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预习案】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正音辨形。
盖()聂淬()火囊()者忤()处()士惛()然雕鸷()偻()行徵()被八创()揕()其胸瞋()目拊()樊於()期( ) 夏无且()矐()其目2、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请在横线上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5)第二部分(6-8)第三部分(9-13)第四部分(14-17)第五部分(18)【探究案一】一、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去、爱、目、曩;积累常用文言虚词:而、之;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学习过程(一)研习第一部分(1—5节)。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徙魏元君之支属..于野王()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荆轲嘿.而逃去( ) 吾曩者..目摄.之( )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 )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 )已而..相泣( ) 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 2.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盖聂怒而目之( ) 吾囊者目摄之( )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其先乃齐人( )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荆轲和而歌于市中( )4、翻译下列句子:(1)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
(2)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3)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4)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5、问题探讨:(1)“荆卿好读书击剑”一句有何暗示(2)与盖聂论剑,受怒目即离去,这个细节表现了荆卿怎样的个性对后来的故事有怎样的影响(3)从第5段看出荆轲与一般的刺客有什么不同【探究案二】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稍、擅、蔽、振、蹊、逮;积累常用文言虚词:因、之;翻译重点文句。
2、了解太子丹、鞠武、田光的形象特点。
学习过程一、学习第二部分(6-8节)1.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稍蚕食...诸侯()擅.巴汉之饶()民众..而士厉..之怨()..()奈何以见陵太子丹受而舍.之()足为寒心..()委.肉当饿虎之蹊.( ) 祸必不振.( )太傅之计,旷日弥久....( ) 北购.于单于()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即起,趋.出()夫樊将军穷困..见荆卿()..于天下()偻行太子逢迎..也()..为导,跪而蔽.席()非节侠..,却行不知吾形已不逮.矣()2.写出虚词的意义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①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
()②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③是固丹命卒之时也()④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4、翻译下列句子(1)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2)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3)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4)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5、问题探讨(1)在对待樊於期的问题上,反映出鞠武和太子丹怎样的特点【探究案三】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厌、恣、淬、就;积累常用文言虚词:则、虽、以、因;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易水送别”场面描写手法。
学习过程一、研习第三部分(9-13节)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其意不厌.()窥.以重利( )擅.兵于外而内有乱( ) 供太牢..( )..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 ) 微.太子言( )今行而毋信.()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右手揕.其匈.()顾.计不知所出耳()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的词并解释:膝行流涕()臣海内之王者()舍上舍()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太子迟之()皆白衣冠以送之()发尽上指冠()3.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因.左手把秦王之袖()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①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③父母宗族皆为戮没()5.翻译下列句子(1)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
(2)樊将军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6.问题探讨:(1)荆轲为了完成使命,做了哪些准备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2)分析“易水送别”是从哪些角度来渲染场面的悲壮的【探究案四】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文言实词:资、谢、遗、度、就;积累常用文言虚词:而、乃;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研习阅读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14-18节)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图穷而匕首见()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高渐离变姓名为人庸保()举筑朴秦皇帝()卒起不意()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愿大王少假借..之( )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 )轲自知事不就.( ) 秦王不怡.者良久(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 )而社稷幸.得血食..( )稍益..近之()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 )客无不流涕而.去者()乃矐.其目()彼乃以.我为非人..,不欺.其志()..()其立意较然3、找出下列活用的词并解释:使使以闻之()群臣怪之()箕踞以骂曰()宋子传客之()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①燕王拜送于庭()②见燕使者咸阳宫()③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④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5、翻译下列句子(1)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6、问题探讨(1)作者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2)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历代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苏洵认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不足言”,司马迁则认为“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陶潜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龚自珍说他有“江湖侠骨”。
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3)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训练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众而士厉.厉:振奋B.委.肉当饿虎之蹊委:放置C.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比:排列,比照D.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坐:同“座”,座位2.下列各项中,与其他三项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B.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C.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D.吾欲之.南海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B.荆轲知太子不忍C.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D.右手揕其匈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A.“天雨.粟,马生角”也B.皆白衣冠...以送之C.稍蚕.食诸侯D.臣.海内之王者5.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求人可使报秦者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C.燕王拜送于庭D.荆轲者,卫人也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的课文选段,完成6~8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6.下列句中加点的“顾”与“于是荆轲……终已不顾”中“顾”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顾.计不知所出耳B.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C.三岁贯女,莫我肯顾.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7.下列句中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为之奈何B.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C.群臣侍殿上者D.而燕见陵之愧除矣8.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专诸专诸者,吴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
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
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力报私仇也,非能为吴。
”吴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
九年而楚平王死。
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盍余、属庸将兵围楚之潜(水名),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楚发兵绝吴将盍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
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专诸曰:“王僚可杀也。
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
方今外困于楚,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公子光顾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
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夹立侍,皆持长铍。
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
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杀僚之徒,尽灭之,逐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史记·刺客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进.专诸于公子光进:推荐B.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客:好客C.公子光详.为足疾详:通“佯”,假装D.既至王前,专诸擘.鱼擘: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内空无骨鲠..也..之臣B.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C.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为王..D.尽灭之,遂自立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①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②敛赀财以.送其行C.①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D.①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②良乃.入,具告沛公1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阖闾事成原因的一组是()①光真王嗣,当立②方今外困于楚,内空无骨鲠之臣③夹立侍,皆持长铍④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⑤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⑤D.②③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