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机工程学考试复习

人机工程学考试复习

一、1.人机工程学是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研究人、机、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以优化人、机环境系统的一门学科。

2. 人机界面:人机系统中,“人”与“机”之间能够相互施加影响、实现相互作用的区域,称为人机界面。

按人机界面的性质,可将人机界面大致分为三类: 1)第一类 控制系统人机界面。

2)第二类 直接作用型人机界面。

3)第三类 间接作用型人机界面。

3.人机关系的基本原侧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机宜人。

2)人适机。

人机系统的构成,可以分为人、机、环境三个子系统。

4.总体上,人机工程学由以下两个学术研究方向构成: 1)研究和实验确定工程设计所必需知道的有关人的特征和特性的具体数据。

2)应用和工程设计宜人化的用品、工具、机器、环境、作业程序、工作任务等。

5.人-机关系的研究:1)人机系统功能分配 研究系统中人的功能与机的功能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条件,研究人机之间的功能分配方法。

2)人机界面优化匹配 研究人与机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人对机的操纵控制过程和方法、人机界面的评价和优化匹配、人机界面的优化设计方法等。

3)人机系统特性协调 研究机器的工作特性对操作者的身体、心理、文化素质以及专业技术的要求,研究人的职业适宜性、事故倾向性等。

4)人机系统可靠性 研究人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和评价方法。

5)人机系统安全性 研究人机系统的安全性标准、评价方法、设计参数和方法,以及典型安全防护装置的设计方法等。

6.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总体性能的研究内容包括系统总体性能的分析、评价、数学模型、仿真技术、优化设计方法等。

综合以上所述,简而言之,人机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①机器系统中直接由人操作或使用的部件,应设计成便于操作者有效地使用,以保证人机系统的工作效能达到最优。

②从保证人的安全、健康、舒适和高工作效率出发,提出环境控制和安全保护装置的设计要求与数据。

③人机系统总体设计的最优化。

7.人机工程学的发展简史:经验人机工程 科学人机工程8.目前,车辆工程领域的人机工程间题可大致归纳为如下八个主要方面:1)机动车辆驾驶操纵系统人机界面的优化匹配。

2)机动车辆的行车安全性及车内乘员的人体保护技术。

3)机动车辆乘员的乘坐舒适性4)机动车辆的嗓声控制。

5)机动车辆车内小气候环境的宜人化控制。

6)机动车辆驾驶员的驾驶适宜性。

7)机动车辆的道路交通适应性。

8)人一车一路系统的综合优化。

二、1. 按测量内容,人体测量可分为以下四类:1)静止形态参数的测量。

2)活动范围参数的测量。

3)生理学参数的测量。

4)生物力学参数的测量。

2.测量基准面:1)矢状面 沿身体正中线对称地把身体切成左、右两半的铅垂平面,称为正中矢状面,与正中矢状面平行的一切平面,都称为矢状面。

2)冠状面 沿身体左右方向将身体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彼此平行并垂直于矢状面的一切平面,都称为冠状面,又称为额状面。

3. 测量基准轴:1)铬垂轴 通过各关节中心并垂直于水平面的一切轴线,都称为铅垂抽或垂直轴。

2)夫状轴 通过各关节中心并垂直于冠状面的一切轴线,都称为矢状轴或纵轴。

3)冠状轴 通过各关节中心并垂直于矢状面的一切轴线,都称为冠状轴或横轴。

4.人体测量的数据常以百分位数来表示人体尺寸的等级,百分位数是一种位置指标,一个界值,以符号Pk 表示。

一个百分位数将总体或样本的全部测量值分为两部分,有K%的测量值等于或小于此数,有(100-K)%的测量值大于此数。

5.计算题:若己知某项人体测量数据的均值为x ,标准差为σ,则任一百分位的人体测量尺寸Px 可按下式计算:K x p x σ±=;式中,K 为转换系数。

当求第1~50百分位之间的百分位值时,式中取”一”号;当求第50~99百分位之间的百分位值时,式中取“+”号。

6.确定座椅的高低调节范围宜取坐姿眼高的第90,10或第95,5百分位尺寸数据作为上、下限值的依据,确定座椅的前后调节范围宜取坐姿臀一膝距的第90,10或第95,5百分位尺寸数据作为上、下限值的依据。

7. 满足度:所设计的产品或工程系统,在尺寸上能满足的适合使用者的人数,占特定使用者群体的百分率,称为满足度。

8.人体尺寸测量数据的修正:1) 功能修正量。

2)心理修正量。

8. 产品功能尺寸的确定:1)最小功能尺寸。

为了确保实现产品的某项功能而在设计时规定的产品最小尺寸,称为产品最小功能尺寸。

产品最小功能尺寸=人体尺寸百分位数+功能修正量。

2)最佳功能尺寸。

为了方便、舒适地实现产品的某项功能而设定的产品尺寸,称为产品最佳功能尺寸。

产品最佳功能尺寸=人体尺寸百分位数+功能修正量+心理修正量。

9.计算题:以设计船舶居住区的层高为例,若以男子身高第90百分位尺寸1754mm作为设计界限值,鞋跟高修正量取为25mm,高度的最小余裕量取90mm,高度的心理修正量取为115mm,则: 最底层高=1754+(25+90)=1896≈1900(mm);最佳层高=1754+(25+90)+115=1984≈2000(mm)。

三、1. 人的感知响应系统由感觉器官、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传出神经和运动器官组成。

2.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个过程,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感觉。

感觉可以分为三大类: 1)外感受器接受外部刺激的外感受器,反映外界事物属性的外部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2)内感受器接受人体内部刺激的内感受器,反映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内部感觉,如饥、渴等内脏感觉;3)本体感受器在身体外表而和内表而之间的本体感受器,反映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位置情况的本体感觉,如运动感觉、平衡感觉等。

