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痛证针灸笔记

痛证针灸笔记

痛证针灸笔记疼痛是一种机体内在的主观感觉,是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

现代医学认为疼痛可由多种伤害性刺激如机械、电流、热化学物质所致,易受精神或心理因素的影响。

它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另一个是个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并伴有较强烈的情绪色彩,表现为一系列的躯体运动反应。

但是,超出一定限度的疼痛,会对机体产生相反的作用,"防御过当"以致引起某些病理性反应,甚至造成危害,疼痛性休克就属此例。

袓国医学认为疼痛是由于正虚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气血凝滞,痹阻经络而成。

《素问 ? 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素问 ? 举痛论篇》亦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冬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灵枢 ? 五癃津液别》亦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

"说明导致痛证发生的原因不外虚实两端,虚为"不荣则痛";实为"不通则痛"。

一、"不通则痛"为实性痛证的病机关健"不通则痛"是说疼痛的发生无论何因所致,皆由于邪气阻滞经脉,气血不畅使然。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脉气血应该"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若遭受外邪侵袭,就会造成气血瘀阻不通,使脏腑经络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共痛机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机阻滞: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

若情志不舒,愤郁不伸,意欲不遂,则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气滞胸胁乭致胸胁胀痛;气滞上焦则胸痛;气滞中洲则胃痛。

气滞少腹则腹痛;气滞胞宫则痛经;气经脉则肢体疼痛。

而气机升降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脾胃为其枢纽,故气滞致痛与此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2.寒邪凝滞:寒性收引、凝滞,易致经脉发生蜷缩、绌急拘挛,项强痛,身体骨节疼痛:寒中太阴而腹痛;寒袭少阴而发心胸疼痛;寒中厥阴而巅顶疼痛;寒凝经脉则肢体肌肉疼痛。

3.热邪壅遏:《经》云: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说明热邪壅盛,正邪相搏,则影响气血运行,加之血受热邪燔灼,血热阴伤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壅滞,可发为痛证。

如热结蕴肺,肺终受伤则发胸痛;热郁肝胆,肝胆络脉受灼则胁痛;肝火循经上扰清窍,可见头胀痛、目赤痛;热结阳明,腑气不通则腹痛;热犯心经,热瘀互结则心痛;心火下移小肠,则小便赤涩灼痛;热邪客于肌表,阻遏肌肤脉络气血则肌肤灼热疼痛;热入经络、关节,与气血相搏,致经络瘀阻则关节肢体疼痛;热邪壅盛,热及肌肉,燔灼气血,则又发疮疡、疔疖、肿痛、灼热、如肺痈、肌肤疔毒等。

4.湿邪阻遏: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最易阻遏气机,闭阻气血而发疼痛。

湿蒙清窍,清阳不展,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闭阻则头痛如裹;湿邪果脾,使气机升降失常,则脘腹痞满疼痛、泄泻;湿邪留滞脉络而不去,使气血闭阻,而成着痹重痛。

5.湿热蕴蒸:湿热相合,如油着面,湿得热而益深,热得湿而愈炽。

湿热为患,最易阻遏气机,上扰下注,流窜经终,遏阻气血,使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多种疼痛。

湿热蒸腾于上,循经络上行而入清窍,使气血壅塞清窍而不行,故发头、耳、舌、口、咽喉之窍痛;湿热犯于上焦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胸阳不展,心血痹阻,发为胸痛心痛;湿热蕴蒸于中焦,或郁于肝胆,则肝胆失其疏泄条达,而致胁痛、黄疸等;或果遏脾胃,气机壅滞,腑气不通,则脘腹疼痛;湿热之邪蕴结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常,则腹痛下痢;湿热流注于下焦,或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尿道终脉不畅,而为尿痛尿急;或下注冲任,冲任气机不利,而为腹痛带下;或下注大肠,则为痔疮且裂等。

二、"不荣则痛"为虚性痛证的病机关健"不荣则痛"是指因邪气侵袭,或脏腑功能低下,致使阴阳气血等亏损,人体脏腑脉络失于温养、濡润,而引起的疼痛症状而言。

1.阳气虚弱,脉络失煦: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脉道不通,气血瘀滞不行发为疼痛;或不能温煦脏腑经络,经脉挛缩而发生疼痛。

2.阴血亏虚,脉络失濡:"血主濡之”血虚不能营养和滋润脏腑、形体、九窍等组织器官,筋脉失养,脉络拘急而发生疼痛。

三、痛证之治,以调神为主为先我们认为疼痛虽因瘀而生,但不离乎心所主,故当调神导气以止痛。

《灵枢? 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一切感觉都是心感受刺激传导后发生的反应,所以疼痛也是心感受病机反应传导至心的感觉。

《素问 ? 至真要大论篇》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燥则痛甚,心寂则痛微";"痛则神归之"。

抑制疼痛反应,需要"心"对甚病理变变化的感知,使得疼痛消失,也是针灸治痛的机理之一。

也就是说疼痛是神的生理病理表现,疼痛虽因气血运行涩滞,脉络闭阻不通而血瘀,痛证作矣。

因此治疗当先调其神,令气易行,以意通经,使气机条达,血脉调和,通则不痛。

临床常以水沟、内关及耳穴神门作为治疗各种痛证基本方,重在调神,以神导气,疏理气机,使气行痛止。

并根据疼痛的性质和部位,辨证取穴辅以循经取穴,以调神为主为先,以通经为辅为用,共奏调神导气,住痛移疼之效,用于治疗各种痛证。

四、痛证之治,以通经为辅为用疼痛之机在于不通,故当通经以止痛。

"然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

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也。

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医学正传》)说明"通"并非单指通下、破瘀散结之法,其变通妙用可谓无穷。

