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羊梭菌性疾病

羊梭菌性疾病

有的表现衰竭、磨牙、呼吸困难和昏迷; 有的出现腹痛、臌气;有的表现食欲废绝, 口流带血色的泡沫。排粪困难,粪团变大, 色黑而软,杂有黏液或脱落的黏膜;也有 的排黑色稀粪,间或带血丝;或排蛋清样 恶臭稀粪。病羊头、喉及舌肿大,体温一 般不高,通常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延 至1d以上的很少见。 。
四、病理变化
防治 5.常发本病地区,在羔羊出生后l2h内,可
口服土霉素0.15~0.2g,每日1次,连续灌 服3d,或用其他抗菌药物等有一定的预防 效果。 6.对病羔要做到早发现,立即隔离,认真护 理,积极治疗。粪便、垫草应焚烧,污染 的环境、土壤、用具等用3%~5%来苏儿 喷雾消毒。
防治
7.病羔隔离治疗。药物治疗应与护理相结合。 治疗时需按年龄、体质和临床症状进行。 一般发病较慢,排稀粪的病羔,可灌服6% 硫酸镁(内含0.5%福尔马林液)30~60ml, 6~8h后再灌服1%高锰酸钾10~20ml,必 要时可再服高锰酸钾2~3次。此外。可用 磺胺胍0.5g、鞣酸蛋白0.2g、次硝酸铋0.2g, 水调灌服,每日3次。
羊梭菌性疾病
羊梭菌性疾病
羊梭菌性疾病是由梭状芽胞杆菌属中的细 菌所引起的羊的一组传染病。
包括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黑 疫、羔羊痢疾等病。
特点是发病快、病程短、病死率高,对养 羊业危害很大。
羊快疫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羊的一种急性传 染病。主要发生于绵羊。发病突然,病程 极短,其特征为真胃粘膜呈出血性炎症。
流行病学
孕羊营养不良、羔羊体弱、脐带消毒不严、 羊舍潮湿、气候寒冷等,都是发病的诱因。
病羔及带菌母羊为重要传染来源。
经消化道、脐带或伤口感染,也有子宫内 感染的可能。
产羔季节呈地方性流行。多发于冬季和初 春。
症状
潜伏期l~2d,有的可缩短为几小时。
病初病羔精神沉郁,头垂背弓,停止吮乳, 不久发生剧烈腹泻,粪便呈粥状或水样, 色黄白、黄绿或灰白,恶臭。体温、心跳、 呼吸无显著变化。后期大便带血,肛门失 禁,眼窝下陷,卧地不起,最后衰竭而死 (大多24h内)。
防治 3.产羔前后和接产过程中,应做好一切消
毒和防护工作,保证母羊体躯、乳房、产 地及用具的清洁卫生。对羔羊脐带严格消 毒,保证羔羊吃足初乳。 4.预防接种。每年秋季可给母羊注射羊厌 氧菌病五联菌苗(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 羔羊痢疾、黑疫),产前2~3周再接种一次。 羊六联菌苗(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 羊痢疾、黑疫和大肠杆菌病),对由大肠杆 菌引起的羔羊痢疾也有预防作用。
胆囊肿大
五、诊断
1.现场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 行病学可提供诊断线索。
2.微生物学检查 包括细菌学涂片检查(尤 其是肝脏)和动物试验。据报道,荧光抗 体技术可用于本病的快速诊断。
六、防制
由于本病的病程短促,往往来不及治疗, 因此,必须加强平时的防疫措施。
1.当本病发生严重时,转移牧地,应将所 有未发病羊只,转移到高燥地区放牧,可 收到减少和停止发病的效果。
流行病学
本病发生于成年绵羊,以1~2岁绵羊发病 较多。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呈地方性 流行。病菌随污染的饲料、饮水进入消化 道感染。多发生于早春、初夏季节。
常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混合感染。
症状
