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复习之一诗歌形象专题【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形象。
2、能规范作答古诗形象的题型考查。
【教学重点】景物形象(意象)意境、人物形象、物象。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要点】熟悉广东高考考纲和相关诗歌形象鉴赏的高考试题。
一、考纲解读(见《课堂新座标》P121)1、《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高考诗歌鉴赏题型:①分析意象与意境;②分析表达技巧;③分析语言炼字炼句;④分析情感主旨;⑤分析前人的评价;⑥比较评价题型;⑦综合表述型。
3、诗歌的形象类型: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二、诗歌形象概念解析。
1、人物形象。
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我”的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004、2006、2007、2013)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咏物诗。
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2008年高考)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意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三、广东高考真题(重在让学生熟悉诗歌形象考查题型而不在于答案的组织)1、(2008年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咏物诗木芙蓉吕本中窗前木芙蓉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景物形象-----人格精神。
【参考答案】(2)①《木芙蓉》:一种傲然独立、挑战困难而不受他人摆布的充满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②《窗前木芙蓉》:一种历经辛苦孤独后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坚忍、淡定、安闲的形象(人格形象)。
2、(2007年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写景诗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问:诗人使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参考答案】诗人使用了“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的。
3、(2006年广东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写景诗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①。
横空老鹤南飞云,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艘: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问: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表现“晚”的意象有:“归艘”、“钟声”;表现“望”的意象有:“江”、“青山”、“远帆”、“老鹤”。
4、(2004年广东高考)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咏怀诗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5、(2013年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写景诗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注】①劳劳:遥远。
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问: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4分)【参考答案一】诗人借助忧伤的玉笛声,辽阔的山水,低垂的暝云,觅食安家的燕子,雨打梨花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暮春图,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愁苦,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二】上片,楼上的玉笛声引起了诗人的故乡之思,奠定了惆怅的感情基调;诗人不禁向故乡方向眺望,不过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更渲染了凄清的氛围;燕子正忙着觅食、筑巢安家,而自己却流落他乡,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显诗人漂泊的孤独;最后再以“雨”来加深诗人思乡的愁绪。
四、课堂小结:熟悉高考试题是我们高考最好的复习方式,本节课要求各同学在课后再次回放我们的高考试题,并结合近来的段考、周六考的诗歌做题情况,明确我们诗歌复习之重点,做到复习有的放矢。
五、完成《课堂新座标》P120广东2010、2011、2012年高考试题。
第二节【教学要点】掌握古典诗词对于诗歌人物形象考查的主要题型,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过程】一、鉴赏指导(《课堂新座标》P121)【题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变式提问: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身份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结合诗句简析形象)3、形象的意义。
——情感【方法点拨】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要知人论世,注重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4、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二、古典诗歌的人物形象举隅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但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很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赠汪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⑦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⑧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⑨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
如王昌龄的《闺怨》。
⑩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
如苏轼的《定风波》。
⑾爱民惜才的形象。
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归纳起来主要形象为:爱国者——贬谪者(失意者)——漂泊者(游子、行人)——怨(思)妇——乐观者——边塞将士(征人)——归隐者。
三、人物形象分析示范示范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身份)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性格—具体分析)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个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意义)示范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玉阶怨谢眺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注:玉阶怨,属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从所存歌辞看,主要是写“宫怨”的。
■问:谢眺的《玉阶怨》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刻画了一个思妇形象。
(身份)萤虫飞回休息,说明夜已经很深了,主人公借着缝制衣服来打发时光,表现对爱人的思念。
(性格—具体分析)诗人借思妇这样一个形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
(意义)【牛刀小试】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问:这首诗为我们刻画了什么形象?【参考答案】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
(总说)诗的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
(具体说明)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油然纸上。
(表达效果)四、知识强化(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问:诗中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参考答案】诗中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正直的地方官吏面对现实处境而无可奈何的形象。
(总说)第五句既申述了自己的多病羸弱,又表达了归隐田园之意向;第六句表达了身为地方官吏却不能解除人们疾苦的惶愧之情。
(具体说明)其表现出的封建官员进退两难、有志无奈的矛盾苦闷真实、动人。
(表达效果)五、课堂小结:古典诗词的人物形象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因为它常涉及诗歌的主旨情感,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诗歌的主要信息点准确判断人物形象,并由此切入诗歌的主旨情感。
第三节【教学要点】掌握古典诗词对于诗歌景物形象考查的主要题型,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过程】一、诗歌景物形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1、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