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课件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ppt课件

③药物的浓度(稀释程度)。
④药物毒性作用及变态反应
四、影响药物外渗的因素
① 专业知识缺乏,不了解药物特性,使用方法等 ② 临床经验不足,对外渗判断能力差 ③ 被动输液治疗,输液工具选择不当 ④ 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差,穿刺部位选择不当 ⑤ 责任心欠缺,巡视不到位 ⑥ 药物外渗风险宣教不到位
下列情况应考虑外渗
化学性药物-药物的种类
发疱性
长春瑞滨、长春新碱、表柔比星(表阿霉素) 多柔比星,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氮芥
刺激性(强刺激性)顺铂、奥沙利铂、卡莫司汀、紫杉醇、吉西他滨、 铂类、依托泊苷
刺激性(中等刺激)甲胺喋呤
非发疱性(非刺激性)氟尿嘧啶、环磷酰胺、阿糖胞苷、塞替派
发疱性
刺激性
目录
CONTENTS
0 1
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分类
0 2
药物外渗的分级、分期
0 3
药物外渗发生机制、临床表现
0 4
影响药物外渗的因素
05 药物外渗处理原则、预防及处理措施
PART 01
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分类
一、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
药物渗出
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非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 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II 期 静脉炎性反应期
渗漏2-3天后,沿 静脉走向条索状 肿胀、发红、疼 痛,可出现发热
III 期 组织坏死期
局部皮肤变性坏 死黑痂和深部溃 疡肌腱,血管外 露或感染
PART 03
药物外渗发生机制、临床表现
三、发生药物外渗的机制
输液针头尖端刺破血管壁 药物刺激引起静脉收缩、血流缓慢,稀释能力下降 液体静压增加,从进血管的针眼处渗漏 高渗性、高pH值或其他刺激性的输入液体或药物刺激血
去甲 肾上 腺素
多巴 胺外

三、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 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等) • 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约8-10 变性坏死。
葡萄 糖酸

氯化 钾注 射液
三、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 高渗药物:(20%甘露醇、造影剂、50%GS葡萄糖、脂肪乳) • 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或黑色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5cm,
4级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淤伤、 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15cm ,循环障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疼痛,任何容量的 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局部皮肤红润、 肿胀、发热、刺 痛,无水疱和坏 死
造影剂外渗
甘露醇外渗
造影剂外渗
三、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 化疗药物如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新碱、卡氮芥、氮烯、环磷酰胺、氟尿 嘧啶、顺铂等
• 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局部红润、 苍白、灰白,继之(烧伤样改变)黑红、紫黑、黑痂或继发感染。
ADM渗出
表阿霉素
不同类型化疗药物的临床表现
非刺激性
PART 02
药物外渗的分级、分期
二、药物外渗的分级
0级: 没有症状
根据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 的标准,将药物外渗分为5级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 伴有疼痛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15cm之间,皮肤发凉, 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药物外渗
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 外的周围组织。
注射造成局部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 积的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 医疗事故。
一、药物外渗分类
非化疗性 药物
非化学性药物-药物的种类
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胺碘酮、垂体后叶素、等 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等 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脂肪乳、高渗造影剂等 其它药物:胺碘酮
• ②癌症患者反复化疗,血管脆性增加。
• ③糖尿病:糖、脂肪代谢障碍,致外周血管 病变。
• ④静脉压增高:如静脉血栓、上腔静脉压迫 综合症及乳癌术后
四、影响药物外渗的因素
3、药物性质
①药物酸碱度(pH值)。药物PH值:>9或<5 (正常人PH值 7.35-7.45) ②药物的渗透压。240-340mOsm/L,渗透压影响 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运动,渗透压越大,静脉刺 激性越大
发疱性
渗漏后可以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溃烂 (长春瑞滨、长春新碱)
刺激性
渗漏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 (奥沙利铂、紫杉醇、吉西他滨、铂类、 依托泊苷、甲氨蝶呤)
非发疱性 (非刺激性)
无明显发疱及刺激作用的药物 (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环磷酰胺)
PART 04
影响药物外渗的因素
四、影响药物外渗的因素
管壁,损伤血管内皮,引起液体扩散从而造成外滲 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滲透压降低 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
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三、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 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 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红白相间,呈条纹状,刺痛、烧灼痛, 约8-10h变性坏死
病人主诉注射部位有尖锐的刺痛或烧灼感 注射部位有肿胀 静脉推注时有阻力 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慢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护士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观察 注射部位有无肿胀是否出现局部隆起、 输液不通畅。 2.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 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 3.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 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患者有 无胀痛感。
临床表现:①静脉颜色发白,呈条索状延伸,有时会呈树枝状蔓延。 ②如持续使用同一静脉,时间过长会引起整条注射静脉色素沉着,呈条索 状硬化,甚至失去弹性。③临床使用血管收缩剂时,静脉通路在保持通畅 的情况下,以两条通路轮流注射,令一条用0.9%生理盐水封管备用,可以 有效减少血管活性药的静脉刺激作用。
三、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其他因素
疾病因素
药物因素
生理因素
四、影响药物外渗的因素
• 1、生理解剖因素 • ①老年人血管硬化或脆性大,血流缓慢,药物起始局部药液浓度相对高,刺
激作用增强。 • ②小儿血管壁薄,血管腔细小,比成人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
四、影响药物外渗的因素
• 2、疾病因素
• ①昏迷、休克、肺心病:微循环障碍,血管 通透性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