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2018蓝田县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检测高二生物试题 1.孟德尔在遗传学的研究中选取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其主要原因是①异花传粉②自花传粉③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④闭花授粉 A. ①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B 【解析】【分析】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
【详解】孟德尔在遗传学的研究中选取豌豆作为实验材料,主要是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在自然条件下一般是纯种,且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①错误,②③④正确。
故选B。
2.下列各项不相对性状的是A. 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B. 酵母菌菌株耐热与不耐热 C. 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 D.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答案】A 【解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是不同种生物的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酵母菌菌株耐热与不耐热,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属于相对性状,C正确;果蝇的红眼与白眼,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
3.关于豌豆控制高茎的基因和控制矮茎的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具有相同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B. 控制不同的生物性状 C. 脱氧核苷酸种类不同 D. 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答案】D 【解析】豌豆控制高茎的基因和控制矮茎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具有不同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但脱氧核苷酸种类相同,A 项、C项错误;等位基因控制同一性状不同的表现类型,B 项错误;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D项正确。
【点睛】对等位基因的理解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且控制着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D和D、d和d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但控制着同一表现型,属于同一基因;D和d属于等位基因。
4.基因型为YyRr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生物,正常情况下不会产生的配子是 A. YRB. YrC. yRD. Yy 【答案】D 【解析】【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所以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能产生四种配子,即YR、yr、Yr、yR。
【详解】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等位基因分离,而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因此基因型为YyRr的豌豆产生的配子有YR、yr、Yr、yR四种。
而Yy是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应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时发生分离,因此不可能出现这种配子。
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5.下列杂交方式中,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的组合为 A. aaBbAABbB. AaBBAABbC. AaBbAABbD. AaBBaaBb 【答案】B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可采用逐对分析法,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据此答题。
【详解】aaBbAABb杂交,后代表现型种类为122种,A错误;AaBBAABb杂交,后代表现型种类为111种,B正确;AaBbAABb杂交,后代表现型种类为122种,C错误;AaBBaaBb杂交,后代表现型种类为212种,D错误。
故选B。
6.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现用一个纯合易感稻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稻瘟病的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中出现既抗倒伏又抗病类型的比例为() A. 3/4B. 1/8C. 3/16D. 3/8 【答案】C 【解析】根据两对性状杂交实验结果,纯合易感稻瘟病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纯合抗稻瘟病的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1为双杂合子,F2中有四种表现型,高秆抗病∶高秆不抗病∶矮秆抗病∶矮秆不抗病9∶3∶3∶1,既抗倒伏又抗病类型的比例为3/16,选C。
7.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发生在 A. 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B. 联会时 C. 四分体时期 D. 第一次分裂与第二次分裂过程之间【答案】A 【解析】【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每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A正确;联会时期,染色体已完成复制,每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B错误;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已完成复制,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C错误;第一次分裂与第二次分裂过程之间,着丝点没有分裂,染色体不再进行复制,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萨顿推论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所运用的科学方法是A. 假说演绎法B. 归纳法C. 类比推理法D. 同位素示踪法【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萨顿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的过程。
【详解】萨顿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行为进行类比,发现两者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进而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由此可见,萨顿采用了类比推理法,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基因的本质是A. 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B. 有遗传效应的氨基酸片段C. DNA的任一片段D. 多肽链的任一片段【答案】A 【解析】【分析】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2、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3、基因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且基因是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正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不是氨基酸片段,B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DNA片段不一定是基因,C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不是多肽链的任一片段,D错误。
故选A。
10.图为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遗传病的系谱图,该病为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7号的致病基因是由 A. 1号遗传的B. 2号遗传的 C. 3号遗传的D. 4号遗传的【答案】B 【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已知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遗传病为伴X 隐性伴性遗传病,则3、6、7号的基因型为XaY,其致病基因都来自于他们的母亲,据此答题。
【详解】已知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遗传病为隐性伴性遗传病,则7号的基因型为XaY,其中Xa来自其母亲5号,所以5号的基因型为XAXa,由于1号正常(XAY),所以5号的Xa来自其母亲2号。
由此可见,7号的致病基因最终来自2号。
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伴性遗传,首先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的种类,能根据题干信息“该病为隐性伴性遗传病”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其次结合系谱图,判断7号的致病基因的最终来源即可。
1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促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转化因子”是 A. S型菌的多糖荚膜B. R型菌的蛋白质 C. R型菌的DNAD. S型菌的DNA 【答案】D 【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菌转化为R型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 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格里菲斯将加热杀死的S型死细菌和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发现小鼠死亡,并且死亡的小鼠体内有S型活细菌,格里菲斯推测在S型死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
后来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们进一步证明这种转化因子就是S型细菌的DNA。
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2.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的是 A. 35SB. 32PC. 35S和32PD. 35S和32P都不进入【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及化学组成,掌握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
因此,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做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进入细菌体内的成分只有32P。
综上可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3.一个由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在没有标记的环境中培养,复制5次后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 A. 1/10B. 1/5C. 1/16D. 1/25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一个由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在没有标记的环境中培养,复制5次后得到2532个DNA。
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其中有2个DNA分子各含一条母链,其他DNA分子只含14N,所以复制5次后标记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2/321/16。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DNA半保留复制的相关计算。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属于容易题。
14.某双链DNA分子含有1000个碱基对,已知A的数目是300个,则C的数目是 A. 300B. 400C. 600D. 700 【答案】D 【解析】【分析】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由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可知,双链DNA分子中AT,GC,因此ACTG50,所以含1000个碱基对的双链DNA分子,如果腺嘌呤(A)的数目是300个,则胞嘧啶(C)的数目是1000-3007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