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 媛,夏 兵,李 辉,池慧敏1引言绿道最初出现在散步、狩猎、划船等项目中,指呈廊道状私有和公有的娱乐用地和水域,能让人们方便地从生活居住区域通往开敞空间[1]。
绿道以改善人们休闲娱乐方式为主要目的,多采取公园与绿地系统连接的方式进行规划[2-3]。
然而,在城市发展面临人口激增、基础设施不完善、资源环境恶化等压力的情况下,人们逐渐发现绿道作为生态环境保护手段所拥有的灵活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4]。
20世纪90年代,绿道成为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国际绿道运动迅基于生态功能保护原理的绿道规划策略探讨—以珠三角绿道规划为例[摘 要]当前,绿道作为生态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迅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物种保护生态学的两大基础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和异质种群理论。
在生境破碎化的现实条件下,绿道作为多功能性的集合体对于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十分有效。
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通过区域景观生态安全分析,在宏观尺度上以保护性策略为指导,在中观尺度和微观尺度上采用进攻性策略,促进了珠三角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功能恢复,有助于建立绿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模式。
[关键词]生态功能保护;原理;策略;绿道[文章编号]1006-0022(2011)09-0039-05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Greenway Planning Strategies Based on Ecological Functional Preservation Principle: Pearl Delta Example/Xia Y uan, Xia Bing, Li Hui, Chi Huimin[Abstract] Greenway as an ecological preservation approach is developing quickly . Two fundamental theories:island biological geography and heterogeneous biological group theory have contributed to its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ly fragmented regions, greenway is effective in ecological preservation and ecological safe layout establishment. Pearl delta greenway planning analyzes ecological safety, uses preservation strategies at macro level and aggressive strategies at intermediate level. It will promote ecological recovery and set up green,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ideal city development model.[Key words] Ecological functional preservation, Principle, Strategies, Greenway速发展[5]。
这一时期,绿道的生态功能开始得到充分的重视。
研究表明,绿道的生态功能包括栖息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防洪、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和城市景观美化等[6-8]。
2绿道生态功能保护原理当前,全球面临着生境破碎化的危机,越来越多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栖息地逐渐丧失或者破碎化,物种保护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绿道作为生态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迅速发展,这主要得益于物种保护生态学的两大基础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和异质种群理论。
2.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重要指导理论之一,它为物种保护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理论财富[9],如将许多现实的生境喻为岛屿、建立了物种丰富度与面积关系模式、试图寻找小物种灭绝的原因、提出了避难所设置的原则以及自然保护区设置的理论基础等。
很久以前人们就意识到岛屿的面积与物种数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MacArthur和Wilson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阐述了岛屿上物种的丰富度与面积的关系[10],其关系通常用下式表示: S=CAZ 公式(1)在公式(1)中,S代表物种丰富度,A代表岛屿面积,C代表与生物地理区域有关的拟合参数,Z代表与到达岛屿难易程度有关的拟合参数。
由于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起源于海洋岛屿中的物种研究,如果将其广泛应用于陆地生境岛屿的研究必将产生一定的局限性,如物种数量与面积的关系就很难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异质性。
但是,这并不影响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绿道规划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区域尺度上,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有助于理解区域景观生态过程与功能,指导绿道规划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的景观元素和空间,对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具有基础作用。
2.2异质种群理论异质种群是指在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内,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镶嵌系统[9]。
