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科语文第一册复习重点 两汉部分

预科语文第一册复习重点 两汉部分

三、两汉文学(一)汉乐府民歌
运用顶针修辞(也称顶真,联珠或蝉联),环环紧扣,几个转折,时喜时悲,充分写出了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缠绵殷切,同时读起来有种流畅的音乐性。

3)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翻译:枯桑虽已无叶尚且知道天风的拂吹;海水虽然广大不易结冰,也可知道天气的变冷。

赏析:用自然景象进行比兴,比喻自己凄苦的景况,暗示远方的人也能了解。

春去秋来,眼看桑枯叶落,水冷天寒,
伊人未归,内心的凄冷不言而喻,引出更深刻的思念之情。

4)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翻译:书信前部分嘱咐要多层架米饭,后部分说经常想念。

赏析(结尾的妙处):
点明书信内容纯为关心思念之语,令人欣慰,但是回避了重要问题—归期。

思妇此时的心情宽慰与失望交杂,一切又在不言中,留给人无限的遐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5)重点字词
宿昔梦见之:昨晚。

梦见在我傍:通“旁”,旁边。

入门各自媚:爱。

双鲤鱼:借指书信。

长跪读素书:伸直腰,臀部离开脚后跟的姿势,表尊敬。

5、被赞誉为诗母、一字千金、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

6、《行行重行行》
(1)中心思想:
描写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一思妇对远行夫君的思念之情。

(2)赏析:
1)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翻译:走啊走啊,又走啊走啊,我和你活生生地被分开了。

简析:首句连叠四个“行”字,意蕴悠远,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为全诗奠定了痛苦伤感的氛围。

次句化用屈原《九歌·少司命》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表现出思妇的无奈与不甘,抒写思妇别离时难
舍的内心感受。

2)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简析:“万余里”,极言离之遥远。

此两句为思妇想象之词。

“道路阻且长”,化用《诗经·秦风·蒹葭》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句,结构上承上启下。

社会动乱,
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于是发出相思之苦和绝望之
悲的哀吟和叹息。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虚写)
简析:思妇于极度思念中展开丰富联想,用比兴的手法,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
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

(3)情感变化线索: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
—末以宽慰期待作结。

(4)艺术特色: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感情真挚,曲折细腻;风格淳朴清新;比兴和化用诗句使诗歌意味含蓄悠远。

(5)重点字词
相去.万余里:距离。

相去.日已远.:离别;久远。

胡马依北风:依恋衣带日已缓:宽松。

游子不顾反:通“返”,返回。

岁月忽已晚:岁终。

弃捐勿复道:抛开、丢开。

“弃”、“捐”同义。

(6)重点句子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7、故事梗概:
(1)曹沫篇:曹沫,鲁国人,虎胆龙威,勇冠三军。

鲁公对他很赏识,任命他为将军,同齐国交战。

未料三战皆败,鲁公心怯,赶紧割地求和。

但是并未责怪曹沫,仍用他为将。

后来曹沫以其忠诚、勇气和不烂之舌,要挟齐桓公帮助鲁公要回了土地。

(2)专诸篇:专诸,吴国堂邑人,屠户出身。

虎背熊腰,英武有力,对母亲非常孝顺,是当地有名的孝子、义士。

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

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

(3)豫让篇:豫让,春秋战国间晋国人。

为晋卿智瑶家臣。

晋公二十二年赵﹑韩﹑魏共灭智氏。

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

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

(4)聂政篇:聂政,战国时侠客,魏国轵人,以任侠著称。

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姐避祸齐地,以屠为业。

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已报仇。

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朝都,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

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姐姐,遂持剑自破其面,挖眼、剖腹。

其姐在韩市寻到弟尸,伏尸痛哭,后撞死在聂政尸前。

(5)荆轲篇:荆轲,战国时卫国人,世称荆卿,好读书击剑。

他曾先后与盖聂、鲁勾践论剑、下棋,皆有不称之处,但都默然处之。

后至燕国,与高渐离、狗徒饮歌于市。

战国末期,秦国举兵灭韩国,后又攻破赵国,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当时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丹,由于秦“遇之不善”而逃回燕国。