3.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知觉大体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三大类。

4. 感觉阈值:能被感觉器官所感受的刺激强度范围,称为感觉阈值或识别阈值。

5. 视觉器官的功能是识别视野内发光物体或反光物体的轮廓、形状、大小、远近、颜色和表面细节等情况。

6. 人眼对波长为555 nm的黄绿光感受效率最高,对其他波长的光感受效率均有所降低,故称555 nrn为峰值波长,并用入m表示。

7. 两种细胞工作制:明暗视觉的差别与视网膜上两种视觉细胞的工作特性有关。

视网膜的边缘部位以视杆细胞占多数;中央凹处以视锥细胞占多数。

因此,在微弱亮度下,只有视杆细胞工作而视锥细胞不工作。

随着亮度的不断增加,视锥细胞的作用逐渐增大。

当亮度较高时视锥细胞将起主导作用,而视杆细胞基本上不起作用。

8. 视错觉:人观察外界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和颜色时,所得印象与实际情况的差异,称为视错觉。

9. 三原色学说认为视网膜上有三种视锥细胞,分别感受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

10. 听觉的掩蔽效应:一个声音被另一个声音所掩盖的现象,称为掩蔽。

一个声音的听阂因另一个声音的掩蔽作用而提高的效应,称为掩蔽效应。

11. 听觉掩蔽效应具有如下特性:①掩蔽声越强,掩蔽效果越大,被掩蔽声的听闭提高得越多。

②掩蔽声对频率同自己的频率邻近的被掩蔽声之掩蔽效应最大。

但与掩蔽声的频率十分相近的纯音,则其振幅受到低频调制,声音响度增强,使掩蔽效应曲线出现“低谷”,听阈值反而低于邻近频率;在掩蔽声很强的情况下,不仅在掩蔽声频率附近,而且在其谐波颇率附近,也出现“低谷”现象。

③低频掩蔽声对高频被掩蔽声的掩蔽效应较大,而高频掩蔽声对低频被掩蔽声的掩蔽效应较小。

④掩蔽声越强,被掩蔽的频率范围越大。

12. 皮肤感觉主要有四种:触一压觉、冷觉、热觉和痛觉。

13. 人体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构成。

14. 关节的运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1)角度运动。

2)旋转运动。

3)环转运动。

15. 骨骼肌有四种物理特性:收缩性、伸展性、弹性、粘滞性。

粘滞性主要是由于其内部含有胶状物质的缘故。

气候寒冷时,肌肉的粘滞性增加;气温升高后,肌肉的粘滞性降低,这可保证人动作的灵活性,避免肌肉拉伤。

16. 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25%-34%。

人的机械效率不是常数,而是随肌肉活动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其大小取决于肌肉活动时的负荷和收缩速度。

适宜的负荷和适宜的收缩速度(约等于最大速度的20%)所获得的机械效率最高。

17. 人体动作的灵活性指的是操作时动作速度和频率,由人体的生物力学特性所决定。

18. 人体动作的准确性可根据动作方向、动作量、动作速度和动作的力量四个要素的量值及其相互之间的配合是否恰当来评价。

四、1. 显示方式的类型:按信息传递的通道分类主要有视觉传递、听觉传递、触觉传递三种方式。

2. 按所显示的参数分类:1)显示系统的工作条件参数。

2)显示系统的工作状态参数。

系统的工作状态参数的显示方式又可分为下列三种: ①定量显示②定性显示③警戒显示。

3)显示系统的输入参数4)显示系统的输出参数。

3. 按显示的形式分类:1)模拟式显示模拟式显示装置是用刻度和指针来指示有关参量或状态的装置。

2)数字式显示数字式显示装置是用数码直接显示有关参数的装置。

3)屏幕式显示屏幕式显示装置是在有限面积的显示屏上显示各种类型信息的装置。

4. 按仪表的功能,仪表大体上可分作下列五类: 1)读数用仅表。

2)检查用仅表。

3)警戒用仅表。

4)追踪用仪表。

5)调节用仪表。

按仪表的显示方式,大体上可分作下列三类: 1)指针式仪表。

2)数字式仪表。

3)图形式仅表。

5. 视觉显示装置设计的人机工程学间题,可概括为下列三个方面:①确定操作者与显示装置间的观察距离。

②根据操作者所处的位置,确定显示装置相对于操作者的最优布置区域。

③选择有利于传递和显示信息、易于准确快速认读的显示器型式及与其相关的匹配条件。

6. 刻度盘的形状,常用的有圆形、半圆形、直线形,扇形等。

刻度盘上刻度线间的距离称为刻度。

刻度的大小可根据人眼的最小分辨能力来确定。

人眼直接读数时,刻度的最小尺寸不应小于0.6~1mm,一般在1~2.5mm间选取,必要时也可取为4~8mm。

若用放大镜读数,最小刻度一般应取为(1/f)mm;(f为放大镜的放大率)。

7. 刻度线一般分三级:长、中、短刻度线。

8.指针与刻度盘面的关系:一般原则是指针尽量贴近刻度盘面,但又不与刻度盘面接触,以减小由于人的双眼视差和双眼不对称等因素引起的认读误差。

指针的长度最好设计成针尖刚刚与最小的刻度相接而不产生重叠。

在需要内插读数的情况下,针尖最好与最小刻度有一个很小的间距,当观察距离为460~710mm时,此间距应为0.14~0. 28 mm或更小些,或者使它不大于视角16'。

对精度要求很高的仪表,指针与刻度盘面应装配在同一平面内。

9. 观察距离为800mm时,若眼球不动,则水平视野20度范围为最优认读范围,其正确认读时间为1s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