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专题复习 动点问题

初三专题复习 动点问题


小结:
积累就是知识
动点问题 动点题是近年来中考的的一个热点问题,解这类题目要“以静制动”, 即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来解。一般方法:首先根据题意理清题目中两个变量X、Y 及相关常量。第二找关系式。把相关的量用一个自变量的表达式表达出来,再解出。 第三,确定自变量范围,画相应的图象。
必要时,多作出几个符合条件的草图也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DQ2 DP2
t 2 42 (2t 3)2
3t 2 12t 25 0
∵ △ = —156<0
.
∴方程无解。
即点D都不可能在线段QP的中垂线 上。
小结:
1、比例
D
C
A
B
积累就是知识
2、平行
A
D
QP
B
C
3、求面积
A
M
QD
P
B
C

化动为静
分类讨论
数形结合

构建函数模型、方程模型
2.(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 APQ的面积与△ ABC的面积 比为7︰15?若存在,求出相应的t的值;不存在说明理由。
A
S ABC

1 86 2
24
D
Q
P
y
7
S ABC
15
B
C
计算要仔细
4 t 2 4t 7 24
5
15
t2 5t 14 0
(t 7)(t 2) 0
D
C
的好助手:
E
数形结合定相似
A
B
P
比例线段构方程
D
C
E
A
B
P
2.在Rt△ABC中,∠C=90°,AC=6cm, BC=8cm, 点P由点A出发 ,沿AC向C运动,速度为2cm/s,同时 点Q由AB中点D出发,沿DB向B运动,速度为1cm/s, 连接PQ,若设运动时间为t(s) (0<t ≤3)
(1)当t为何值时,PQ∥BC? 若PQ∥BC
本节课重点来探究动态几何中的第一种类型----动点问 题。
1、如图:已知 ABCD中,AB=7,BC=4,∠A=30° (1)点P从点A沿边AB向点B运动,速度为1cm/s,时间为t(s).
当t为何值时,△PBC为等腰三角形?
D
A 30° P
7
若△PBC为等腰三角形
C
则PB=BC
4 B
∴7-t=4
y 4 t 2 4t 5
2.(2)
D
Q

A 在RtABC中,C 90
SinA 8 10
P
QN 8
N
AQ 10
B
C
QN 8
5 t 10
三角函数法
QN 4 4 t 5
y 1 2t 4 4 t
2

5
y 4 t 2 4t 5
(锐角)
D
C
E4
A
7
B
P
当PB=PC时
1、如图:已知 ABCD中,AB=7,BC=4,∠A=30°
(2)若点P从点A沿射线AB运动,速度仍是1cm/s。
当t为何值时,△PBC为等腰三角形?
D
C
D
C
4 P
A
7
B
当BP=BC时
D(钝角)
C
4
A
7
B
P
当BP=BC时
(锐角)
D
C
4

30°
A
7
B 23 E
P
收获一:化动为静
收获二:分类讨论
收获三:数形结合
收获四:构建函数模型、方程模型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为矩形,点A、B的坐标分别为(4,0)、(4,3),动点M
、N分别从点O、B同时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其中点M沿OA向终点A运动,点N沿BC向终点
C运动,过点N作NP⊥BC,交AC于点P,连结MP,当两动点运动了t秒时。
t 7(舍去),t 2
∴当t=2时, △ APQ的面积与△ ABC的面积比为7︰15
2.(4)连接DP,得到△QDP,那么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点 D在线段QP的中垂线上?若存在,求出相应的t的值;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
tD
Q
B
A
4
3 2t
∟G
P
C
∵点D在线段PQ的中垂线上 ∴DQ=DP
A 则△ AQP~△ABC
5+t D
2t AQ AP AB AC
Q
B
P 5 t 2t
C
10
6
t 15 7
2.在Rt△ABC中,∠C=90°,AC=6cm, BC=8cm, 点P由点A出发 ,沿AC向C运动,速度为2cm/s,同时 点Q由AB中点D出发,沿DB向B运动,速度为1cm/s, 连接PQ,若设运动时间为t(s) (0<t ≤3)
E4
A
7
B
P
当CB=CP时
当PB=PC时
∴t=3或11或7+ 4 3 或 4 3 /3 +7 时 △PBC为等腰三角形
探究动点关键:化动为静,分类讨论,关注全过程
1.如图:已知 ABCD中,AB=7,BC=4,∠A=30°
(3)当t>7时,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得线段
DP过线段BC的三等分点? 解决动点问题
九年级动点问题解析
最后一题并不可怕,更要有信心!
图形中的点、线运动,构成了数学中的一个新问题---动态几何。它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动点问题、动线问题、 动形问题。在解这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空间想象的能力, 不要被“动”所迷惑,而是要在“动”中求“静”,化 “动”为“静”,抓住它运动中的某一瞬间,寻找确定的 关系式,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t=3
如图:已知 ABCD中,AB=7,BC=4,∠A=30°
(2)若点P从点A沿射三角形?
D
C
4 P
A
7
B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D
C
4 P
A
7
B
当BP=BC时
D(钝角)
C
4

30°
A
7
B 23 E
P
当CB=CP时
D
C
4
A
7
B
P
当BP=BC时
(2)设△ APQ的面积为y(cm2),求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
A
A
M
D
P
D
P
Q
Q

N
B
CB
C
2.(2)
D
Q
B
相似法

A
∵△AQN∽ △ABC
P
QN AQ
BC
AB
N
QN 5 t
C
8
10
QN 4 4 t
5
y 1 2t 4 4 t
2
5
(1)P点的坐标为(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记△MPA的面积为S,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0<t<4);
(3)当t=
秒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是

(4)若点Q在y轴上,当S有最大值时,△QAN能成为等腰三角形吗?若能,求出点Q的坐标;若
不能,请说明理由。
Y C
N B(4,3)
OM
P x
A(4,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