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八中2007—2008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A.估量.(liàng)箴.言(chēn)鞭辟.入里(pì)扪.心自问(mén)B.狡黠.(x iá)应.届(yīng)稗.官野史(bài)不容置喙.(huì)C.殷.红(yān)精髓.(suí)妍媸毕露.(lòu)风尘仆仆.(pú)D.发难.(nà)溘.然(kè)惊魂甫.定(fǔ)解.甲归田(xiè)2.下列各句中,中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B.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C.知识经济已经来临,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本领,不然身无长物....,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D.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出发,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和外国朋友一样,我们自己也是喜欢民族的、传统的形式和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感的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
B.人类文化史上的大浩劫——秦始皇的焚书,中世纪的精神桎梏,各个王朝的文字狱,法西斯对文化的杀戮——并不曾使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真正中断、灭亡。
C.学校没有一个人否认今年能在教学上开创一个新局面不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D.目前,克隆动物的成功率只有2%,克隆人的难度更高,“克隆”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都很差。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我独自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
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
,,,。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绿叶子上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好过”,也听而不问了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A.③①④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②D.③④①②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李晓林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生态学和美学各自研究对象的交叉部分,既人与自然的和谐美系。
生态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美学研究人与现实(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
生态学和美学的结合点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生态学研究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也包括人与其环境、与其他物种关系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也是美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美学不仅研究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
从学科性质上,生态美学的最终落脚点在美学,而美学的最终依据在哲学,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为生态美学找到其哲学依据。
中国《周易》及道家思想、古希腊前苏格拉底哲学、印度《奥义书》等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了万物生成的思想。
老子认为人和万物拥有同一个来源,那就是“道”,庄子也主张物我合一的自然哲学。
人与万物同构、同源、同具有道性或神性,这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首先,人与万物交换能量,人需要阳光、水、空气、食物,如果这些被污染被破坏,必然殃及人类自身。
人的生命得以延续,无时无刻离不开自然界,所以人类应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其次,人与万物交换信息。
人情感反映都是在与万物共在中发生、发展的,而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
再次,人与万物的关系不可能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在于我与你的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
万物的欣欣向荣必然使人感觉愉快,万物的肃杀衰败必然使人心生哀戚。
从人和万物的生成角度,我们不仅能够找到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也能够找到生态伦理学的学科依据。
西方现代美学所探讨的人与万物之间的审美关系与现代生态学关于人和万物相互依赖关系的观点具有一致性。
首先,认识论美学把人和审美对象的关系理解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现代美学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对象有了知觉和情感,与人心灵得以沟通,因此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关系。
其次,传统美学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对立起来,认为只有后者涉及真理,而现代美学认为它们原本就是共生的、同根同源的,思维包含了感性,艺术揭示着真理。
从研究方法上,生态美学可能引入自然科学方法,但是更根本的是人文科学的方法,如现代解释学的体验、表达、理解等。
数学可以给我们提供准确的数字,比如某些物种的数量及分布,使我们对于生态状况有直观的了解,但是数学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问题。
庄子体会到鱼在水中畅游的快乐,现代人体会到藏羚羊趋于灭绝的痛苦,只能进行体验和解释,不能以科学实验来证明。
5.下列关于生态美学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态美学研究生态学和美学的交叉部分,即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B.生态美学最终落脚于美学,它以美学为基础。
C.生态美学研究主体的人与客体的自然的共生、同构、同源的关系。
D.生态美学是以体验、表达、理解等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为其研究方法的。
6.下列对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早期的哲学、宗教典籍里蕴涵的人与万物同具有道性或神性的万物生成的思想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B.老子所主的“道”、庄子的“物我合一”,表达了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思想,这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C.人与万物交换能量,离开自然界,人的生命无法延续,人与万物这种同构、共生的关系,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D.人与万物交换信息,人的情感反映源自改造自然万物,人与万物的这种同源关系,但也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
7.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生态美学还要研究人和自身的和谐关系,这是生态学和美学不曾涉及的领域。
B.万物荣人悦,万物衰人哀,表明人的情感受万物的支配,随万物的变化而变化。
C.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存在。
D.生态美学是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科学实验的方法是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任何问题的。
三、(9分,每个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8—10题。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
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
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
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
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
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
六年。
江东大旱,擢知信州。
震奏减纲运米。
蠲①其租赋,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之。
吏有劳者,辄为.具奏复其身。
吏感其诚,事为尽力,所活无算。
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
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
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擢浙西提刑。
赵氏有守阡僧甚暴横,震遣吏捕治,似道以书营救,震不省。
卒按以法。
似道怒,使侍御史陈坚劾去之。
咸淳十年,起震知饶州。
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皆已归附,大兵略饶。
饶兵止千八百人,震发州民城守,昧爽②出治兵,至夜中始寐。
上书求援,不报。
大兵使人入饶取降款,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饶寓士皆从之。
道同风.震降,震叱之曰:“我忍偷生负国邪?”城中少年感震言,杀使者。
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
震尽出府中金钱,书官资揭于城。
募有能出战者赏之。
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
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
亟出犹可免。
”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复敢言,皆出。
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注:①蠲juān免除;②守阡僧:看墓的僧人;③昧爽:天将明(节选自《宋史·唐震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坊置一吏,籍.其户籍:登记B.州有民庸.童牧牛庸:雇用C.道同风.震降风:劝说D.民不胜掠.,自诬服自诬服惊:掠夺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有权贵以.牒荐之者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B.①吏有劳者,辄为.具奏复其身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①童逸而.牧舍火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①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②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震年轻时在乡里就表现出高尚的品格,他为人耿直,不随便同人结交,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高兴。
做官后的唐震不阿权贵,无论到哪里都以公正廉洁著称,是跟这种品格分不开的。
B.潜说友担任京城长官时,依仗贾似道的势力,十分傲慢,处理政事全无顾忌退让。
唐震恰好抓住了他判案时的差错,于是上报刑部,并最终得到刑部的肯定,纠正了一起错案。
C.朝廷起用唐震做饶州知州时,附近不少州郡已归附元朝,元军开始攻城。
唐震在寡不敌众、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发动州民登城防守,自己天不亮就出去整治军队,直到半夜才入睡,可谓忠勇。
D.通判万道同暗中准备投降,寓居饶州的士人都听从他,而唐震却坚决拒绝了万道同的劝说,决心一死报国。
在城池被攻破的危急关头。
唐震不愿丢弃百姓独自逃生,终于为敌所俘,以身殉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四、(23分)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吏感其诚,事为尽力,所活无算。
(3分)译文:(2)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3分)译文:(3)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4分)译文: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请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分)答:(2)古人写诗讲究“练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答: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1题)(5分)(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问,,。
(荀子《劝学》)(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