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近年来,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出现较快增长,在东盟市场所占份额不断上升。
本文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增长,主要是东盟对农产品进口的总体规模扩大以及我国在东盟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导致的。
产品结构效应和产品竞争力效应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
扩大对东盟出口,中国需要进一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增长;东盟;恒定市场份额模型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21-3基金项目:江苏省2012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基于虚拟耕地的农产品贸易战略研究》(编号:cxzz12_0303)的阶段性成果。
0 引言2010年1月1日,涵盖19亿人口、14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建成,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间的经济合作掀开崭新一页。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
建成后,中国与东盟近90%的商品享受零关税待遇,中国与东盟各国因此被紧密联系在了同一个市场中。
2011年,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出口额为96.39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总出口比重的16.44%。
东盟成为了中国继日本、欧盟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市场。
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持续升温,中国和东盟的双边农产品贸易问题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和互补关系的评价,如张建清等(2005)、荣静(2006)、耿晔强(2009)借助于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指数等指标测算中国与东盟主要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和互补性,并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1-3]。
二是研究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增长潜力,如范爱军等(2008)、屈四喜等(2012)、王丰(2012)建立贸易引力模型,运用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出口情况,测算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出口潜力[4-6]。
周曙东等(2006)还使用gtap模型,模拟预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7]。
但总的来说,使用cms模型这样较成熟的模型来系统研究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增长的文献还较为少见。
本文以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为研究对象,借助cms(constant market share,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因素,以期为促进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1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的出口状况1.1 基本情况近年来,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合作不断深化,大致的进程如下: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因此中国与马来西亚、印尼等东盟内wto成员国间的双边经贸关系有了显著改善。
2004年1月,中国和东盟开始正式实施早期收获计划,针对500多种产品(主要是《海关税则》第1章至第8章的农产品)实行降税。
2005年7月,双方签订的《货物贸易协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2006 年1月,中国和东盟早期收获计划产品关税全部降为零。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双方90%产品步入了零关税时代。
2000~2011年期间(图1),我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额由13.43亿美元上升到96.39亿美元,增长了6.18倍,年均增长率为19.63%,除了2001年、2004年出口额比上年度有所下降外,整体上保持了增长态势。
具体来看,2002年、2010年的出口增幅较大,增长率分别为51.46%、39.42%,而在两个年份我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均发生明显改善,2002年是中国步入wto的初始年,2010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的初始年,双边经贸关系的改善显然能够促进贸易增长。
1.2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结构我国对东盟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类产品、水产品等传统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2000~2011年期间,园艺类产品占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比重从32.31%上升到57.54%,是目前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最主要类别。
2011年,我国对东盟的园艺类产品出口55.47亿美元,其中蔬菜产品为28.79亿美元,水果产品为15.15亿美元,果蔬制品为4.09亿美元,烟草制品为4.72亿美元,咖啡及茶产品为2.38亿美元,花卉产品为0.35亿美元。
东盟也成为了我国园艺类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2011年出口东盟园艺类产品占我国园艺类产品出口比重的24.89%;2000~2011年期间,我国对东盟的水产品出口额从0.45亿美元上升到16.61亿美元,水产品占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比重从3.35%上升到17.23%,成为目前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次主要类别。
