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江口至瓮安高速公路项目沥青路面施工作业指导书贵州中交安江高速公路有限公司2015年5月目录1总则41.1目的及意义 (4)1.2编制依据 (4)1.3与其他相关规范的关系 (4)1.4适用范围 (4)2基层施工 52.1一般规定 (5)2.2施工准备 (5)2.2.1 技术准备 (5)2.2.2 资源配备 (6)2.2.3 配合比设计 (7)2.2.4 基层原材料要求 (9)2.3施工工序 (10)2.4施工要点 (11)2.4.1 拌和 (11)2.4.2 运输与摊铺 (12)2.4.3 碾压 (13)2.4.4 养生 (14)2.4.5 裂缝处理 (14)2.5基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15)2.5.1 基层原材料的质量管理 (15)2.5.2 基层混合料质量管理 (16)2.5.2 基层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要点 (16)2.5.3 动态质量管理 (17)3 透层、封层、粘层施工173.1一般规定 (17)3.2施工准备 (18)3.2.1 技术准备 (18)3.2.2 资源配备 (18)3.2.3 SBS改性沥青同步碎石封层设计 (19)3.2.4 施工材料要求 (19)3.3施工工序 (19)3.4施工要点 (20)3.4.1 透层施工 (20)3.4.2 碎石封层施工 (21)3.4.3 粘层施工 (21)3.4.4桥隧防水粘结层 (22)3.5透层、封层、粘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22)3.5.1 透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22)3.5.2 封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22)3.5.3 粘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22)3.6透层、封层、粘层现场质量检测标准........................... ..234 热拌沥青混合料结构层施工234.1一般规定 (23)4.2施工准备 (24)4.2.1 技术准备 (24)4.2.2 资源配备 (24)4.2.3 沥青搅拌设备要求 (25)4.2.4 配合比设计 (25)4.2.5 面层原材料 (29)4.3施工工序 (32)4.3施工要点 (33)4.3.1 拌和 (33)4.3.2 运输 (35)4.3.3 摊铺 (35)4.3.4 碾压 (37)4.3.5 施工接缝处理 (39)4.3.6 施工防污染及处理 (39)4.4沥青面层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40)4.4.1 原材料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40)4.4.2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质量管理 (41)4.4.3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41)4.4.4 热拌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中的试验规定 (42)4.4.5 动态质量管理 (43)5 路面附属工程施工工艺445.1一般规定 (44)5.2中央分隔带施工 (45)5.3超高排水沟 (46)5.3集水井 (48)5.4路缘石安装 (48)5.5小型预制盖板安装 (49)5.6土路肩小型预制件安装 (49)5.7路面排水 (50)1总则1.1 目的及意义充分考虑本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减少盲目性,消除质量隐患,减少工程损失,力争“五年无病害,设计年限不大修”的目标,经认真分析总结后编制本施工作业指导书。
1.2 编制依据1、《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2、《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51-2009)》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5、《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F20-2011)》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8、《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技术指南第三分册路面工程》9、《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IG F80/1-2004)》10、《贵州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局关于开展SBS改性沥青中SBS含量检测工作的通知(黔交质[2014]168号)》11、《贵州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局关于调整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中渗水系数标准的通知(黔交质[2014]171号)》12、《关于印发<贵州省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常用工艺控制要点和管理规定>的通知(黔交质监[2012]12号)》13、《贵州省江口至瓮安高速公路两阶段施工图路面工程》1.3 与其他相关规范的关系本作业指导书是对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细化、补充,在使用过程中未涉及的内容,应严格按照公路工程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等执行。
1.4 适用范围适用于贵州省江口至瓮安高速公路路面工程。
2基层施工2.1 一般规定2.1.1路面工程承包人进场后应立即进行现场考察,收集气象、水文及地质等资料,结合工程的主要分项及特点,调査沿线料源的分布和交通条件,落实水稳(级配碎石)拌和厂以及沥青混凝土拌和厂的具体位置、占地面积、平面布置以及变压器的安装位置等工作,并汇编调查报告,报请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布置和建设驻地。
