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性化作业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个性化作业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个性化作业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摘要】新课程理念提出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道德情感与价值观。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在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知识点查缺补漏、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学数学教师如何以个性化作业为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快乐学数学是当前课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学数学;个性化作业;学习效率
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传统的数学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身陷“题海”之中难以自拨,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在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如何在作业中“动手术”,设计个性化的作业,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确实得得深思。

一、作业的设计要源于生活,展现作业的趣味性
学生对作业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业的内容是否新鲜、有趣,他们对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的作业感到乏味,而更喜欢贴近生活、形式新颖的作业.因此,我们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

例1 度、分、秒的换算。

作业设计:出示中央电视台星期六的部分节目表:
7:00 东方时空19:38 焦点访谈9:05 少儿节目
10:06 东西南北中18:05 文化长廊19:00 新闻联播
然后设计问题:
1.小明吃早饭时,他爸爸刚开始看“东方时空”,小明吃早饭大约几时?这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几度?你能把这个度数化成几分几秒?
2.8:20小明开始做作业,他想看“少儿节目”,他还能做多少分钟作业?这期间时针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你能把它们化成几分几秒?
3.请你编一张星期六的活动表。

评析:传统的度、分、秒的换算作业是一种机械的模仿练习,呆板枯燥的知识仿效,学生容易生厌。

本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设问编题,巧妙地
激发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二、作业的设计要百家争鸣,倡导作业的多样性
传统教学中布置的作业均为笔答解题作业,单调的作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使部分学生厌恶作业,因此必须对单一的形式作改进,实现作业多样化,现列举如下。

1.想象型作业
例 2 如图是小丽骑自行车回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你能想象出她回家路上的情景吗?请写一个简单的故事来描述小丽在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情况,在你的故事中,小丽在不同的时间里都做了什么事情。

评析:新课程理念要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培养想象力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本例把数学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在新课程教学内容中经常体现,对于这个作业,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描述,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2.实验型作业
例3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班级:姓名:评价:
实验目的:能够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生活中测量距离的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实验器材:测角仪、卷尺。

问题一:如图,一池塘的边缘有A,B两点,试设计两种方案测量A,B两点间的距离。

方案一:
方案二:
问题二:请设计方案测量一棵树的高度。

方案一:
方案二:
评析: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要减少课外书面作业,学生课后动起来.因此尽
可能把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的应用作为课外实验型作业,或将教材中一些作业改为实验型作业,让学生尽量动起手来,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阅读型作业
有目的、有计划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关的科普知识或科学著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领略创造的方法,还能使学生从阅读中感悟科学家创造知识的人格魅力,体会到数学名人的成就来之不易,必须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

布置阅读作业也可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相关的书籍,也可网上查阅相关内容,还可让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增加学生的学习途径。

4.合作型作业
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可以有不同的方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都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又可以与别人共同讨论不同方案的优缺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同时,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这种合作的意识和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生从多种作业的完成过程中体会到数学是生动活泼的学科,不仅有趣,而且用之有效,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口头表达作业、指导学生自办数学小报、参加社会调查和参观活动等,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做”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做”,从而引起他们做作业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作业的设计要能思维提升,体现作业的开放性
数学开放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题而言的,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数学问题。

“新课程”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

作业设计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作业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

解题时需调用学生多种思维方法,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索,获得多种结论,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时空和途径。

例5 教学内容:截一个几何体。

作业设计:一个正方体,剪掉一个角,剩余部分还有几个角?
评析:这是一个结论开放题,寥寥几个字看似简单,其实题目本身却折射出不同层次的思维水平。

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截面不同的位置得出不同的答案,而学生在思考、动手、探索、交流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开放性的作业一般是没有现成的算法和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去假设、猜
想、验证,并要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能使思维辐射到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

因此开放性的作业更富有挑战意性。

当然,作业的设计是一项充满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力求避免“题海战”,防止“熟而生厌”,提倡探索创新、自主选择,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建平.中学数学作业设计与思考[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04).
[2]刘春明.以学生为本科学设计教学作业[J].数理化学习,2012,(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