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与城市化单元测试题1

城市与城市化单元测试题1

《城市与城市化》单元测试题1第Ⅰ卷(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四组城市中,其服务的范围重叠最多的是()A.上海、南京B.武汉、重庆C.哈尔滨、广州D.石家庄、太原2.下列不同等级、不同种类职能部门的服务范围大小的比较,错误的是()A.书店<书摊B.邮电局>邮电所C.储蓄所<银行D.医院>诊所3.下列对城市与区域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城市的形成不能脱离一定的区域环境B.城市在区域中总是处于核心地位C.城市在区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D.区域条件的变化不影响城市的发展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a曲线B.b曲线 C.c曲线D.d曲线5.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A.住宅区B.工业区 C.商业区D.文化区读图,据此回答6~7题。

6. 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它们对应的曲线分别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③① D.②①③④7. 从图中能得到的结论是()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在加快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始终高于发达国家C.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不到一半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以发展中国家居多下列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下形成的。

据图回答8~9题。

8.关于下列城市空间形态所处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B.③是汽车时期C.②是高速公路时期 D.④是步行、马车时期9.图中所示城市形态出现最晚的是( )A.①B.②C.③D.④读我国某城市1979—2003年末从业人员及本市生产总值图,回答10~12题。

10. 对该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B. 有大量青壮年人口的迁入C. 进入逆城市化阶段D. 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11. 目前该城市产业发展正逐渐丧失的优势为( )A. 市场B. 技术C. 政策D. 资金12. 该城市最可能是( )A. 南京B. 济南C. 上海D. 汕头13.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北京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是( )A.市中心规划建设高级公寓 B.广建大型游乐场C.大力发展高级轿车 D.加快环行道路建设14. 关于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 城市中心对商业、工业和住宅这三种活动的吸引力大小是一样的B. 在市中心附近出现住宅区,是因为这里的通达度较高C. 商业用地的地租从市中心到边缘变化是最大的D. 市场经济越发展,经济因素的影响越小15. 有关中心商务区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 只具有大型商场、购物中心、专业化高级商店等的集中地B. 是一个担负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双重职能的特殊地区C. 昼夜人流和车流川流不息,热闹非凡D. 中心商务区的商业活动以货物批发为主16. 关于合理安排工业用地,叙述正确的是()A. 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一定要布置在城内居民区内B. 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应尽可能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C. 对空气有污染的工业应布置在城市最小风频风向的下风向D. 对需要供给清洁水源的工业应布置在河流的下游17.一般城市都具有的功能区是()A.商业区、文化区、交通区 B.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C.行政区、仓库区、娱乐区 D.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18.市中心的远近,对下列活动影响最大的是()A.住宅 B.商业 C.工业 D.文娱19.市商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商业区占城市用地面积比重较大,大多呈点状或条状分布B.商业区的经济活动繁忙程度仅次于工业区C.中心商务区的高层建筑中,其中,低层主要是商业活动场所D.影响商业区的营业额的直接原因是交通的便捷性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受多种因素影响。

回答20-21题。

20. 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模式是,自中心城区到远郊区依次为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

影响这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①土地价格②发展历史③交通条件④生活习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1. 目前,一些城市选择近郊到远郊建造公租房、经济适用房。

影响该决策的主导因素是()A.土地价格B.地租支付能力C.交通条件D.土地利用效益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下图中A、B、C、D可能是大城市、小城市或郊区。

读图回答22-23题。

22.A、B、C、D中最有可能是郊区的是( )A.A B.B C.C D.D23.图中区域要建设一卫星城,最合适的位置是( )A.甲B.乙 C.丙D.丁读下列两幅图,完成24-25题。

24.两图所显示的含义是( )A.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B.零售商业面积与行人流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C.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小于公交站点D.道路交叉口对零售商业的吸引力大于公交站点25.据图可知,影响零售商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市场 B.行人、营业面积C.营业面积、人口密度 D.人口密度、交通读德国南部某地区城市体系图,回26-28题26.德国中小城市特别发达,并分散在全国。

图中的城镇共有——个等级?A.1 B.2 C.3 D.427.有关德国南部城市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城市的数目最多 B.大城市之间的距离相距较近C.小城市的数目最多 D.小城市之间的距离相距较远28.关于图中城市体系的等级、相互距离及服务范围的叙述,错误的是A.高级城市数目少,相互之间的距离较远B.同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有可能发生重叠C.城市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D.低级城市的服务范围一定比高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小绿化是改善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的重要措施。

今年某市将新增绿地面积1 000公顷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23%。

据此完成以下29-30题。

29.城市绿地减缓热岛效应的功能为( )A.调节气候 B.降低噪声 C.保持水土 D.涵养水源30.破墙透绿的环境功能为( )A.净化空气 B.消烟除尘 C.美化环境 D.增加湿度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40分31.(10分)读“美国老年人口的迁移示意图”(图3),回答下列问题。

(1)从自然环境看,图中①地为美国的________地带,②、③、④地为美国的________地带。

(2)美国老年人从①地迁移至②、③、④地属于________(选择填空)。

A.国际迁移 B.国内迁移C.省际迁移 D.县际迁移(3)从美国当前的经济现状看,美国老年人口的这种迁移在迁移方向上属于________(选择填空)。

A.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 B.从农村到农村的迁移C.从城市到城市的迁移 D.从城市到农村的迁移你认为这种迁移的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 332.(10分)读我国南方某住宅小区布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内部因____________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2)图示区域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商店的布局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布局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区内A校和B校相比,_________校位置不够合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10分)下图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前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

M、P、Q中________处是高级住宅区。

(3)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

石油化工城应建在__________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

34.(10分)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中,ABCDE反映的是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主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E—F所反映的现象为________,简述其成因。

(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

指出图乙中a属于________国家,b属于________国家。

分别说明其劳动力就业结构特点。

答案:1.A2.A3.D4.C5.C6.D7.D8.C9.B 10.B11. C 12. D 13.D 14.C 15.B 16.B 17.D 18.B 19.C 20.B21.A 22.C 23.C 24.D 25.B 26.C 27.C 28.D 29.A 30.C31.(1)冷冻阳光(2)BC(3)CD 理由:老年人退休后,寻找气候宜人、环境清洁优美的地方,休养生息,安度晚年。

32.(1)土地利用(2)住宅区(3)位于小区内交通干线两侧购物方便,交通便捷(4)B 高速公路旁,学生安全系数小,噪声大,会影响正常上课33.(1)水运便利,取水方便(2)集中式或团块式;P。

(3)甲位于河流下游;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方向的郊外;水陆交通便利。

(4)分担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

34.(1)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2)逆城市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或郊区环境质量较好),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发达发展中发达国家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在农业中就业比例高,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