如皮之不通者,轻而扬之,常用辛散发汗、透邪之品,据其寒热不同之性,以桂枝汤、银趐散之类加减化裁;腑气不通者,重而减之,以承气汤、大柴胡汤之类加减化裁;上而不通者,引而越之,以瓜蒂散探吐,此法现已很少用下之不通者,引而竭之,脉证俱实,水湿壅盛,小便不通,治以八正散、五苓散之类;中满不通者,分消于内,宿食停滞,气机阻塞不通,治以枳实导滞之类;血分不通者,决而通之,常选用桃核承气、抵当汤丸之类;因其衰而不近者,彰之使通,常选用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之类,即所谓虚者助之使通。

针灸治疗痛证效若桴鼓,对不同的痛证要采用不同的经穴与配方,施以不同的针灸方法。

《灵枢 ? 九针十二原》云: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说明针灸具有通经脉、调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因经脉壅滞,气血不通的痛证。

我们临床在治疗痛证时,常采用辨证取穴合以分症循经取穴的方法。

辨证取穴是根据疼痛的病因、病性等来选穴配方,此法多以治本。

病因、病性选穴配方气滞胀痛者针支沟、阳陵泉、太冲瘀血刺痛者刺膈俞、血海、地机或刺络放血实热切痛者针大椎、曲池、合谷或刺络放血风寒掣痛者刺灸风巿、风门、风池或拔以火罐湿浊重痛者针阴陵泉、丰隆虚寒隐痛和绵绵作痛者刺灸中脘、关元、足三里精血不足疞痛者针太溪、三阴交、足三里筋伤者针阳陵泉骨伤者刺大杼脏病取俞穴腑病取募穴分症循经取穴是根据疼痛症状的病位,按其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来选穴配方,此法多以治标。

巅顶痛取百会、太冲兼沉闷痛喜按者加蠡沟兼剧痛拒按者加涌泉前额痛取攒竹、头维、合谷兼外感者加风池兼眼胀者加太阳兼鼻疾者加上星、迎香侧头痛取风池、丘垆后头痛取风府、昆仑、后溪眉棱骨痛取攒竹、丝竹空头风取至阴目赤肿痛者麦粒肿者牙痛之上牙痛门齿痛者犬齿痛者牙痛之下牙痛门齿痛者犬齿痛者齿龈肿胀者齿龈松动者三叉神经第一支痛者第二支痛者第三支痛者急性咽喉痛者慢性咽喉痛者颈项强痛不能向左回顾取睛明、太阳、太冲取臂臑取下关、内庭加水沟加巨胶取颊车、合谷加承浆加大迎加风池、曲池加太溪、太冲取至阴、丝竹空、听宫取内庭、下关、听宫取合谷、颊车、听宫取少商、商阳点刺放血及大椎、合谷取天突、太溪、照海取右侧风池者不能向左回顾者头歪斜不能挺直,向左侧取右侧风池取右侧列缺歪斜者向右侧歪斜者头向左下倾者头向右下倾斜者头不能向前俯者头不能向后仰者急性肩部肿痛者慢性肩痛者取左侧列缺取右侧金门取左侧金门取风府、双侧悬钟取水沟、双侧落枕穴取肩髃、肩胶、肩贞点刺放向及阳陵泉取天宗、臂臑、阳陵泉肩凝症者肩不能上举者肩不能外施者肩不能外展者肩不能平抬者肩不能后背者肩不能内旋者肘关节疼痛者不能曲肘者取肩髃、肩胶、肩贞、条口透承山加肩髃加中泉加巨骨加极泉加肩内俞加大陵取曲池、健侧对应点加尺泽不能伸直者不能用力者直肘臂不能上抬者腕关节疼痛者手腕平放不能下垂者手腕竖放不能上抬者胸胁胀痛者血瘀者肋软骨炎心绞痛者乳房胀痛者胆绞痛者胆道蛔虫痛者腹痛之上腹痛者侧腹痛者下腹痛者绕脐痛者脐中痛者实证痛经者虚证痛经者急性脊柱痛者急性腰痛者慢性腰痛者少阳经痛者胯关节疼痛者盘腿不能向外转胯者盘腿不能向内转胯者膝关节疼痛者上楼足未落地痛甚者上楼足落地痛甚者下楼足未落地痛甚者下楼足落地痛甚者踝关节疼痛者足不能内收者足不能外展者足不能下垂者足不能上抬者加天井加肘尖加孔最取外关、健侧对应点加阳溪加阳谷取太冲、阳陵泉、支沟加章门加健侧对应点取至阳、内关、大陵取乳根、肩井、内关、梁丘取胆囊穴、阳陵泉取迎香透四白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取阳陵泉、曲泉、太冲取关元、中极、三阴交、太冲取百虫窝取公孙取中极、次胶、地机、中都取关元、脾俞、命门、足三里取水沟、风府取腰痛点、扭伤穴(手三里周围寻压痛点)、委中取肾俞、大肠俞、委中、昆仑取耳穴神门、风池、环跳、阳陵泉取环跳加地机、昆仑加阳陵泉、太溪取内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加鹤顶加承山加委中加足三里取健侧对应点加丘垆加商丘加解溪加昆仑、太溪足跟痛者取大陵此外,根据《内经》中"以痛为腧"的原则,临床上还可以循经探寻压痛点,以治疗击仆、扭伤、痹证等疼痛,亦常收良好的效果。

筆記來源:针灸临床穴性张智龙编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