2.1.2 开工前必须建立健全质量、环保、安全管理体系,并对各类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技术、安全交底。
2.1.3 应统筹规划、强化协调,避免路基、交安、绿化等工程交叉施工污染,并应采取防污染措施。
2.1.4 级配碎石基层、底基层未铺封层时,禁止开放交通,以保护表层不受破坏。
2.1.5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期宜在冰冻(-3~-5℃)到来半月前结束,并尽量避免在高温季节施工,施工时日最低温度应在5℃以上。
2.1.6 桥台处基层施工,如先施工基层,后施工台后搭板工艺,基层施工时,应在搭板处设置钢模板,每块钢模板可采用不少于三根角钢上下错开连接支撑,角钢另一端采用钢钎固定,模板之间采用榫卯连接。
2.1.7 应铺筑试验段工程,实行首件工程验收制。
试验路段的长度不应小于200m。
2.1.8 施工过程中,施工原始记录应与施工工序同步,工程现场验收应与施工资料签认同步,对隐蔽工程应保留相关影像资料。
2.2 施工准备2.2.1 技术准备2.2.1.1图纸审核组织技术人员对设计图纸进行审核,查看图纸是否存在漏项、多项及设计不合理的地方。
2.2.1.2测量复测接桩后应进行导线、水准点的复测和加密测量工作。
2.2.1.3试验准备施工前应对做好工程原材料、配合比等相关试验。
2.2.1.4 施工方案根据总体施工组织设计,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工期要求、施工队伍、机械设备等因素,编制路面专项施工方案。
2.2.1.5路床交验(1)施工单位进场后,应及时组织路床交验。
严禁小路段交验,其他交叉施工工程应在沥青路面施工前完成。
(2)路基、桥梁、隧道工程交验工作应有路面施工单位参加,并办理相关书面交验手续。
(3)路基验收弯沉规定值严格执行《贵州省交通厅关于统一高速公路或重载交通弯沉检测验收标准车型的通知 (黔交质监[2014]9号)》相关的要求:规定的弯沉检测车参数(4)台背回填范围、零填零挖和填挖过渡部位应加大弯沉值的检测频率。
(5)路面施工单位铺筑路面结构层之前必须清除路床顶面的软弱、坑槽、平整度差等质量病害,并采用自重18t以上的重型振动压路机予以全幅慢速振动碾压不少于一遍,确保压实质量符合要求。
2.2.2 资源配备2.2.2.1 根据工程规模、工期和技术难度等配备相应的管理、技术、测量、试验、环保、专职质量检查和安全管理人员。
2.2.2.2 路面施工机械设备宜按不低于表2-2-2要求配备。
2.2.2.3 基层搅拌设备要求⑴集料供给系统。
配备不少于4个集料仓,料仓上部应设有剔除超限料的格网以利于超限料滚落。
细集料仓应配备振动破拱装置。
集料供给应采用变频调速的皮带秤电子计量方式。
⑵水泥储存、供给系统。
配备不少于2个水泥储罐,罐体底部设有高、低压空气破拱装置,不宜采用振动破拱。
水泥供料要采用变频调速的电子螺旋秤方式计量,不采用减量秤计量装置。
⑶水、添加剂供给系统。
水供给系统严禁采用手动阀门的方式控制流量,宜采用涡轮流量计进行计量,且能采用电子调节装置实现自动控制。
⑷拌和系统。
强制式搅拌缸单级长度不小于3米,为提高拌和的均匀性,宜采用两级搅拌缸串联拌和。
磨损严重的搅拌缸叶片必须及时更换。
⑸混合料的输送系统。
为防止混合料抛料离析,在输送带卸料部位装备防止抛料挡板装置。
⑹混合料储存系统。
应备有混合料储料仓用以暂时储存混合料。
⑺计量标定。
所有电子计量系统需进行静态标定,并进行物料标定和动态配料误差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配料误差:集料不大于2%,水不大于1%,水泥不大于1%。
2.2.2.4 基层摊铺设备要求⑴应使用两台性能相当的摊铺机进行梯队联合摊铺,以保证基层厚度一致,完整无缝,平整度好。
⑵摊铺机应具备摊铺速度自动控制功能、刮板输料自动控制功能、螺旋分料自动控制功能、夯锤振捣自动控制功能、两纵一横自动调平功能、停机油缸自动锁定功能。
2.2.2.5 基层碾压设备要求⑴当单层压实厚度≤20cm时,每个作业面18~20t重型单钢轮振动压路机≥3台,自重大于30t轮胎压路机1台。
⑵当单层压实厚度>20cm时,每个作业面18~20t重型单钢轮振动压路机≥2台,自重大于30t轮胎压路机1台,并且配备1台自重≥30t的超重型单钢轮振动压路机。
2.2.3 配合比设计2.2.3.1 级配⑴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采用骨架密实级配;一般级配见表2-2-3-a。
表2-2-3-a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⑵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采用悬浮密实结构;一般级配见表2-2-3-b。
表2-2-3-b 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2.2.3.2 级配碎石配合比设计级配碎石混合料采用重型击实方法进行设计,其技术指标见表2-2-4。
级配碎石混合料采用重型击实方法设计步骤为:⑴按实际使用的集料,分别进行筛分,按颗粒组成进行计算,在级配颗粒组成范围内按4.75mm筛孔的通过率调配出粗、中、细三种级配。
⑵对每种级配选取5个含水量进行重型击实试验,确定级配碎石的最佳含水量及最大干密度。
⑶在最佳含水量下成型试件,进行级配碎石浸水4d的CBR试验。
在满足CBR值要求的级配中,选取CBR值最大者作为设计级配。
⑷施工单位级配碎石组成设计完成后形成试验报告,报送中心试验室审批,中心试验时应事先按规定进行相关的平行试验,作为审批的依据。
通过批复的组成设计方可进行试铺段铺筑。
2.2.3.3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配合比设计⑴强度要求见表2-2-5。
⑵混合料组成设计的步骤①取工地实际使用的碎石,分别进行水洗筛分,按颗粒组成进行计算,确定各种碎石的组成比例。
要求混合料的级配应符合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合成碎石的颗粒组成的规定。
②取工地使用的水泥,按不同水泥剂量分组试验,一般建议基层水泥剂量按4.0%~5.5%,分别取(3~4)种比例进行试验(以集料质量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