潜伏期0.5-1天,病程短促,常未及见到症 状即突然死亡。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地, 表现不安、衰弱,痉挛,眼球突出,在数 小时内死亡。
症状 潜伏期0.5-1天,病程急速,发病突然, 有时见到病羊向上跳跃,跌倒于地,发生痉挛, 于数分钟内死亡。病程2-4小时。
病程缓慢的可见兴奋不安,空嚼,咬牙.嗜
食泥土或其他异物,头向后倾或斜向一侧,作 转圈运动;也有头下垂抵靠棚栏、树木、墙壁 等物;有的病羊呈现步行蹒跚,侧身卧地,角 弓反张,口吐白沫,腿蹄乱蹬,全身肌肉战栗 等症状。一般体温不高,但常有绿色糊状腹泻, 在昏迷中死亡。
3. 抵抗力 繁殖体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 药物均能杀死,但芽胞抵抗力很强,因此 必须用强力消毒药如20%漂白粉、3~5% 的氢氧化钠进行消毒。
二、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主要是绵羊,尤其是6~18月龄、 营养水平在中等以上的羊多发。山羊、鹿 也可感染。
2.传染源 主要是病畜及带菌者,在自然界 也广泛存在,分布于低洼草地、熟耕地和 沼泽地带,因此本病在这些地方常发生。 一些动物的消化道中也有该病原菌的存在。
急性病例尿中含糖量增高达2%~6%,具有 一定诊断意义。
病变 死后3~4小时,出现肾脏软化,实质软化如泥,
稍加挤压,即碎烂。
肠道(尤其小肠)粘膜出血,严重者整个肠壁 呈血红色或有溃疡。
体腔积液,易凝固。 心肌松软,心内外膜、腹膜有出血点。
体腔积液,肺脏出血、水肿,肝肿大质脆,胆 囊增大1-3倍。
1.尸体迅速腐败。 2.真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明显的充血、出血、水
肿,甚至有溃疡。具有诊断意义。 3.胸腔、腹腔、心包有大量积液,暴露于空气易
于凝固。 4.心内、外膜有出血点。 5.肝脏肿大、质脆,呈煮熟状,土黄色,胆囊肿
大,充满胆汁。
真胃粘膜出血
真胃黏膜水肿
心外膜点状出血
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
四、病理变化
羊肠毒血症 小肠呈暗红色出血坏死, 肠道胀气。结肠浆膜多发生出血斑
羊肠毒血症
诊断
根据病史、体况、病程短促和死后剖检 的特征性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 于细菌的分离和毒素的鉴定。
防治
1.针对病因加强饲养管理,防止过食,精、 粗、青料搭配,合理运动等。
病理剖检,可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为确 定病原,在病羔刚死后,即采取回肠内容 物、肠系膜淋巴结、心血等,作病原体和 毒素检验。 应注意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引起 的羔羊下痢相区别。
防治 1.首先对母羊(特别是孕羊)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夏秋抓膘和冬春保膘工作,保证所产 羔羊健壮,乳充足,以增强羔羊抗病力。 2.为避免产羔时过于寒冷,可将产羔季节 提前或推迟,避开最寒冷的时间产羔。
一、病原
1.形态结构:腐败梭菌,革兰氏阳性、厌氧 杆菌,在体内外均能产生芽胞,不形成荚 膜,有鞭毛
镜检时,可见单个或2~3个相连的粗大杆菌, 并可见中央或偏端已形成卵圆形的芽胞, 有的呈无关节长丝状(尤其是肝被膜的触 片),其中一些可发现已断为数段。具有 重要的诊断意义 。
一、病原
2.致病力 体内外均可产生毒素,一般产生4 种毒素,即a、β、γ、δ。引起致死性毒血 症。
病变 极度消瘦、脱水。 体腔有积液。 真胃粘膜和粘膜下层有出血,水肿。
小肠尤其是回肠,有严重的出血和溃疡, 溃疡周围有出血带环绕。
肠系膜淋巴结充血、出血、肿胀。 心包积液,肝肿胀,胆充盈,肾充血水肿。