1.3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分布从出口国别来看(表1),2000~2011年间,中国出口东盟农产品主要集中于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泰国,年均占比分别为25.25%、21.31%、15.53%、14.22%,合计占对东盟出口总额的76.31%。
具体来看,2000年,我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于马来西亚31%、印尼24.25%、新加坡14.79%、菲律宾12.3%,四国合计82.54%;2006年,我国对东盟的出口分布格局与2000年有所变化,泰国取代新加坡成为我国对东盟出口前4位国家之一,前4国的比重分别为马来西亚28.05%、印尼19.73%、菲律宾15.21%、泰国11.78%,四国合计74.77%;2011年,我国出口东盟农产品的国别分布与2000年相比有明显的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是越南、泰国取代了新加坡、菲律宾进入我国对东盟出口前4国之列,前4国的比重分别为马来西亚21.77%、印尼21.59% 、越南20.95%、泰国17.77%,四国合计82.08%。
2 出口增长的研究方法及框架2.1 模型建立本文第二部分的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数据显示,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规模、出口结构等都处于动态变化中。
不过,出口规模变动的原因以及产品结构、竞争力的变化对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等问题,无法通过描述性分析得知,需要借助于其他研究工具,而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onstant market sharemodel,cms)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该模型在1951年,由tyszynski(1951)首次提出,后经leamer和stern(1970)、jempa(1986)以及milana(1988)等多次修改和完善,现已成为研究对外贸易波动因素和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趋势的重要模型之一[8-10]。
当只研究一个出口市场时,运用cms模型可以不考虑市场结构因素,单一市场的cms模型用公式表示如下:分解模型中,δ为两个时期之间的变化量,q为目标市场的全部进口额,qi为目标市场对产品i的进口额,s为一国产品在目标市场的份额,si为一国的商品i在目标市场全部i商品进口中的份额,上标0表示期初年份,下标i表示商品i。
在模型的第一层次分解中,等号右端第一项为结构效应,指的是由于进口国对某类产品的进口规模和进口结构的变动而导致的一国该产品出口额的变化。
第二项为竞争力效应,指的是由于一国某商品出口竞争力的变化而引起的该产品出口额的变化。
第三项为交叉效应,指的是由于一国某出口产品因出口竞争力的变化和世界市场对该产品需求的变化交互作用所引起的该产品出口额的变化。
在模型的第二层次分解中,结构效应又分解为增长效应和产品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又分解为综合竞争力效应和产品竞争力效应。
其中,增长效应是指因进口国产品进口需求变化而引起的产品出口变动;产品结构效应是指因出口产品结构效应而带来的产品出口变化;综合竞争力效应是指因出口国产品综合竞争力变化而带来的产品出口的变化;产品竞争力效应是指因出口国特定产品在特定市场竞争力的变动而带来的产品出口变动。
2.2 数据选择与来源本文参照wto农产品协议,将农产品界定为《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以下简称hs)中hs1-24章的产品。
具体包括(1)活动物;(2)肉及食用杂碎;(3)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4)乳;蛋;蜂蜜;(5)其他动物产品;(6)活植物;茎、根;插花、簇叶;(7)食用蔬菜、根及块茎;(8)食用水果及坚果;(9)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10)谷物;(11)制粉工业产品;(12)油籽仁;工业或药用植物;饲料;(13)虫胶,树胶,树脂及液汁;(14)编结用植物材料;(15)动植物油、脂;蜡;食用油脂;(16)肉、鱼及水生动物的制品;(17)糖及糖食;(18)可可及可靠制品;(19)谷物或乳的制品、糕饼;(20)蔬菜水果制品;(21)杂项食品;(22)饮料、酒及蜡;(23)食品工业残渣及废料,配制饲料;(24)烟草及烟草制品。
研究对象为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其中东盟数据用的是其所有成员国(柬埔寨、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汶莱、老挝、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加总。
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的un comtrade数据库。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国对东盟农产品的出口从2002年以后有了较大的增长,因此本文以2002~2011年为研究期间。
根据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波动特征,把我国农产品对东盟的出口变化分为4期,将2002~2003年作为第1期,2004~2006年作为第2期,2007~2009年作为第3期,2010~2011年作为第4期。
为了保持数据的平稳性,每期数据采用的是该期间的贸易额平均值。
3 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3.1 结构效应与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的波动从第一层次来看(见表2),第1期到第4期的结构效应均为正值,贡献率分别为21.71%、140.29%、66.48%、44.51%。
说明东盟农产品市场的规模扩大是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从第二层次的结构效应分解来看,增长效应发挥主要作用,产品结构效应作用较小。
第1期到第4期,东盟对世界农产品的进口额分别增长了24.47亿美元、72.56亿美元、173.43亿美元、164.82亿美元。
正是由于东盟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增加,导致了即使是在份额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对东盟市场的农产品出口额也能分别增加1.73亿美元、7.17亿美元、15.21亿美元、16.3亿美元。
第1到第3期的产品结构效应为负值,说明该时期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没有较好的适应东盟市场对农产品结构的变化要求。
产品结构效应在第4期变为正值,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开始发挥出积极作用。
3.2 竞争力效应与我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额的波动从第一层次来看,第1期到第4期的竞争力效应对农产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8.94%、-34.45%、22.09%、3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