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生素的结构类型与特点

抗生素的结构类型与特点

carboxylic acid,又称为苄青霉素,青霉素G。 结构特点:由β-内酰胺环、四氢噻唑环和酰胺基侧链组成。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结构母核由四元β-内 酰胺环和六元噻唑环骈合而成,两个环张力都比较大,是青霉素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另外,青霉 素G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上的N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不能和羰基共轭,因而容易受到亲核试剂的进攻 ,使得β-内酰胺环容易断裂,此为青霉素类抗生素不稳定的第二个主要因素。
第一节 β-内酰胺抗生素
思考:β-内酰胺类 抗生素的结构特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基本结构母核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构特点: 1. 都具有一个四元的β-内酰胺环; 2. 除了单环β-内酰胺以外,其他的β-内酰胺类抗生 素都是β-内酰胺环与另外的五元环或六元环稠和; 3. β-内酰胺环羰基α-C上都有一个酰胺基侧链; 4. 这些稠合环都不共平面,青霉素沿着C-5—N-1, 头孢菌素沿着C-6—N-1轴折叠。
抗生素定义
• 是某些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次级代谢 产物,或用化学方法合成的相同结构或结构修饰 物,在低浓度下对各种病原性微生物有选择性杀 灭或抑制作用的药物。
• 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 某些具有抗肿瘤活性——用于肿瘤的化学治疗; • 免疫抑制、刺激植物生长作用。
• 不仅用于医疗,而且还应用于农业、畜牧和食品 工业方面。
第一节 β-内酰胺抗生素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 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母核上有3个手性碳原子,具有活性的绝对构型是2S, 5R,6R。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母核上有2个手性碳原子,具有活性的绝对 构型是6R,7R。β-内酰胺类抗菌活性不仅与母核的构型有关,而且还与酰 胺基上取代基的手性碳原子有关,旋光异构体间的活性有很大的差异。
第一节 β-内酰胺抗生素 β-Lactam Antibiotics
概述
• 主要指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 1929年英国医生Fleming首先发现青霉素具有明显抑制革兰氏阳
性菌的作用;1941起,青霉素G开始应用于临床。 • 由于青霉素在使用中发现有过敏反应、耐药性、抗菌谱窄以及
性质不稳定等缺点,因此对其进行结构修饰,得到一系列耐酸、 耐酶、广谱的半合成青霉素类药物。
• 损伤细菌细胞膜:影响膜的渗透性。
─包括多黏菌素和短杆菌素
•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干扰必需的酶的合成。
─包括大环内酯类、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 抑制细菌核酸合成:阻止细胞分裂和酶的合成。
─包括利福平等
【案例导入】患者,男,高中学生,15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到所在社区卫生院治 疗,医生进行过敏性实验后给予青霉素G注射治疗,患者有明显的好转。未痊愈 ,又重感,医生查看了病历后,给予头孢氨苄治疗,注射5天后不见明显好转, 遂进行痰液化验,化验结果提示有支原体感染,医生停止用头孢氨苄治疗,给予 阿奇霉素口服治疗。患者很快康复。 问题: 1.为什么青霉素G注射前需要进行过敏性试验,引起过敏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2. 患者重感后,为什么不继续用青霉素G治疗?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理是什么? 3. 头孢氨苄与青霉素G结构有哪些重要区别?先用青霉素G,再用头孢氨苄,用 药合理吗? 4. 支原体感染为什么口服阿奇霉素疗效更好?
β-第内一酰节胺类β-内抗酰生胺素抗生素
作用机理: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D-丙氨酰-D-丙氨酸转肽酶(黏肽转肽
酶),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
耐药机理:主要是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β-内酰胺酶,这些酶能使β-内酰胺环开
环降解,失去抗菌活性。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缺点之一,发生率较高。现 在任务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原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过敏原主 要来自β-内酰胺抗生素生物合成过程中残留的蛋白多肽类杂质;内源性过敏 原可能来自生产、储运、使用过程中的β-内酰胺环自身聚合的产物,主要包 括:青霉噻唑蛋白、青霉噻唑多肽和青霉噻唑聚合物等。
一、青霉素类(penicillins)
天然青霉ns)
青霉素G benzylpenicillin
代表药物
化学名:(2S,5R,6R)-3,3-二甲基-6-(2-苯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
酸 , ( 2S,5R,6R ) -3,3-Dimethyl-6- ( 2-benzylacetamido ) -7-oxo-4-thia-1-azabicyclo(3.2.0)heptane-2-
青霉素G的化学性质
强酸或二氯化汞条件: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penicilloic acid) 和青霉醛酸(penaldic acid)。penaldic acid不稳定,释放出二氧化碳 ,生成青霉醛(penilloaldehyde)。
来源
• 生物合成(发酵):使微生物加快新陈代谢,产生抗生素。 • 化学全合成 • 半合成方法
通过结构改造,得到半合成抗生素: ——增加稳定性 ——降低毒副作用 ——扩大抗菌谱 ——减少耐药性 ——改善生物利用度 ——提高治疗效力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 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使细胞破裂死亡。
─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
一、青霉素类(penicillins)
(一)天然青霉素 从青霉素培养液和头孢菌素发酵液中得到了7种天然青霉素类物质,其中, 以青霉素G作用最强且产量最高。青霉素V是在青霉素的发酵液中加入人工 合成的前体苯氧乙酸而得到天然青霉素。在青霉素V的侧链结构中,引入 电负性的氧原子,从而阻止了侧链羰基电子向β-内酰胺环的转移,增加了 对酸的稳定性,不易被胃酸破坏可供口服。本品临床上常用其钾盐,口服 吸收率为60%,血中有效浓度维持时间也比较长。其抗菌谱、抗菌作用、 适应证、不良反应等和青霉素G相同。
章节目标
2.熟悉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 构特点;头孢霉素C、 克拉维酸、氨曲南和氯 霉素等药物的结构和临 床应用。
1.掌握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类 型与特点;青霉素和头孢菌 素类抗生素的构效关系;代 表药物的结构、性质及半合 成方法
3.了解
抗生素的概念、分类、 作用机制及耐药机制; 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结 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