文献史中,在爱奥尼亚哲学家那里,“自然” 唯一的含义是,总是意味着某种东西在一件事物 之内或非常密切地属于它,从而它成为这种东西 行为的根源。而“在现代欧洲语言中,‘自然’一词 总的说来是更经常地在集合的意义上用于自然 事物的总和或聚集”1410a47-48)。可见。当下西方的 “自然”概念是指集合意义上的自然事物总和或 聚集,人们无论何时何地总是以此作为全部对象 和评价标准,结果混淆或忽视了“自然”概念的历 史意义,从而造成许多混乱,其中对道家“自然” 概念的理解就是一例。 道家的“自然”概念与西方的“自然事物总和 或聚集”“自然”概念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的自 然观完全是客体属性,指向事物总和或聚集。道 家的“自然”在指向“天”与“地”客观世界的同时。 更指向了主体,呈现出主体对他人、对社会、对物 质世界的一种态度和一种境界,属于伦理、认识 论及审美的综合判断,表现出一种“关系”的“集 合”。刘笑敢先生在1995年提出,道家关于自然 的理解具有“自发性”、“原初性”和“延续性”三种 基本含义。151(P39)自然是不需要外界作用而存在发 展的,它是原有状态的平静的持续,同时包含着 事物自身内在的发展趋势。从这个角度理解道家 的自然,虽然它具有有助于理解作为认识人类社 会与宇宙天体运动演化系统的道家自然观的思 想和方法论意义,但对道家自然观本身的阐释却 显得薄弱和不够。当然,刘笑敢先生在2006年对
万方数据
在古希腊,最早的那批哲学家之所以成为哲 学家,就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自然”。他们从神话 的思考模式发展为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 模式。他们的目标乃是找寻大自然变化的自然的 而非超自然的解释,因而最早的哲学家就是一群 谈论“自然”的人。但是人们却发现,城邦生活是 违反“自然”的,所谓集体主义的城邦精神只不过 是人为约定而成,没有什么神圣性可言;真正符 合“自然”的生活,肯定是那种根本上有别于集体 主义利他性的、独立而利己的生活。这种“自然” 的生活,是以自身的快乐为目的,而弃绝那种为 他人谋利的义务。因此,在古希腊一部分哲学家 那里,自然的就是善的,而善的就是快乐的。显 然,古希腊原初的自然观是一个有生命的、合目 的的自然观。 但是,西方自然观有着与道家自然观不同的 发展方向。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质料”就是作 为形式即目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近代西方人接受 了这个传统,而且,由于近代西方哲学的主要问 题是认识论问题,物质与心灵的对立就显得尤为 突出。以此二者的对立来界定的物质,必然是一 种无目的性的存在,因为合目的性恰恰是意识的 根本特征。还有,近代西方人认为物质的规定性 是所谓“第一性质”,即广延、形相、运动、静止等。 这些都是量的规定性,并没有超出当时数学和物 理学的范围。这样的物质概念,既符合无目的性 要求,又符合可把握性要求。近代以来,“自然”一 词更多是作为一切天然事物的集合,作为自然 界、世界或在不严格的意义上称为“宇宙”这个意 义上被使用。这个“自然”不是作为事物内在的本 性与根源,而是具体存在物的集合。这个作为“物” 的“自然”,成了现代科学技术探索与掠夺的对象。 由此构成了道家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最主要的 差异。 第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的自然观与 西方后现代主义存在着契合与差异。人与自然的 关系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文明的转型首先是人对 自然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工业 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正是基于自然观的转变 而发生的。西方自然观发生第一次重大转折是在 雅典时代,普罗泰格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87
让万物“呈现”“自然”的状态——自动“显现”、
自动“呈现”、自我“涌现”,这才是《老子》的“自 然”。因此,《老子》的“自然”概念的最高处乃是揭 示了一条使物回到“自身”的道路,只是呈现了万
物的本真的存在——自由的存在。“自然”就是真 实的存在本身——自主,是本真的敞亮与涌现,是
万物的自我照亮与回归。只有澄明的心境,才能 领悟到自然之本真;只有去除己之蔽,才能除去物
一11—
万方数据
