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人欲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思考理解文意:
• 本文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 • 主要采取什么方式来阐述的? 引用名言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 何必曰利。 朱子: 重义轻利。 义:天理之所宜 利:人情所欲 (天理) (人欲)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拓展延伸:
•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当代,我们应该 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 翻译 】第三则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 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 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 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 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下自己,现 在是要被别人知道,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 孔子说:‘君子懂得是义,小人懂得的是 利。’又说:‘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 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 的是为了(给)别人(看)。’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第二则重点字词:
寻常:一般情况 事已: 事后 如何:怎么办呢 工夫: 功夫 洒扫收拾,喻把问题梳理清楚 埽除打叠: 方得:才能够(做到) 合: 应该 行从小路: 顺着 芜秽:杂草丛生 机: 关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 翻译 】第二则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 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时,却 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又去后悔莫及,这应该 怎么办? 朱子回答说:“这就是缺乏‘克己’功夫。 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就好象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 样。心理明知道要走大道,但是,却被小道上 的东西所吸引,自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小道; 等到前面遇到棘荆杂草,心理就后悔。这里便 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思考理解文意:
• 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 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为什么?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 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思考理解文意:
• 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 间是如何选择的? 圣 贤 人: 自然存天理而行 人: 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 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 2226 万元, 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 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 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 全国第一人。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卷一○四“自论为学功夫”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数(shù )过: 几次 略晓: 大略通晓 厌: 通“餍”,满足 得趣: 明白其中旨趣 愦愦(kuì ): 昏乱不清醒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 翻译 】第一则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 ,才能领 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 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 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 一卷书,尚且不能领略其中旨趣。人心 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 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 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倦 怠,那么精神从此混乱不清,只是如此 昏沉阻塞,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饮食,天理也; 山珍海味,人欲也。夫 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孔子——克己复礼 孟子——舍生取义
儒学大师 朱熹
道德规范——物质欲望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口语式的文体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鼓励 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 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 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 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 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 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第三则重点字词:
而已:罢了 时君:当时的君主 在学者:对于 为学:做学问 生死路头:关键 域:地(指境界) 愚不肖:愚昧不才(不正派) 札定脚:踏踏实实 里面: 深入其里 商量: (进一步)讨论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 翻译 】第三则 孟子说:‘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 呢?’孟子这话当时虽然是对梁惠王说的,但 是,对于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 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 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 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 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进入圣贤之境地,向外 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 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 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认 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 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第二则重点字词:
便与克下: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
存天理:依照 固:固然
分别教是: 分辨教会这些(什么 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 翻译 】第二则 假如是普通的人,那就需要仔细用心, 每时每刻照应克制自己的私欲, ( 做事的 时候)才能够(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曾子曾说:“‘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 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 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 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 好象面临深渊,又好象如履薄冰。从今以 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祸害了!’学 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 半亩方塘一鉴开, 才能达到新境界。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借景喻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朱熹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发展概况, 辩证地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把握朱熹在读书方法、理欲问题 上的基本思想。
[参考发言]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 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 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 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 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义。朱熹不是 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 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都废除了。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 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 一个贫困县,挖出大贪官,不可思议的是。当今社会,物质虽然 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 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 存?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见 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 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 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人物简介
元朝皇庆二年( 1313) 朱熹,南宋理学之集大 成者,对经学、史学、文 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 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 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 学,都有所涉猎或有著述, 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 年( 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 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儒 家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 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 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 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 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 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 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 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 备的意识形态。 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卷一○四“自论为学功夫”
2.此卷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请结合具体的句子予以简要分析。
读书的方法:主张精读,熟读,精思,不贪多。 读书的目的:领会真味,理解义理。
3.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 此类读书方法的?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因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 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 足之间的矛盾。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 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是如 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 不允许的。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 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 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的处理欲望 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普通人: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 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思考理解文意:
• 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 身心修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第三则重点字词:
说话:说教 向外:只求表面 剖判:分辨 要求:只要求得 自为己: 自己为自己 喻:懂得 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