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编制原则和依据 (1)1.1编制原则 (1)1.2编制依据 (2)二、工程概况 (2)三、组织管理 (3)3.1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3)3.2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职责 (3)3.3沉降观测人员和仪器设备 (5)四、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5)4.1准备阶段 (5)4.2测量阶段 (7)4.3评估阶段 (7)4.4成果报告形式 (8)五、沉降变形测量 (8)5.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9)5.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9)5.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1)5.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3)5.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15)六、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7)6.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7)6.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2)6.3观测技术要求 (26)七、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8)7.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8)7.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2)7.3观测技术要求 (35)八、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37)8.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7)8.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8)8.2.沉降观测点与剖面沉降管埋设 (38)8.3观测技术要求 (39)九、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39)9.1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39)9.2桥涵工程沉降评估 (41)9.3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 (43)9.4区段工程综合评估 (44)十、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44)10.1数据传输流程 (44)10.2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 (48)10.3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50)附件一:准备工作检查表与结果验收表 (58)表1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58)表2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验收记录表 (59)附件二:路基沉降变形评估预测方法 (60)1规范双曲线法 (60)2修正双曲线法 (61)3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 (62)4指数曲线法 (64)5遗传算法双曲线 (64)6V ERHULST算法 (66)7A SAOKA算法 (69)8灰色系统GM(1,1)算法 (71)附件三: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 (73)附件四:附表 (78)附表1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78)附表2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79)附表3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80)附表4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81)附表5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82)附表6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83)附表7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84)附表8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85)附表9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86)附表10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87)附表11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88)附表12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 (89)附表13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90)附表14沉降设计值表 (91)附表15断链表 (92)中铁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客专甘肃段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实施方案一、编制原则和依据1.1 编制原则⑴为统一XX铁路客运专线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方案。
⑵本方案适用于中铁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客专甘肃段项目部XX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
⑶沉降变形观测数据采用电子水准仪取得,是一种在客运专线铁路施工中广泛采用的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线下工程实际变形特征。
⑷沉降变形评估方法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准确预测结构物工后沉降。
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
⑸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是确定无砟轨道铺设关键时间节点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中必须与评估紧密结合,加强动态协调,以及时发现沉降异常情况。
1.2 编制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实施细则》XX铁路客运专线甘肃段)(11)XX铁路客运专线设计文件;(12)铁道部有关规定。
二、工程概况XX客运专线甘肃段BLTJ-7标段起讫里程IDK827+579~IDK852+136.35,正线长度24.268k Km,穿过郭嘉镇隧道,跨过背后沟,再穿朱家山隧道进入通渭县境内,跨过中川村牛谷河、穿中川隧道、下穿天巉公路后本标段终点。
其中桥梁:IDK827+900郭嘉立交中桥/62.2m、IDK833+085背后沟中桥/46.0m、DK848+228中川村牛谷河特大桥/340.38,共计448.58m;隧道:23686.156m/3座(IDK827+931.10-IDK833+062.00郭家镇隧道5131.386m、IDK833+108.00-IDK848+057.77朱家山隧道14949.77m、IDK848+500-IDK852+105中川隧道3605 m);路基:133.12m/2段(IDK848+398.23-DIK+500.00段长101.77m、IDK852+105-IDK852+136.35段长31.35m);无砟道床铺设48536m。
三、组织管理3.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中铁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客专甘肃段项目部成立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由项目总工程师付志华任组长,工程部和各分部技术负责人任副组长,分部成立各测量队,设专职测量队长。
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人员名单如下:组长:付志华副组长:贾宪伟、袁忠阁、田任东、徐世全、徐腾飞组员:杨波、彭春华、栾相宜、胡仲帅、金鹏、孙浩岩、3.2 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职责兰州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各人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
3.2.1 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组长职责如下:⑴负责本标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对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⑵负责标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的组织工作,对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负责组织观测及评估人员的培训工作等。
⑶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⑷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3.2.2 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副组长职责如下:⑴对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进行全面核查,确保观测准备工作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⑵派专业测量人员进行平行观测,对平行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⑶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⑷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3.2.3 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成员职责如下:⑴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总指要求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⑵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
⑶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
⑷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观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⑸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的制订工作。
⑹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3.3 沉降观测人员和仪器设备线下工程三个分部都配置一组沉降观测人员和一套Trimble dinil2c电子水准仪一套,在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的领导下开展沉降观测工作。
随着工程的进展,各分部再将购置一套Trimble dinil2c电子水准仪,增加一组沉降观测人员。
四、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分为准备阶段、观测阶段与评估阶段。
沉降观测应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工作,各阶段成果报告内容要符合细则要求。
4.1 准备阶段4.1.1 人员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⑴我单位派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与评估工作小组人员参加评估单位举办的培训;⑵我单位请中南大学、西南交大教授对测量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要求技术培训。
4.1.2 技术交底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对线下工程沉降观测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⑴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要求;⑵观测设备埋设要求;⑶对线下工程变形观测频次提出明确要求;⑷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4.1.3 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我单位编制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⑴人员、设备情况;⑵观测组织机构,按单位工程落实到负责人;⑶明确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⑷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求;⑸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1.4 建立变形观测网⑴建立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如图4.1.1所示。
⑵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详见附表;⑶填写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信息表,详见附表;4.1.5 埋设观测设备⑴按《细则》要求埋设观测设备;⑵观测点标志要醒目,并由测量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保护与调整;图4.1.1 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4.2 测量阶段沉降观测工作内容如下:⑴原始观测资料必须随观测进度整理,严格执行签署制度;⑵必须确保观测质量和观测时效。
每个测段的资料测完后,必须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如发现测量精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应马上组织进行重测;⑶及时对沉降结果进行分析,当发现测点观测数据异常时(如墩台隆起或沉降突然加大等),应采取措施对观测结果进行核查,排除人为因素后应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⑷对大面积水域中的水中墩观测等特殊情况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审批;⑸按《细则》要求定期对沉降检测网的工作基点进行复测;⑹随观测进度同步整理资料,按照《细则》规定的文件格式和时间要求提供观测文件;4.3 评估阶段我单位按区段完成《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后向甘青公司提交评估申请,评估单位根据精测网复测结果对我单位沉降观测结果进行评估,形成报告给河南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