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岭县实施质量强县战略2016-2017年行动计划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6〕18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决定》(粤发〔2016〕9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质量强省战略实施工作的通知》(粤办函〔2016〕553号)、2016年广东省质量大会精神和《蕉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蕉岭县深入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蕉府办函〔2016〕36号)等相关精神,明确2016-2017年我县质量工作重点,推进质量强县战略实施,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一)提升产品质量。
围绕国家和省确定重点产品,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增加高质量、高水平有效供给。
将服装鞋帽、家用电子电器、家用燃气具、儿童用品、箱包皮具、纸制品、洗涤用品、建筑装饰材料、汽车配件及用品、消防器材、电动自行车等11类商品作为流通领域重点监管对象,全面提升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水平。
加大对食品、药品、农产品及重点工业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开展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推动完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
到2017年,我县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6%以上,粮、油、肉、蛋、乳五大类大宗日常消费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药品评价性抽验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县工商和质监局牵头,县农业局、县科工商务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等单位参与)(二)提升工程质量。
强化工程企业信用管理,建立经营企业基本信息、管理人员信息、工程业绩信息库,实行统一的信用管理制度。
严把建设工程材料质量关,在全县在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开展原材料专项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做到工地全覆盖、施工过程全覆盖,推广施工质量精细化管理与工程质量保险等现代管理制度,有效保障建设工程质量。
鼓励将客家建筑艺术和元素融入现代技术、材料、工艺,促进客家传统建筑工艺的创新。
加强商品混凝土质量管理,严把建设工程源头质量关。
深入开展住宅工程质量通病的预防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是针对“裂、漏、渗”以及给排水、电气、节能等影响使用功能等工程质量常见问题的防治。
定期举办施工质量现场观摩会,促进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着力推进全县建筑行业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推动建筑向工业化产业化道路发展。
(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牵头,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务局等单位参与)(三)提升服务质量。
加快构建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重点发展技术研发、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与现代城市建设相融合的生活性服务业体系和质量监管平台,支持外贸综-1-合服务企业、跨境电商、服务外包等新业态做大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
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品牌带动战略。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大力发展境内外电子商务。
推进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拓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领域,提升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等服务业质量,推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创意设计、文化等现代服务业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
以提升顾客满意度为重点,引导规模以上服务企业普遍建立或者实施服务质量标准,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完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在社区服务、医疗服务、交通等重点民生领域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和行业竞争力评价,并向社会公布。
(县科工商务局牵头、县工商和质监局、县卫生计生局、县发展改革局、县交通运输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文体旅游局、县金融局等单位参与)(四)提升环境质量。
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完善扬尘污染排放防控机制,深化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
推动火电水泥脱硫脱硝污染防治,加强城镇污水治理,加强在用机动车污染防治。
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工业区场地环境调查与污染修复、农田土壤治理与修复、土壤环境调查与污染修复等示范项目。
加强固体废物及辐射环境管理,强化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和集中处置单位的日常监管,加强射线装置辐射环境和电磁辐射项目管理。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修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划定并落实生态控制线、林业生态红线。
培育发展节能-2-环保产业,加快实施环境监测社会化、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试点。
到2017年,全县环境质量稳中有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PM2.5年均浓度维持在35微克/立方米左右。
(县环保局牵头,县国土资源局、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水务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等单位参与)(五)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推动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完善计量检测管理、产品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食品安全管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工程质量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等综合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质量保证能力。
在各类组织中推广应用中国质量奖获奖者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模式,支持开展质量现场诊断、质量标杆经验交流、质量管理小组、质量信得过班组等活动,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质量活动,推动质量技术万众创新。
到2017年,全县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达18家以上,鼓励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县工商和质监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科工商务局、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环保局、县农业局、县卫生计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等单位参与)二、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六)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
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制定蕉岭县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推进先进标准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在全县范围推行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3-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逐步取消政府对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管理。
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强化事后监管。
选取有条件的电子商务园区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试行电子商务产品标准明示及鉴证工作。
(县工商和质监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科工商务局等单位参与)三、加强质量基础建设(七)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加强质量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将质量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工作纳入全民普法教育规划,提高全民质量法治意识。
(县工商和质监局、县普法办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夯实计量技术基础。
加快计量传溯源体系建设,使其进一步适应我县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保障民生的需要。
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计量检测体系,推广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企业计量管理水平。
到2017年,全县总体计量标准和量传溯源体系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全县各级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到10项以上,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或计量保证体系确认企业达到26家以上。
(县工商和质监局负责)(九)加强认证认可体系建设。
鼓励更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开展各类自愿性认证活动。
推动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通过服务质量认证,引领更多的服务企业执行服务质量标准,不断强化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支撑力。
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规范认证活动-4-秩序。
提升产品、体系认证水平,培育和发展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认证产品。
推动认证机构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绿色认证等自愿性认证,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强对检测质量安全风险源和危害性分析,强化风险性预警,健全能力验证结果通告和处理制度。
(县工商和质监局负责)(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落实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政策,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增量提质,进一步优化专利申请结构,增强我县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企业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开展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培育工作,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大中型骨干企业等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制度运用水平。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先进装备制造业及未来产业等,开展专利导航、分析、预警,引导企业进行专利布局、储备和运营。
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打造网上网下服务平台,促进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实施。
(县科工商务局牵头,县发展改革局、县工商和质监局等单位参与)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十一)加强企业商标品牌培育。
贯彻实施商标品牌战略,鼓励中小企业培育和优化商标品牌,推动创建自主品牌,鼓励我县优势产业和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和自主品牌国际化建设。
支持农产品商标、农业服务商标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注册和运用,加快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产品经营向区域-5-品牌经营升级,支持外销特色农产品经营主体开展商标国际注册。
推动企业通过商标质押融资、许可转让等手段,实现商标的经济价值。
到2017年,有效期内的省名牌产品达到4个,全县有效注册商标超过100件。
(县工商和质监局牵头,县农业局、县科工商务局等单位参与)(十二)加强产业品牌建设。
通过综合运用经济、科技、法律、行政等手段,培育一批品质卓越、技术自主、管理先进、美誉度高、带动力大、竞争力强的优质品牌。
加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推动建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规则和退出机制。
加强部门联动执法,努力实现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有效监管。
开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
推广“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商标+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利用现代流通和营销体系提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的品牌效应。
开展服务业品牌建设,以金融、物流、信息、旅游、文化、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引导培育一批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知名品牌服务企业。
到2017年,培育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
(县科工商务局、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农业局、县文体旅游局、县工商和质监局、县金融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三)打造区域品牌。
继续推进“广东省水泥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创建工作。
到2017年“广东省水泥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创建工作,基本完成迎接考核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6-作。
(县府办、县工商和质监局、县文体旅游局、县科工商务局、县市场安全监管局、县统计局、县发展改革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环保局、县教育局、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广播电视台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十四)加强品牌推广和保护。
围绕高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新材料、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快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
引导具有名牌名标的工业企业通过建设自主创新平台增强品牌建设能力。
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发挥培育企业品牌、开展行业调查、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跟踪发布名牌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作用,积极参与区域品牌建设。
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开展中国品牌海外宣传推广活动。
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特别是侵犯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专用权等违法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净化企业品牌发展市场环境。
(县科工商务局、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工商和质监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十五)推动质量准入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