后秦国继续讨伐他国,逼近燕境。

燕太子丹请教师傅鞠武,鞠武分析不宜抵抗。

后遇亲将樊於期逃之燕国。

鞠武请柬遣走樊将军,燕太子丹因哀怜之心而不同意。

无奈之下,鞠武给太子丹举荐贤者田光。

不料田光已垂垂老矣,力不能及,于是田光向太子丹举荐门人荆轲,并为消除太子疑虑而以死明志。

既得荆卿,燕太子丹奉之为上客,为其准备燕富饶之地的地图、最锋利且浸毒的匕首以及助手秦舞阳,辅助其前往秦国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

另外荆轲巧言请得樊於期首级。

慷慨悲壮的易水送别后荆轲与秦舞阳告别众人,奔赴秦国。

秦大殿之上,荆轲献上樊於期首级和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欲取之刺杀秦王,不料失手,一番追逐打斗后,御医夏无且一个药囊掷倒荆轲,致使秦王有机可趁砍杀荆轲。

刺秦计划以失败告终。

后秦大举进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之友高渐离由于善击筑而进入秦宫,后欲举筑扑秦王,终不成功。

秦王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8、荆轲人物形象(之前发过了)
9、相关问题:
(1)“易水送别”与“廷刺秦王”,是《史记》中脍炙人口的精彩情节。

说说这两段文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简析:“易水送别”:音乐、诗歌渲染壮别气氛,语气长短有致而富于情韵。

“刺秦王”:密集的动词、形容词渲染激烈场面,语句简短、节奏急促。

两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荆轲为完成使命,做了哪些准备?可看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简析:准备最有用的信物,准备最厉害的匕首,这些可以看出他计划的周密性,办事周全,为人谨慎,为了目的想尽办法。

(3)“荆卿好读书击剑”一句有何暗示?
简析:暗示荆轲其实是儒雅之士,为以后刺杀秦王各方面做交代。

(4)与盖聂论剑,受怒目即离去,这个细节表现了荆卿怎样的个性?对后来的故事有怎样的影响?
简析:荆轲强烈地维护自尊,暗示其剑术未能精益求精,为后文刺杀秦王不成功伏笔。

(5)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有何作用?
简析:写秦武阳色变振恐,反面衬托荆轲的沉着、勇敢。

文中威严天下的秦王绕柱逃窜的丑态以及不怡者良久都是侧面衬托荆轲。

10、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简析:一、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旋涡之中,通过他们各自的言行显示性格特征。

二、运用对比和烘托的手法刻画人物。

三、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的刻画人物形象。

11、刺客列传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实质是:“士为知己者死”。

12、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通“慑”,震慑
2)荆轲嘿而逃去:同“默”,默默地
3)诸侯服秦,莫敢合从:通“纵”,合纵
4)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
5)右手揕其匈:同“胸”,胸口
6)偏袒扼捥而进曰:同“腕”,手腕
7)今太子迟之,请辞决:通“诀”,诀别
8)复进地近,举筑朴:通“扑”,扑击
9)乃引匕首以擿秦:同“掷”,扔
10)燕王诚振怖:通“震”,害怕
11)奈何以见陵之怒:通“凌”,欺凌
12)臣海内之王,其意不厌:通“餍”,满足
(2)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盖聂怒而目之瞪视
使使往之主人派使
荆轲和而歌于市中唱歌
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作人质
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邺率领
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给。

房子住
皆白衣冠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秦王闻之,乃朝服,设九宾穿上朝服
天雨粟,马生角也下雨
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使……臣服
2)名词作状语
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每天
北有甘泉谷口与固,南有泾渭之沃在北面、南面
右陇、蜀之山,左关殽之险在右边、左边
彼秦大将擅长于外而内有乱在国内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向北方
发尽上指冠向上
偻行见荆卿弯腰曲背着
膝行流涕双膝着地向前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用匣子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像簸箕一样
稍蚕食诸侯像蚕一样3)意动用法
太子丹迟之以为迟,嫌迟
群臣怪之觉得奇怪
(3)特殊句式
1)和而歌于市中介宾短语后置句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3)给贡职如郡县介宾短语后置句
4)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