四、病理变化
羔羊痢疾(1)空肠段出血性肠炎 (2)胃浆膜出血
诊断 在本病常发地区,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及
2.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受寒感冒,避免羊 只采食冰冻饲料,早晨出牧不要太早。
六、防制
3.搞好预防接种,每年可定期注射“羊快疫、 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苗”,或“羊快疫、 碎击、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五联 苗”。
五联苗免疫期半年,三联苗免疫期一年。
六、防制
近年来,我国又研制成功厌气菌七联干粉 苗(羊快疫、羊猝疽、羔羊痢疾、肠毒血症、 黑疫、肉毒中毒、破伤风七联菌苗),这种 菌苗可以随需配合。由于吃奶羔羊产生主 动免疫力较差,故在羔羊经常发病的羊场, 应对怀孕母羊在产前进行两次免疫,第一 次在产前1~1.5个月,第二次在产前15~ 30d,母羊获得的免疫抗体,可经由初乳授 给羔羊。但在发病季节,羔羊也应接种菌 苗。
羊肠毒血症
羊肠毒血症(Enterotoxaemia),又名软肾 病、类快疫。主要是绵羊的一种急性毒血 症,是由D型魏氏梭茵在羊肠道中大量繁殖 产生毒素所引起的。其临床特征为腹泻、 惊厥、麻痹和突然死亡。病变特征是肾脏 软化如泥。
病原 D型魏氏梭茵。
流行病学 绵羊和山羊均可感染,但绵羊更 为敏感。以2~12月龄哺乳羔羊多发,2岁 以上的绵羊很少发病。
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产气荚膜梭菌) 引起的羊的毒血症。包括羔羊痢疾、羊猝 狙和羊肠毒血症。
产气荚膜梭菌为厌气性粗大杆菌,革兰氏 阳性,能形成荚膜、芽胞,能产生强烈的 外毒素,对动物有高度的溶血、坏死和致 死性。
本菌分A、B、C、D、E五型,其中A型引起 动物的气性坏疽;B型引起羔羊痢疾;C型 引起羊猝狙;D型引起羊肠毒血症。
2.疫区应在每年发病季节前,注射羊肠毒 血症菌苗或羊肠毒血症、快疫、猝疽三联 菌苗(6月龄以下的羊一次皮下5~8ml,6月 龄以上8~10ml)或羊厌氧五联菌苗(羊肠毒 血症、快疫、猝疽,羔羊痢疾、黑疫)一律 5ml。
防治
3.对疫群中尚未发病的羊只,可用三联菌 苗作紧急预防注射。
4.当疫情发生时,应注意尸体处理,更换 污染草场和用5%来苏儿消毒。
羊快疫、羊猝疽与羊肠毒血症、黑疫、 巴氏照羊快疫和羊肠毒血症。
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初生羔羊 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 生溃疡为特征。常引起羔羊大批死亡,给 养羊业带来重大损失。
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内的羔羊,其中又以 2~3日龄的发病最多。纯种羊和杂交羊均 较土种羊易于患病;杂交代数越多,越接 近纯种,则发病率与死亡率越高。一般在 产羔初期零星散发,产羔盛期发病多。
病羊刚死时骨骼肌表现正常,但在死后8h 内,细菌在骨骼肌里增殖,使肌间隔积聚 血样液体,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骨骼 肌的这种变化与黑腿病的病变十分相似。
诊断
病程急速,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如果羊突 然发病死亡,死后又发现第四胃及十二指 肠等处有急性炎症,肠内容物中有许多小 气泡,肝肿胀而色淡,胸腔、腹腔、心包 有积水等变化时,应怀疑可能是这类疾病。 确诊需进行微生物学和毒素检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