异质种群理论关注的是局部种群之间个体迁移的动态以及物种的续存条件。
异质种群理论在保护区设置的原则上与传统的岛屿生物学理论所倡导的观点有很大不同,它认为建立若干个小保护区要比建立与其面积之和相等的一个大保护区好。
一般理论认为,一个大的保护区能保护较多的物种,但是它在抵御环境性灾难时有不利的方面。
例如,一场火灾可能使大的保护区的大部分物种遭受灭顶之灾,如果是分散的若干小保护区,火灾的影响就不会波及全部区域。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日益加剧,这种考虑变得十分必要。
当前,自然栖息地破碎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带来了对许多物种长期续存的威胁,而异质种群理论恰恰关注的是这种具有不稳定局部种群物种的区域续存条件,目的是避免物种的局部灭绝,乃至物种的最后灭绝(图1)。
显然,仅仅关注物种丰富度和面积关系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力不从心。
异质种群模型拯救了那些被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忽略的小生境,这样的一些特殊生境可能会拥有数量惊人的物种以及一系列的地方特有种。
应该看到,局部区域暂时存在的物种(如逃逸物种和演替早期物种)的保存对于区域物种长期续存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绿道网络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更具有现实意义。
绿道网络在自然保护设计上着重强调将分散的栖息地碎片用绿廊联络起来,它可以巧妙地解决物种相关性灭绝和扩散问题之间的矛盾,这样的设计既保护了居群之间的独立性,又能实现居群之间的再定居。
3绿道生态保护规划策略绿道规划的战略目标是防止(或减轻)栖息地破碎化、土地退化、城市无序扩张和土地利用改变的无法控制,建立一个支持基本生态功能,保护重要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不损害景观的可持续土地利用方式。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Jack Ahern教授提出了绿道的四种主要策略[11],即保护性策略(Protective)、防御性策略(Defensive)、进攻性策略(Offensive)和机遇性策略(Opportunistic)。
3.1保护性策略当绿道现有的情况是支持可持续的景观过程和格局时,可采用保护性策略。
这种策略虽然保护了绿道内部景观不会被人为改变,但不能保证绿道周边景观不被改变。
一般来说,世界遗产、国家公园和大型栖息地等地区的绿道规划常常会采用保护性策略。
佛罗里达州绿道规划是运用保护性策略成功的经典案例。
其基本理念是用游憩散步道将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连接起来。
首先,规划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将佛罗里达州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按照重要性分成六级,并在地图中进行标注;其次,通过与群众和土地所有者的沟通交流,对规划进行修改,从而得到了更加合理可行的绿道规划图。
为了向更多人解释和推广佛罗里达州绿道规划的意义,佛罗里达州政府绘制了佛罗里图1 异质种群在道路阻碍条件下的交流移动示意图[7]达州绿道概念图。
这幅图通过简单的图示解释了该项绿道规划的结构和意义,即用廊道把不同的栖息地连接起来。
3.2防御性策略当现有的绿地是破碎的、少量的,且互相之间没有联系时,就要采用防御性策略。
这种策略针对土地破碎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发挥一定的作用,如减缓或者停止这种破碎化进程,以保护已经受损的土地。
虽然很多人认为防御性策略不够有效,是亡羊补牢的方式,但通过这种策略,绿道可以加强对不断减少的自然资源的保护。
美国威斯康辛州、伊利诺伊州和印第安纳州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均设置了一些高度城市化的区域。
在这些区域中可以看到一些线形、块状的绿地,这便是在防御性理念指导下保护起来的城市绿地,同时,还可以将它们理解为大尺度上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3.3进攻性策略当规划已有清楚的目标,并需要建立一种更优的景观格局时,应采用进攻性策略。
这种策略的主要目标是在非友好的景观基质中,将孤立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通过廊道或绿道联系起来,并将现有的、受到干扰的和破碎化的绿地重新恢复,增强绿地的生态功能,或者是恢复棕地、修复水体以及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等。
3.4机遇性策略某些景观为绿道规划提供了特殊的机遇,如美国的“火车道变步道”运动(Rails to Trail Movement),就是运用机遇性策略的绿道规划的极好案例。
机遇性策略通常要与其他规划手段相结合。
而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这种策略转化为绿道的景观通常是线形的景观。
4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的生态保护策略近30年来,珠三角快速城市化导致大量耕地和生态用地被挤占,由此带来的区域生态安全问题困扰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对整个珠三角现有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探讨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之间的合理结构,通过区域绿道的规划来优化现有的景观结构,以岛屿生态地理学理论和异质种群理论为指导,连通大型岛屿栖息地和城市、城乡间的破碎化绿色空间,从而构筑生态结构合理、完整、连贯的珠三角绿道网络空间(图2)[12-13]。
4.1宏观尺度的保护性策略—建立从城市到区域的安全景观格局宏观尺度的保护性策略可从城市和区域两种尺度进行分析。
在城市尺度水平上,基本的景观结构元素包括残存的廊道和破碎化的生境斑块,以及以城市为背景的基底。
珠三角绿道规划最大限度地连接这些破碎化的栖息地,最大程度地减少栖息地的孤立,从而最大限度地克服局部种群间迁移的空间阻力,提供能量、矿物质和物种的流动机会。
在区域尺度水平上,为了减少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应尽量保持景观的完整性,规划以形成健康的区域景观格局为目标,充分考虑了与珠三角区域绿地系统规划的衔接,基于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的关系,把区域景观过程(包括城市蔓延、物种迁徙、水和风的流动、灾害扩散等)作为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景观的控制和覆盖的过程,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的景观元素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