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练习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

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

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

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美字体读书不忍方见真味,克己复礼自归本心。

赏美文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

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

”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

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

道心天理,故精微。

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朱熹在“存理灭欲”理论上的作为,更多的在于阐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

在朱熹那里,“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

比如,“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可见,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他说:“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

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

”朱熹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

他甚至还说:“人欲也未便是不好。

谓之危者,危险,欲堕未堕之间,若无道心以御之,则一向入于邪恶,又不止于危也。

”认为人欲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

同时,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

他反对司马光“扞御外物”的思想,说:“夫外物之诱人,莫甚于饮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则固亦莫非人之所当有而不能无者也。

但于其间自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毫厘差耳。

……今不即物以穷其原,而徒恶物之诱乎己,乃欲一切扞而去之,则是必闭口枵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种类,然后可以全夫妇之别也。

”显然,朱熹并不是一味地“扞御外物”,而是要求通过“即物以穷其原”,正确区分天理与人欲。

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哪个是天理,哪个是人欲”。

“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只有通过明理,才能灭去私欲,所以,朱熹更多地讲“明天理、灭人欲”。

其二,“存理灭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

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就是要通过明辨天理人欲之异,复归于人的本心。

其三,“存理灭欲”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

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过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循序渐进,“自然纯熟”。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理论上的缺陷,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所谓“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这就有可能把属于社会伦理的“天理”看作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在社会还没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序来确立“天理”的内容时,而被任意赋予各种规定,从而造成如清代戴震所说的“以理杀人”。

当然,这并不是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希望看到的。

(摘自《光明日报》)【课内挖掘】宋代的理欲之辩是重要的哲学命题,进行过激烈的辩论。

你对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你的理解。

[角度] 存天理,抑人欲。

【课外运用】示例:“存天理、灭人欲”所倡导的抑制物欲的思想,使人类修心禁欲,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费,进而减少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客观上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们的先人正是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约束下,抑制了人们的需求,培养了节俭的美德,减少了人类对生物圈和地球的破坏,从而把一个和谐而美好的自然环境、完整而富庶的地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相反,西方价值观极大地激发了人类的欲望,使人类的智慧用在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上,灭天理,纵人欲,从而使任何发展都变成了破坏生态环境、搅乱自然秩序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灭人欲”有点极端、是人类圣贤追求的目标的话,那“存天理、灭人欲”这一东方智慧恰好给出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左极限;西方价值观所激发并形成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给出的正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右极限。

取精华,去糟粕,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人类生存方式的合理区间,那就是“存天理,抑人欲”。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句是( )A.如履.薄冰(fù)B.则精神自是愦.愦(ɡuì)C.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ǔ)D.里面煞.有工夫(shà)解析:A项,“履”应读lǚ;B项,“愦”应读kuì;C项,“芜”应读wú。

答案:D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合:应该A.明知合.行大路厌:厌恶B.略晓其义即厌.之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D.里面煞有煞有:很有..工夫解析:B项,厌:满足。

答案:B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古之.学者为己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B.用之则.愈明木受绳则.直C.事已却悔,如何.今当读何.书D.也知此为.天理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解析:C项,第一个“何”,与“如”连用,表“怎么样”;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

A项,之,结构助词“的”;B项,则,连词,表顺承关系;D项,动词,是。

答案:C4.下列与“君子喻于义”句式一致的一句是( ) A.蚓无爪牙之利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C.而今安在哉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定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C项,宾语前置句。

答案:D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B.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C.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D.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解析:A项,“工夫”同“功夫”;B项,“著”同“着”;D项,“克治”同“克”答案:C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6~9题。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

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

”廷秀问:“今当读何书?”曰:“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不是教人向外,只就纸上读了便了。

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

试自睹当自家,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虽是为时君..言,在学者亦是切身事。

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

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这里只在人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

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却好商量也。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句是( )A.徒.为懒倦徒:学生,徒弟B.则精神自是愦愦..愦愦:昏乱不清醒C.孟子虽是为时.君.言时君:当时的君主D.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不肖:不才,不正派解析:A项,徒:只是。

答案:A7.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乃为人欲引去A.甚矣,汝之不惠B.秦人不暇自哀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解析:D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

A项是主谓倒装句,B、C两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D8.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坚持不懈方能做到“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

B.朱熹用打比方的方式告诉人们:不要被欲望牵引,否则会心生后悔。

C.人学习都要以提升自己为目的,读书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D.朱熹认为贤人的资质比较高,可以不用克己就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D项,朱熹认为人不论资质高低,都要克己,这样才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D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略晓其义即厌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里只在人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大致明白它的要义就满足了。

(2)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能停止,不是很遥远吗?(3)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何必谈利!(4)这里只要求人踏踏实实地做下去,没有什么可商量的。

三、迁移发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牧 斋 记朱 熹余为是斋,居之三年矣。

饥寒危迫之虑,未尝一日弛于其.心。

非有道路行李之劳,疾事之勤如,以其志之笃,以诵之于兹也。

百氏”之文”“六经“则无一日不取,病之忧而思之。

间.故尝,。

以是自咎而业益堕也.....,.不知智益昏.....而.,业益加进,宜其智益加明,此 夫挟其饥寒危迫之虑,以从事于圣人之门,而又杂之以道路行李之劳,疾病之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