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浅谈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作者:————————————————————————————————日期:
浅谈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婚礼并不是产生婚姻时就有了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知礼的文明阶段才形成的。

对于婚礼的起源、发展、呈现方式等,历来存在多种不同看法。

1928年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根据社会发展进程和妇女在生活中的位置,梳理了历朝历代的妇女生活和婚礼制度,提出婚姻的形式是从群婚到掠夺婚,经过买卖婚姻,发展为媒妁婚姻。

群婚是人类最初的婚姻形式。

存在于原始时代血缘家族公社时期至母系氏族社会前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整个旧石器时代)。

群婚的前期类型为血缘群婚。

即由血缘集团内部同一辈分的男女成员互相婚配。

后期则发展到两分组织间的族外群婚,即一个集团的一群男子与另一集团的一群女子集体互相通婚,而集团内部的男女则禁止婚配。

这两个集团或是氏族,或是胞族。

掠夺婚是以强行“掠夺”的方式达到成婚目的的一种婚姻仪式。

它是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历史阶段中产生的。

掠夺婚俗称抢婚,也叫劫夺婚,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制时期用战争手段俘获妇女的一种强制性的婚姻形式,后来在不少民族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在一些汉字的构造还可以看出来。

“妻”,甲骨文写作。

字形像手抓长发女子,上部为长发状,中间是一只手,整个字形像用手抢女子,也就是说,妻子是抢来的女人。

“取”和“娶”是古今字,“取”甲骨
文作,以手持左耳状。

《说文•又部》:“取,补取也。

”可见,取的本义是捕获、抢夺,自然,“取亲”就是劫夺婚了。

而“娶”是后来为表示娶亲义另造的字。

另外一组字“婚”、“昏”中,也可以看出劫夺婚的遗俗。

“昏”甲骨文写作,字形像太阳落在树枝当中,表示黄昏。

许慎《说文解字》:“昏,日冥也,从日,氐省。

氐者,下也。

”古代婚礼在黄昏举行,所以结婚的“婚”和黄昏的“昏”同用“昏”来表示,“以昏为期,因名焉。

”这是抢婚制的遗俗,选择黄昏时进行抢夺,但已逐渐由真抢变为假抢。

男方黄昏时去迎亲,要乘墨车,即不加文饰的黑色车乘,迎亲的人也要全部穿黑色衣服。

现代社会中倡导自由婚姻,因此抢婚实际上已改变它原来的意义,但作为婚礼的仪式依然保留,多见于我国西南云、贵、川、藏等省份的少数民族地区。

从父系社会开始,女子丧失了原有的社会地位,逐渐依附于男性,甚至成为男性的所有物,出现了买卖婚姻。

古人说"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之礼",可知买卖婚俗至迟在夏商之时便产生了。

“俪皮”,是指鹿皮,古代以鹿皮代货币,也就是用钱作娶妻之礼。

初期,买卖婚没有妻妾之分,周代以后,聘娶婚确立,则以礼聘娶的女子为妻,用钱购买来的女子作为妾。

因此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礼记·曲礼》中也有记载:“买妾不知其姓,卜之。

”证明了买卖婚姻制度的存在。

买卖婚制以金钱购买为实质,也存在多种形式。

一是以礼聘娶为名,金钱买卖为实的购买式婚姻。

起初纳彩体现了对婚姻的尊重,但逐渐演变为礼不厚不嫁,这是在聘礼掩盖下的买卖婚的延续。

二是以钱买妾。

长期以来,一夫多妻为社会所认可,妻子明媒正娶,而妾则可用钱来购买。

三是卖女抵债或把女子作为挣钱工具的买卖婚。

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受着“三从四德”的严重束缚,被当作一种物品来买卖。

历代卖女抵债或卖妻求荣等买卖式婚配众多,甚至其残余仍影响着部分人,他们把女儿或老婆视为赌资。

四是诱骗、拐卖妇女而成的买卖婚。

这在现代社会是违法行为,但在古代却时有出现。

总的来说,买卖婚制是适应封建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抢夺妻子造成的混乱和社会纠纷。

为适应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婚姻制度的变革,产生了媒妁婚姻。

买卖婚演变为聘娶婚,买卖的中间人演变成媒妁。

《说文解字》:“媒,谋也。

谋合二姓者也。

”这里解释了媒的身份作用。

《周礼•地官》中说媒氏的职责:媒氏掌管民众的婚姻。

男女凡出生三月取名以上的,都要记录出生日期和姓名。

让男子三是娶妻,女子二十出嫁。

凡是娶再嫁妻和接纳再嫁妻子子女的,都要加以记录。

可见在周代,官方专门设置官职媒氏来主管婚姻和男女之事。

“妁”字与之接近。

《说文解字》:“妁,酌也。

斟酌二姓者也。

”所以,二字经常合用,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仪礼•士昏礼》中以士为例,详细记载了婚礼的全过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反映了周代的典型婚制形式。

在这里,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媒氏,六礼就无法进行,媒氏不仅负责男女两家的交接、互通双方姓名,还起到防止男女直接接触、做出不考虑家族利益而私定终身的事情。

有媒氏的参与,使得婚姻明媒正娶,具有了正当性、合法性。

而没有媒氏的自成婚姻,则是很不光彩、很丢脸的事情。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

士以上官僚阶层的
婚姻基本严格按照六礼程序进行,但“礼不下庶人”,民间仍有野合习俗和奔婚的情况。

《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说明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下的野合习俗是合法的,也属于媒氏指挥号令的范畴。

时至今日,在一些礼教思想薄弱的地区还可看到,如海南黎族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传统的爱情节。

在古代宗法社会,婚姻不仅是当事人的个人行为,更是关乎两姓宗族的大事。

而婚礼涉及到两姓婚姻的质量和稳定性,涉及到宗族是否昌盛,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研究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在今天看来仍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