之蔽;只有在这种双向的“去蔽”中,“自然”才能生 成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意义。 其次,道家自然观不仅是认识和理解世界的 钥匙,同时也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具有伦理的力 量。《老子》认为‘,“自然”不仅是万物之本,天地之 根,而且是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自然”是不断 地变化又无处不在的,这种运动是绝对的,不殆 的。《老子》开宗明义,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道可 道”,“名可名”。这说明,自然的法则、原理、规律 等是可以解说和表述的,并不神秘,人类可以发 现并掌握它。人不能在否定了天、地、道中的“自 然”规律下独立存在,人是受天、地、道的共同规律 制约的,而且和天、地、道一样皆法于“自然”,即要 遵循自然,效法自然。对圣人而言,这更体现一种 对万物之生存状态的关心与呵护的责任感。老子 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 敢为。”这里的“辅万物之自然”表明了圣人对万 物的关切之情,“辅”就是从旁辅助、扶助或帮助, 而不是直接干预,更不是控制、操纵。“辅万物之 自然”是圣人可以做、能够做、应该做的,而其他 的行为则是圣人“不能”做的。道家的清静无为、 顺其自然的思想,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了 悠久的文化传统,它不是以理论的学术的形态, 而是以信仰的形态,深深地影响着历代的中国 人。 再次,道家世界中的“自然”一词,既有万物 “自主”的含义,也有顺应自然规律、自然而然所 表现出的自然美的含义。在老庄的世界中,自然 万物以“道”为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 生万物”。自然万物都是“道”运行衍生的结果,高 山流水、飞禽走兽、草木虫鱼都是自生自长,各得 其所,各显其性,充满生命活力。无论是大鹏鸟还 是斥鹅鸟,也无论是朝菌蟪蛄还是溟海灵龟与大 椿树、泥中神鬼与濠梁之鱼,它们都是充满生命 力的个体,在自身的生存环境中自得其适。生命 源于本然。对自然的尊重,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使 自然得以自行显现、回归自然本然的状态,这恰 恰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华。老庄以“自然”为最高 的美,在自然中人的审美生成,人固有的本性,使 人在与自然界的交换中人化了自然界,而人化了 的自然界又塑造了人的感觉能力(包括美感能
【收稿日期12011—09—02 【作者简介】张晓光(1956一),男,吉林长春人,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文艺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生态
美学。 一10—
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 然’。”tal(PlO)“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 日。”Ill(P1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Ill (P114)“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Iqfp3t) “是以声(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111
二、道家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的契合与差异 既然道家的“自然”指向主体,呈现出主体对 他人、对社会、对物质世界的一种态度和一种境 界,属于伦理、认识论及审美的综合判断,表现出 一种“关系”的“集合”,富有独特的东方文化色彩, 那么就自然区别于西方的自然观。道家“自然”观 与西方自然观的契合与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长白学刊2011年第6期
CH^NGBAIJOURNAL No.6 201 1
总第162期
Sum
No.162
道家“自然"露既急的意义 及对当代生态文BI+Ba启示
张晓光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道家的“自然”概念与西方的“自然事物总和或聚集”的“自然”概念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的自然观
一】2一
力)。老庄所勾勒出的富有生命感、和谐感的自然, 奠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关系基础。自然以其 生态存在影响着人类的生态生成,在这一“生成” 的历史进程中,衍生出了具有浓烈道家思想倾向
的自然生态审美情趣。在“天人合一”思想观念下,
人对山水草木情有独钟,在自然中感悟、抒情。自 然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道家主张将人的整 个生命投向大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归宿。“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精神境界,“诗意的 栖居”也是一种精神境界,“自然”最高的境界是 “天人合一”。可以说,道家“自然”概念具有伦理 的、认识论及审美的综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