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 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夺于公论〕被 公认的见解所更改。夺,更改、修正。 而无以立矣。大率〔大率〕大多。徐行 却立〔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 慎。 ,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 者而后其节目〔节目〕木头节子。 ; 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此观书之法也。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 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 《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 《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 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 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 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 “太极”。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 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 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 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 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 生物运动,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 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 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 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 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在人性 论上,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 主张。
第二则分析
此则讲的是天理与人欲的问题。天理与人 欲,或理与欲的问题,是宋明理学家所讨论的 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 之一。简单地说,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 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理学讲的天理,首先是指宇宙万物的本源 和世界的根本规律。也?仁义礼 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 友岂不是天理?”理学主张的人的修养目标, 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去 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用天理格去人欲。这是 道德修养的关键,也就是朱熹所说的“天理人 欲交战之机”。
第二句引用“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 薄冰”、说明在政治上要非常认真谨慎。朱熹 引用这句诗,是为了总结前文,说明对于理欲 之辩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要明天理, 灭人欲,这才是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第三则分析
本章讨论的主旨是义利之辩,这与前章 的理欲之辩是相关的,也是儒家思想当中最 重要的问题。义就是道义原则,利就是利益。 重义轻利,是儒家一贯的立场,也是朱熹在 这一章当中要讲明的问题。
译
文
儿童,起人生的开始;童
心,是心灵的水源。心灵的本源
怎么可以遗失呢!那么,童心
为什么会贸然失落呢?在人的启
蒙时期,通过耳闻目睹会获得大
量的感性知识,长大之后,又学
到更多的理性知识,而这些后天
得来的感性的闻见和理性的道理
一经入主人的心灵之后,童心也
就失落了。
译文
久而久之,做得的道理、闻见日益增多,所 能感知、觉察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而又明白美 名是好的,就千方百计地去发扬光大;知道 恶名是丑的,便挖空心 思地来遮盖掩饰,这样 一来,童心也就不复存 在了。人的闻见、道理, 都是通过多读书,多明 理才获得的。可是,古代 的圣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 理的人呢!
导入新课
存格
天物 理 、致 灭知
人
朱熹
欲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 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 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单元概述
理学又称道学,它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 最高形态,是宋明至清前期的主要的哲学思潮, 代表人物有朱熹等。理学体系整整形成与宋朝 时期,南宋时期理学更是发展到高峰,著名的 理学家人才辈出,出现了朱熹、陆九渊等。
人有四个层次:有生而知之者,有学 而知之者,有困而学之者,有困而不 学者。朱熹认为,人之所以有这四等, 就是因为气质的不同,即对天理的禀 赋不同。
朱熹在这则语录的最后引用《论 语》当中的两句话,是为了对前面所 说的作进一步的补充和强化。
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朱熹引用这段话是为了说 明,以时间仁德为人生修养的毕生目标,这是 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因此要尽心尽力去完 成。
朱熹在文中讲到圣人、贤人和普通 人在理欲之间的选择问题。“若是上智圣 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 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 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 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朱熹认 为,人性虽然得之于天理,是纯然至善的, 但人又是由阴阳五行气质所决定的,因此 人在禀赋天理的时候就各有不同。
选文介绍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 汇编 。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 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 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本课节选其中三则 分别是介绍朱熹对读书上的态度,在理欲、义 利上面的主要观点。揭示了朱熹的理学思想, 对学习理学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作品分析
朱熹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 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 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 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 (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 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 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 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 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 结有《晦庵词》。
其著作还有《周易本义》、《启蒙》、 《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 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 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 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 《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 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 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 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此外,还有 《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 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其易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周易本义》、《易学 启蒙》、《朱子语类》等书中。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 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 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 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 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 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 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 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 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原文
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 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 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 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 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 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抵;著而为文辞,则文 辞不能达。盖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 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李贽所著,也是在说明他的理学思想。
李贽,(1527-1602),明朝 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回族,六 世祖母系为波斯女子,初姓林,名 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 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是明朝颇 有影响力的儒学大师,思想家、史 学家和文学家。
所谓“童心说”,据他 讲就是“真心”,即文学家必 须是一个说真话,做真事, “绝假纯真”的 人,方能写 出有真情实感的“下天之至 文”。李贽的这个论点,对当 时文化思想领域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
原文
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 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 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 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 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 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 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 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 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易尝 不读书哉!
朱熹长期从事讲学、著作活动,弟子众多, 形成一个有势力的学派。其《四书集注》,后 世奉为经典,系统的论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
本单元所选的《朱子语类》三则, 探讨了理欲问题、义利问题,都是理学 所讨论的重要问题。深入介绍了朱熹理 论的本质和其主要的理学思想以及最基 本的读书方法。
课文学习
作者简介
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 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19岁进士及 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 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 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 学的大师。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他:“为天 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
乾道三年(1167),偕学生林用中、 范念德从福建赶赴岳麓书院,与张栻会讲 三月,会讲的主要议题是“太极”和“中 和”,然后同游南岳。朱张会讲,盛况空 前,学生多达千人之众,其声势为全国之 最,史称湖湘学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长, 臻于成熟。淳熙十二年(1185),他还动 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提出把书院办 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 院教育走上正轨。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 对贪多。他认为学着必须通过熟读精思擦灰 取得进步。也就是课文中所讲到“读书须读 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朱熹认为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 理,也就是所谓的“真味”。
此则也在讲述他的哲学思想,他主张 通过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理,最终 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朱熹说“如读书以 讲明道义,则是理存于书;如论古今人物 以别其是非邪正,则是理存于古今人物; 如应接事物而审处其当否,则是理存于应 接事物。”读书也是明理的一条重要途径。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只提醒精神,终目着意,看得多少文字, 穷得多少义理。”
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 理为之心也。
译文
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 时,童心自然存而不失,纵使 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 不使失落。绝不像那班书生, 反会因为比旁人多读书识理而 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既然书生 会因为多读书识现而雍蔽童心, 那么圣人又何必要热衷于著书 立说以至于迷人心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